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環球實時:中國電動車全力出海:歐洲艱難起步,亞太圖謀銷量

    9月26日,一批裝有嵐圖FREE的托運車從武漢黃金口的嵐圖制造基地駛出,按照預定時間,大約4到5天之后,這批新車將會抵達深圳鹽田港并登上前往挪威的滾裝船,如果不出意外,這些新車將于11月上旬出現在位于奧斯陸市中心的嵐圖空間,接受號稱是全球最挑剔汽車消費者的審視。

    “這只是首批500輛嵐圖FREE中的一部分”,嵐圖方面對電廠表示,后續還有兩到三批新車將以這樣的方式實現出海。按照嵐圖方面的規劃,截至今年年底,預計將共有800輛車被發往歐洲市場。

    此前,包括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早已提前踏上征程,就在嵐圖首批產品發車前一個月,蔚來的第二代產品已經登上前往比利時的大船,根據秦力洪透露,10月7日,蔚來將在歐洲正式發布ET7、ET5和ES7。


    【資料圖】

    對此,經緯創投曾撰文稱,先落腳挪威再借勢攻下歐洲,這是國內很多車企的通用路徑。

    畢竟,除了擁有全球“最懂車”的消費者之外,歐洲也是對電動車最友好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挪威,不僅民眾對電動車的接受度較高,政府還推出了購置稅、增值稅等強力補貼政策,并且,本土沒有電動車品牌,外來品牌可以公平競爭。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里已經成為了全球電動車公認的戰略高地。

    截至目前,除了蔚來、小鵬、嵐圖、愛馳等新銳品牌之外,包括上汽、吉利、一汽、長城等老牌車企也已齊聚歐洲。

    但這些車企在挪威的戰績卻不太理想,8月挪威新車銷量TOP10的品牌中卻沒有任何中國車型。對此,一位曾就職于蔚來的人士表示,對于出海這條路,中國自主車企至今都沒有走通,而高端品牌則尤為困難。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1~8月,蔚來在挪威的交付量僅600輛左右,同期,特斯拉Model Y、寶馬iX、奧迪e-tron銷量分別為6510輛、3292輛、2646輛,而曾經與蔚來一起闖蕩歐洲的小鵬,今年5月已在海外開啟了一輪裁員潮。

    不過,隨著比亞迪、哪吒、零跑等玩家相繼入局,整個電動車出海浪潮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

    泰國、以色列,車企出海的“另類”選擇

    “中國車企即將迎來大出海時代,現在正處于出海大爆發的前夜。”哪吒汽車創始人方運舟表示,無論是從市場潛力、電動化的趨勢,還是消費者對智能化、網聯化的消費意愿來說,電動車出海的時機已然成熟。與此同時,中國在電動車技術以及產業鏈方面已經領先半個身位,而多家車企也逐漸在海外樹立起新的品牌范本,這些都是中國車企走出去的現實基礎。

    此外,全球普遍都對電動車秉持開放姿態,很多地區還推出了低關稅、高補貼的引導政策,這也為中國電動車出海提供了發展契機。根據哪吒汽車預計,未來10年,全球至少還會激發出600萬的電動車需求,現階段高、中、低端市場都有機會,但想要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中國車企必須提前布局。

    不同于直接進攻歐洲市場的蔚來、小鵬,哪吒汽車則選擇將泰國作為出海的橋頭堡。8月,哪吒汽車在泰國推出了右舵版車型哪吒V。9月,哪吒汽車在泰國開出了首家3.0形象體驗空間。對此,哪吒汽車方面對電廠表示,2022年正是啟動出海的最佳時機,而泰國市場則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泰國用戶對于電動車的接受度較高,大約44%的用戶表示下一步購車時會考慮電動車,并且,由于地緣、文化等影響,泰國用戶對中國品牌接受度較高。其次,泰國政府從2018年開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按照規劃,2030年泰國將建成1540個充電站,2035年起泰國將僅出售純電車。

    “東盟市場作為全球汽車產業最為重要的版圖之一,在時代的浪潮下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方運舟表示,哪吒汽車將泰國視為出海的根據地,輻射東盟并開拓歐盟兩大市場。據電廠了解,近期,哪吒V右舵版車型已經在尼泊爾開啟交付。按照方運舟的規劃,2023年,哪吒出口量將超過5萬輛。

    截至8月末,哪吒在海外的訂單已經突破5000輛,海外銷售渠道已經接近30家。此前,哪吒汽車方面對電廠表示,內部已經在籌備進軍以色列。9月28日,作為以泰國輻射東盟的最新成果,哪吒汽車最終官宣,已經與當地經銷商Blilious Group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開拓以色列市場。

    與哪吒汽車一樣,選擇另辟蹊徑的還有零跑汽車。去年7月份,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在零跑2.0戰略發布會上表示,計劃將在2022年正式進軍海外市場。根據零跑汽車方面透露,當時,內部已經開始進行零跑T03的歐盟認證工作。今年9月份,零跑官宣60輛T03已經出發,首站目的地也是以色列。

    事實上,除了哪吒與零跑之外,同樣瞄準以色列市場的還有吉利旗下的幾何、一汽旗下的紅旗。2022年上半年,幾何C在以色列純電車市場的占有率達已經高達22%。有業內人士表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的電動車選擇太少。對此,方運舟也表示認同,“車企選擇出海目的地也并不是隨機的”。

    “最終還是需求決定市場”,方運舟進一步解釋,2021年,以色列純電銷量為1.09萬輛,而純電滲透率僅為3.7%,2025年,預計以色列的純電銷量將達到8萬輛,純電滲透率將增至30.8%,現階段,當地消費者的需求遠未被滿足,而市場競爭態勢也相對緩和,這些都是吸引國內車企入局的重要原因。

    此外,技術兼容性也是很多車企考量的因素之一。據電廠了解,通過歐盟認證注冊的車型,可以直接在以色列等很多地區上牌注冊。雖然在出海路線上選擇另辟蹊徑,很多車企卻并未放棄進軍歐洲的目標,比如,零跑就是其中之一。根據電廠了解,繼以色列之后,零跑出海的下一站就是歐盟成員國。

    比亞迪向海外要銷量

    除了在出海路徑上的差異,這波電動車出海的邏輯也發生了變化。

    一位比亞迪內部人士對電廠表示,不同階段的車企出海的目標完全不同,相較于更追求品牌聲量的新勢力們,比亞迪出海的核心邏輯就是銷量。事實上,這也很好理解,如今,比亞迪的處境非常微妙。

    一方面,作為國內電動車龍頭,比亞迪銷量屢創新高。8月份,比亞迪乘用車總銷量為17.4萬輛,此前,比亞迪預計今年銷量將達150萬輛。另一方面,根據乘聯會預測,今年國內電動車銷量為600萬輛,按此計算,比亞迪市占率或將達到1/4,隨著市占率不斷攀升,比亞迪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有限。

    事實上,這種增長瓶頸已經開始逐漸顯現。數據顯示,7月份,比亞迪乘用車銷量環比增長21%,8月份,這一銷量增速已經降至7%,不過,這種疲軟態勢或將持續。一位比亞迪銷售人員表示,隨著政策刺激熱度及促銷力度下降,9月份,比亞迪平均每天到店客流量相較8月份下降了20%左右。

    與此同時,過去兩年,受新能源產業的集中爆發,比亞迪的估值已被推上新高。今年6月份,比亞迪一度站上萬億大關,截至目前,比亞迪最新市值為7733億元,對應的市盈率高達141倍,作為對比,特斯拉的市盈率為102倍。對此,一位二級市場分析師表示,比亞迪的市值已經透支了未來3年的銷量。

    某種程度上,比亞迪已經進入新的估值周期。反映到資本市場上,過去幾個月,比亞迪的股價持續震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波動因素在于巴菲特的減持。從今年7月發生股權轉移以來,巴菲特已累計套現30億港元。與此同時,相較于今年6月末的高點,截至目前,比亞迪的股價已經縮水1/4。

    對于比亞迪來說,現階段必須要講出新故事來支撐自身估值。問題是,從4月份宣布斷油以來,比亞迪的高端化進展乏善可陳。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的單車均價在17萬元左右,單車利潤僅為4500元。對于最為薄弱的智能化領域,比亞迪最近才組建自研團隊,準備加大馬力補課。

    相較于而言,國際化是一種更為現實的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對比亞迪來說,國際化也并不是一個陌生話題。過去十余年,比亞迪商用車已成功植入全球70多個國家的400多座城市。相較而言,比亞迪乘用車出海卻戰績寥寥。2021年,比亞迪集中入局巴西、澳大利亞、挪威等市場,但全年海外銷量僅1.5萬。

    2022年,比亞迪乘用車出海步伐進一步提速。7月28日,比亞迪宣布將攜乘用車家族,參加今年10月份舉辦的巴黎車展。這是比亞迪時隔多年,重新亮相國際車展,當時,市場猜測比亞迪此舉旨在進一步拓展歐洲乘用車市場。8月1日,靴子終于落地,比亞迪官宣將拓展德國、瑞典等乘用車市場。

    隨后,比亞迪相繼入局以色列、泰國等熱門出海目的地,甚至連日本這一冷門市場也沒有放過。對此,日本媒體Nikkei Asia表示,比亞迪的做法可謂是不同尋常,畢竟,日本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而東海東京研究所高級分析師Seiji Sugiura則認為,比亞迪此舉是為了打響在海外的品牌聲譽。

    “比亞迪對標的既不是豪華品牌也不是廉價品牌”,Seiji Sugiura進一步解釋,倘若可以在日本這個大眾品牌競爭最激烈的市場生存下來,這將幫助比亞迪樹立其在全球最廣泛消費人群中的品牌形象。

    對此,亞太區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的解釋是,比亞迪乘用車出海采用的是跟隨商用車的戰略,雖然日本看似電動化進程緩慢,但隨著2035年戰略目標設定,比亞迪也并不會坐很久冷板凳。不過,上市比亞迪人士也承認,乘用車與商用車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邏輯,前者是To C,后者則是To B。

    這意味著,比亞迪在乘用車出海方面,雖然很多現有資源可以復用,但更多的卻需要推倒重建。

    本土化與差異化

    對于所有布局出海的車企來說,本土化是踏出國門后的第一關。

    從產品設計上來看,比亞迪投向海外的均是旗下走量車型。比如,王朝系列的唐EV、漢EV、元Plus、秦Plus DM-i,宋Plus DM-i,海洋系列的海豚、海豹等等。這無疑也符合比亞迪追求銷量的初衷,但針對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特點,比亞迪在具體的車型投放策略上也存在一定差異。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當地用戶更傾向于雅力士、飛度、卡羅拉、日產Note這種小型車,比亞迪首批投放的也是海豚、海豹、元Plus這三款中小型產品。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歐洲市場,當地用戶更注重汽車的性能與設計,比亞迪則將王朝系列的唐、漢、元Plus三款中高端產品作為首發車型。

    “比亞迪20萬級產品在海外市場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自主品牌進攻海外市場,不需要太高端的產品,國內中檔產品恰好是海外空白區,競爭力較強。同樣秉持這一邏輯的還有零跑和哪吒,前者在以色列投放的是零跑T03,后者在東盟投放的則是哪吒V,售價均在10萬級別。

    除了車型匹配之外,很多車企也會在設計與功能上進行本土化調整。比如,嵐圖FREE為了契合北歐用戶簡潔、干凈的審美,不僅重新設計了車身,還結合當地用戶的使用場景,提供高達2噸的拖拽能力,而哪吒汽車為迎合東南亞對于加速性能的偏好,則開始主打海豚流線低風阻造型等產品賣點。

    不同于嵐圖、零跑、哪吒等新銳品牌,比亞迪旗下產品中國元素較濃,這也使其在海外面臨更大的認知壁壘。上述比亞迪人士表示,內部也一直在考慮換名。不過,截至目前,比亞迪仍處在搖擺狀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比亞迪元plus在海外采用新名ATTO3,其他出海車型卻沿用了原名。

    產能則是另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命題。尤其對于比亞迪來說,國內產能本身就緊張。根據電廠了解,截至目前,比亞迪在深圳、西安、長沙、常州、合肥等地設有十個生產基地,但濟南、鄭州、深汕、襄陽等地暫未投產,現有年產能在90萬輛左右,相較于全年150萬輛的銷量目標還存在一定缺口。

    此前,王傳福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比亞迪在手訂單已經超過70萬輛,新車交付周期達到4~5個月。對于向來喜歡大包大攬的比亞迪來說,海外建廠似乎成為再自然不過的選擇。9月8日,比亞迪宣布簽約泰國WHA偉華集團,將在當地建設海外首個乘用車工廠,設計產能15萬輛,預計2024年投產。

    不過,對于很多造車新勢力來說,產能并不是最頭痛的地方。一方面,現階段海外的銷量尚未真正打開,完全可以通過國內進行調配。另一方面,歐洲等市場鼓勵整車進口,建廠也并非所有車企的剛需。最大的難點仍然是如何找到銷量密碼,按照嵐圖汽車CEO盧放的說法,“只賣幾百臺都不算是真正的出海”。

    對于銷售網絡的構建思路,除了堅持自營的蔚來之外,包括比亞迪、嵐圖、零跑、哪吒、小鵬等在內,大家的思路出奇的一致——均在嘗試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網絡,一方面,通過自營門店掌握用戶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各經銷商擴大銷量。

    “我們也看到有些模式直接照搬到歐洲也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嵐圖汽車表示,由于文化及消費場景的差異,現階段依托經銷商可能是一個更優解,隨著市場規模、用戶體驗升級,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調整。

    此外,一旦置身國際市場,就相當于進入完全競爭狀態。除了海外本土車企及國內出海又再聚首的對手之外,還有類似特斯拉這種天生就具備全球化基因的巨頭,競爭也是所有試圖出海的車企繞不過去的一個難題。對此,方運舟表示,準確識別結構性機會,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將成為關鍵。

    “電動車出海是一條鮮花與荊棘并存的長路”,方運舟進一步指出,中國車企需要綜合考慮海外市場在政治環境、競爭格局、準入門檻、產品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并將這些因素內化成一種全球化的經營能力,最終以一種相對標準化的服務對接全球用戶,才能在即將到來的大出海時代取得決定性勝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廠”(ID:wonder-capsule),作者:嚴利婷,編輯:高宇雷,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數據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