•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焦點分析 | 單日漲幅超100%,“民營光伏電站第一股”的雄心與隱憂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勛

    1月26日,在新股紛紛破發時,科創板迎來一天中漲幅超過100%的晶科能源。這家在紐交所低迷多年的公司,回A上市首日市值突破千億。同一時間,它在美國紐交所的母公司,市值不到20億美元。

    晶科能源是光伏組件領域的老手,也是行業內不太多見的家族企業。根據招股書,晶科能源實控人李仙德、李仙華是兩兄弟,另一位陳康平是李仙德的姐夫。

    在晶科能源前,李家兄弟已經嘗到了國內上市的甜頭。2020年5月,他們控制的晶科科技(曾用名晶科電力)終止海外上市計劃,作為第1632家企業登陸上交所,頂著“民營光伏電站第一股”的光環,首日漲幅高達44%。

    在光伏組件行業,晶科能源多年出貨量都是第一,2020年才被隆基趕超。“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是晶科能源新的奮斗起點。” 李仙德如此說。回到A股后,光伏的長期邏輯更受認可,他們會有比美股市場更大口徑的募資管道。

    回A股的邏輯

    晶科在回國上市前,過了一段慘淡日子。

    2010年,晶科能源在紐交所上市后,雄心勃勃地切入電站業務。到2018年,他們并網裝機量已經有3.09GW,在當時國內名營光伏電站運營商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協鑫。

    擴張快、負債高也算國內光伏企業發展時,多半躲不開的路徑。但和A股上市公司不同,因為美股對國內光伏企業的低估,晶科始終沒有獲得豐富的融資渠道。

    2019年的冬天其實不算冷冬,平均氣溫還比往年偏高0.5度。但無論對李仙德還是他的公司晶科電力,那仍然是個寒冷的季節。

    此時晶科電力已負債累累,總資產312億,負債就超過200億,負債率超過70%。因為2018年的光伏行業531新政,他們業績也不太理想,2019年,他們營收下滑24%,扣非后歸母凈利潤下滑14.35%。

    這一年,晶科向證監會提交招股書,擬募資25億。為什么分拆回A股?在美股得不到認可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只有A股能募到足夠資金償還銀行貸款。頂著“民營光伏電站第一股”光環上市后,晶科科技連續漲停11天,最高時股價翻了一倍。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仙德講過一個頗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當時一個高管都快哭出來問我,我們到底差在哪里,是產品不如人家嗎,技術不如人家嗎,銷售不如人家嗎,品牌不如人家嗎,全球化能力不如人家嗎,人不如人家嗎,我們差哪了?”

    2021年11月29日,山東省濟南市首個景區里的光儲充電站建成

    2020年5月,晶科科技登陸上交所上市,上市之初,晶科頭頂“民營光伏電站第一股”的光環,備受資本市場追捧,但其業績卻沒有太多好轉。根據2020年年報,他們營收下降了33%,歸母凈利潤下降了34%。

    2020年實際上是光伏大年,全國光伏發電量增長了16.6%,晶科反而業績下降。他們還在收縮旗下的業務,賣掉了幾十家電站。他們負債率也沒有明顯的下降,仍在70%。

    而且從2021年開始,新備案的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用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將不會再拿到國家補貼,平價上網是大勢。晶科這種拿了不少補貼回血的公司會更艱難。

    募資就顯得格外重要。首發募資26億后,2021年5月,晶科科技發行的30億可轉債上市交易,加上電站回籠的資金,即便股價萎靡,日子仍然比在美股時好過。

    晶科科技之后,繼續拆分公司回國,也讓它逐漸擺脫捉襟見肘的困局。

    不明朗的未來

    “雙碳”成為國家戰略后,公司們都在搶占灘頭,晶科能源面對的將是A股市場有雄厚資金的龍頭,它的上市顯得更加重要。

    這輪募資,晶科能源將用于建電池和組件項目,將觸角更深入到上下游。根據招股書,2021年,他們的硅片、電池片、組件業務中,電池片相對薄弱,補齊短板需要龐大的資金注入。

    和硅片類似,現在電池片也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為異質結(HJT),一為鈍化接觸(TOPCon),晶科押注鈍化接觸,做出了轉換效率破紀錄的電池片,同一陣營的還有隆基,而通威、天合、東方日升主要站在異質結技術一邊。技術路線未定時,各個陣營比拼的核心之一就是資金實力。晶科想要建的7.5GW電池和電池組項目,耗資將達到56億。

    就經營看,晶科也正處在關鍵路口。硅料價格居高不下,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根據招股書,他們在2021年上半年營收幾乎沒有增長,但硅料采購價上漲了2.5倍,扣非后歸母凈利潤下跌了57%。它的資產負載率高達76%,速動比率只有0.77倍,隆基在1左右,這一數字意味著晶科的償債能力較弱。

    在光伏產業鏈中,組件本就處于利潤薄弱環節,晶科這一基本盤也在遭受沖擊。他們的組件業務仍然占了總營收的90%,但隨著更多玩家入場,組件售價正在下滑。2021年前半年,他們的多晶組件銷售價格下降了14%,單晶組件價格下滑了4%。

    隆基在單晶硅片之外,2020年開始發力組件,并迅速成為全球組件出貨量第一。更關鍵的是,隆基的組件只有4成銷往海外,天合光能為7成,晶科的海外組件銷量高達83%。在“雙反”和疫情之下,晶科比對手們承載更多不確定性。

    硅料上漲其實側面印證了資本的緩沖作用,包括隆基在內的下游廠商都會有意識控制產能,但仍然超過晶科成為組件出貨量第一:誰有更多彈藥,誰就能迅速搶位。

    在重資金、重技術的光伏行業,晶科能源過去打下的市場基礎,仍然是不可復制的優勢。當融資渠道打開后,他們如果能慢慢向毛利更高的上游滲透,讓資本市場買單,就可以換到更多時間和資源。

    “去年的此時,簽一張訂單就是賭一個沒有贏面的局......但即便這樣,對將到來的2022年,我依舊充滿了信命、信心、信任和信仰,畢竟,我還能控制我的情緒,畢竟,我還能調動我的勇敢。”喜歡撰文的李仙德寫下這樣的2022年新年致辭。而回歸科創板,無疑給了晶科新的機會。

    36氪制圖

    標簽: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