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也許就是美團的“元宇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科技”(ID:leitech),作者: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布。
字節跳動天價收購PICO,Facebook更名為Meta,“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市值狂飆,百度、騰訊、網易等互聯網巨頭爭先注冊元宇宙商標……“元宇宙”儼然已成為下一個焦點,激進的巨頭在戰略布局,觀望的巨頭則摩拳擦掌,生怕錯過。
不過行業對“元宇宙”這一概念頗有爭議,最常見的說法是“元宇宙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XR、AI、5G、自動駕駛和區塊鏈等技術都被納入其中。
在小雷看來,“元宇宙”本質就是線上線下更高度的融合,互聯網與實體世界更加緊密的結合,比特世界與原子世界的邊界逐漸消弭,就形成所謂的“元宇宙”。元宇宙就是數字化的升級版,不同科技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機會。
這樣看,其實很多企業早已在布局“元宇宙”。比如騰訊在做社交娛樂元宇宙,微信是一站式生活平臺;再比如以“We help people eat better, live better”為愿景的美團,則一直在積極打通線上線下,讓用戶隨時隨地獲取各類服務。
天上不會掉餡餅,卻可以“掉咖啡”。
最近在上海華東無人機基地創新發展論壇上,就有用戶收到了一杯“從天而降”的咖啡,這杯咖啡來自1公里外的咖啡廳,四分鐘前剛制作好,通過美團無人配送機送達,用戶拿到手里還是熱的,沒有撒漏。
“天降咖啡”背后是美團正在構建的“低空物流網絡”,藏著美團的“元宇宙”野心。對美團來說,元宇宙的意義在于通過科技,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為一體,給用戶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從剛剛發布的Q3財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團的“元宇宙”布局。
營收增速、用戶規模等亮點外,美團財報的彩蛋是科技
周五港股盤后,美團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財報。三季度總營收錄得488億,高于市場預期的487.14億,同比增長37.9%。其中餐飲外賣及到店酒旅兩大主體業務整體經營利潤達到47億。截止9月30日,美團過去12個月的年交易用戶數達到6.7億,同比增長40.1%,活躍商家數為830萬,同比增長28.2%,這兩項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圖片來自美團財報)
美團的本地生活服務、即時配送這兩個基本盤十分穩固。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則顯示,我國外賣用戶數量正不斷提升,從2016年的2.09億上升至去年年底的4.18億,預計未來幾年仍會繼續增長,4年平均復合增速接近20%。基于領先的即時配送、用戶體驗和商家服務能力,美團外賣成為關鍵玩家。
基本盤穩固對于任何一家高速發展的企業來說都很關鍵,只要這樣才能為其他業務源源不斷輸送彈藥。不過,任何有野心的企業都不可能只滿足于“穩固的基本盤”,相反積極開拓新的增長曲線,才是它們不約而同在做的事情。美團在核心業務外正在積極開拓新的增長曲線,布局自己的“元宇宙”,這一點正是美團財報藏著的彩蛋:科技水平持續提高,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
財報顯示,美團過去一個季度的商家進駐率、實體零售數字化普及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其中超過1萬個商家在該季度享受了美團提供的“外賣管家”服務,幫助門店交易額平均提升超50%。
美團“外賣管家”服務最大的賣點,就是為商家提供經營診斷、店鋪裝修、餐品設計、活動策劃等一系列數字化運營服務,實現服務產業鏈的全鏈條覆蓋。透過前期1.5億的巨額資金投入,預計將惠及3萬+商家。另一側美團則耗費巨大力氣對配送端進行技術升級,基于高科技特別是“硬科技”實現更高效的配送,面向“元宇宙”時代夯實基礎能力。
無人配送成“風口”,美團早已走出很遠
10月抖音心動外賣小程序亮相,再加上阿里口碑和京東達達等玩家,本就競爭激烈的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競爭趨急,“萬物到家”核心競爭點無疑是配送,大家都在想方設法提高配送效率和配送體驗,無人配送被寄予厚望。
對于外賣、電商和快遞等行業來說,配送成本高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勞動力短缺導致物流配送行業人力成本進一步上漲,在成本高外,人力配送會受到天氣等影響,很難做到7*24小時服務。配送員上門取派件時包裹容易丟失,部分用戶顧慮到隱私糾結是否要送貨上門,部分封閉區域不讓快遞員進入,種種因素均在制約末端配送的效率、成本與體驗。
針對以上難題,物流快遞業近年來有一些解決方案,比如快遞柜、取餐柜、驛站等等,然而這些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增加末端配送成本,難以提效。
無人配送則是一個更優的解決方案,其規避了人面臨的天氣與交通等問題,提升了用戶體驗,如今迎來大規模爆發。一方面,隨著無人機、激光雷達、AI芯片等技術成本的降低以及量產方案的成熟,無人配送成本正顯著降低。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無人配送很友好,比如今年5月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向美團、京東等企業頒發國內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首次給予無人配送車路權。
嗅到市場機會,一眾玩家涌入,作為即時配送服務的頭部玩家,美團在無人配送領域已耕耘5年,采取無人車配送+無人機配送兩手抓的策略。
1、美團無人配送車:具備豐富實戰經驗和全面商業化基礎。
早在 2016 年,美團就已啟動無人配送相關項目研究,不只是率先做無人配送的中國科技企業,也是率先以真實落地為導向探索自動駕駛的互聯網企業之一。2020年疫情影響下無接觸配送迎來快速發展,美團無人配送業務駛上快車道。
自從去年2月首批無人配送車落地順義以來,美團就在北京展開了大范圍試驗推廣。截至今年4月份,美團在進行測試、運營的無人配送車規模達到近百臺。截至目前,美團無人配送車已累積配送訂單近10萬單,成為業內首個“10萬單”的無人配送玩家。而在Q2財報里這一數字是5萬單,也就是說,美團無人配送三季度訂單增長超過了此前所有,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
美團無人配送車在場景上不斷積累經驗,同時在技術上也已領先行業。今年4月份發布的新一代L4級無人配送車魔袋20,是其無人配送技術上的重要跨越。L2只能算部分自動駕駛,L3級別的話駕駛員可以松開方向盤但需要時刻留意路況,而L4和L5級別則可稱之為完全自動駕駛,區別是后者不限定場景。也就是說,魔袋20可以在特定場景如園區、校園實現全自動無人駕駛。
菜鳥的小蠻驢,京東的無人配送車4.0,行深智能的絕地3000H和一清創新的夸父無人配送車,跟美團魔袋20一起,算是市面上最先進的幾款產品。從產品的自動駕駛能力來看,美團魔袋20在激光雷達及攝像頭上的配備遠高于其他產品,配備19個攝像頭,3個激光雷達,幾乎與自動駕駛乘用車配備一致。
從時速來看,美團魔袋20時速最高可達45公里(因法規要求,實際運營時速目前不高于20公里/小時),絕地3000H為40公里,夸父和京東無人配送車均為30公里,阿里的小蠻驢只有20公里左右;從續航能力來看,魔袋20為120公里,京東無人車為110公里,小蠻驢、夸父和絕地3000H都為100公里左右。顯然,在技術和性能上,美團魔袋20業內領先。
魔袋20已具備量產能力,這意味著美團已經將智能制造等商用難題解決。與此同時,通過在順義等地商業化試運營,美團正在積累無人配送車的道路數據、調度經驗,給更大規模的商用做準備。
2、美團無人機配送:自主能力與商業場景受關注,技術能力成“國家隊”。
雖然無人機配送“新聞”多年前就有,但實打實用到業務并形成小規模訂單的卻只有美團。根據財報介紹,美團無人機已在深圳常態化試運行將近一年,為深圳7個區域,8000多戶居民提供無人機即時配送服務。
也有其他外賣平臺曾在2018年5月宣布獲準開辟中國第一批無人機外賣配送航線,但此后并未見其送餐無人機投入常態化運營。換言之,很多平臺將“無人配送”作為博眼球的噱頭,而不是作為實打實的業務進行長期布局。
美團則不然。11月26日,美團宣布將在上海構建起城市末端十五分鐘配送圈,正式啟動全國首個城市低空物流運營示范中心,預計首條面向真實用戶場景的常態化試運營配送航線會在明年上半年落地上海金山區。
此外,美團無人機還將作為“國家隊”成員,代表中國國標委參與全球無人機避障標準編制工作。一方面,這是因為美團具有這一領域的核心自主技術,美團城市低空物流網絡90%以上的核心部件都是自主研發,實現了核心技術國產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團無人機配送有應用場景和真實訂單。
自2016年啟動無人配送至今,美團在這一領域已低調耕耘五年。最初無人配送只是“W項目組”,2017年升級成事業部,在無人配送車外,美團啟動無人機配送場景的前沿探索。
當很多觀察者都認為無人配送車與無人配送機有這樣或者那樣挑戰的時候,美團卻從未放棄,而是不斷發揮自身的科技能力與應用場景,投入資金、資源和人力去解決各種問題,想方設法不斷實現“第一單”,“第一百單”,“第一萬單”的突破,這是美團“長期有耐心”的呈現。
從“千團大戰”走出來、又贏得“外賣大戰”的美團,一直有著穩扎穩打的風格。
在科技這件事情上,美團同樣穩扎穩打,不會去“蹭熱點”概念比如玩兒區塊鏈之類的,也不會“搞噱頭”式的做做樣子博取關注,而是實打實的科技投入,用科技升維的方式解決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需求。在這一過程,美團會尊重事物發展規律,順應技術成熟曲線,先是摸著石頭過河,時機成熟再邁開步子,比如無人車配送在其決定大規模推廣前已摸索四五年,才有了不到2年10萬訂單的成績;再比如無人機在服務近萬用戶前已經完成了超過22萬架次的飛行測試,運行時長超過了60萬分鐘。
“厚積薄發”,大抵如此。對美團來說,無人配送依然在投入期。從財報來看,以無人配送為代表的“硬科技”是美團未來的關鍵投入和發展領域。
美團硬科技投入升維
從最近幾個季度的財報來看,美團從來不吝為研發花錢。
根據三季度財報,美團研發投入為47億元,同比激增60%。不僅同比大增,從環比的角度看,美團研發支出也一直處于增長曲線中:今年前兩個季度,美團研發投入分別為和35億和39億,上一財年的研發投入也超過了100億。
美團是一家強調精細化經營的公司,當年“千團大戰”就理性地不參與“燒錢大戰”,發展至今也從來不會大手大腳地花錢。在研發投入上,美團的思路也很清晰。
一方面,是不斷精進自研技術,提高無人配送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實力。
數據顯示,截止今年3月份,美團研發團隊員工規模超1.8萬人,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工程師團隊之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研發智能調度、末端配送、無人配送等核心自主技術,積累了1218件人工智能專利和731件無人技術專利。
另一方面,美團積極投資優秀的初創技術公司,加速整合上下游資源,打造牢固的無人配送產業鏈。
在無人配送產業鏈條中,上游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商,中游的解決方案商和下游的配送服務商保持著緊密合作。美團身處下游,積極介入中上游,投資并購則是其聚攏上中游資源,加速產業鏈共創的最佳方式。
(圖片來自辰韜資本)
消息顯示,最近兩年美團在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激光雷達、AI視覺芯片和晶圓代工等領域不斷出手,投資了多家獨角獸企業。
今年1月份,美團參與盈合機器人戰略融資,一同參與投資的還有另一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有消息稱,盈合機器人成立短短10個月就連續斬獲三輪融資,美團和字節是在眾多VC中硬搶下來的席位,盈合機器人應用于城市治理領域的機器人產品集群,對于美團的無人配送技術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延伸和補充。
此外,美團年內還先后向深耕AI+智能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梅卡曼德、專注研發乘用車自動駕駛和低速無人駕駛物流車的毫末智行、行內大熱的人工智能視覺處理芯片研發商愛芯科技等拋出橄欖枝。其中,毫末智行和美團的合作就已開花結果——首批落地的30輛魔袋20,毫末智行就是唯一生產合作方,數據顯示,毫末智行生產線每年能量產5000臺無人配送車,且仍在積極提高產能,其將給美團無人配送車大規模商用提供量產支持。
(圖片來自毫末智行官網)
前期巨大的研發投入和外部投資,會對美團的運營成本造成一定壓力,不過當規模擴大、研發成本被攤薄之后,無人配送的整體成本也會隨之下降,最終會大幅降低美團的履約成本。
中金在專題報告《無人配送,未來已來》中預計當2023年隨著單車成本下降至10萬元,以及單車日均配送單量提升和運營效率提升后,無人配送每單成本將降到1.5元上下,使用無人車超過10個月即比招聘一個快遞配送員劃算。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感嘆過自己融資上的困難:
“我們見過100多個投資人,最后真正投我的只有三兩個,王興就是其中之一。”
機器人是美團看到的未來趨勢,機器人技術對美團的價值則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為客戶創造更好的體驗”。無人配送車是擁有四個輪子的機器人,無人配送機則是空中機器人,對美團的價值也無外乎如是。
美團跟純線上互聯網公司(如搜索、視頻、游戲等)最大的不同是從誕生第一天起都在做線上線下結合,不論是當初的團購,后來的O2O,還是今天的生活服務。
美團一直是在通過比特世界的機制來影響原子世界,因為人們的“吃與生活”均是在物理世界完成的,這意味著美團要在原子世界有更多行動。一方面,不斷通過“比特”也就是信息技術來提高效率,提升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則不斷滲透到“原子”,推動商家觸網、發力硬科技構建強大的物流配送網絡,實現“原子世界”服務與產品的履約。
隨著時間的推移,線上線下結合得更緊密,邊界也變得更加模糊,“元宇宙”時代來臨,美團的價值也開始凸顯。美團對無人車、無人機等跨越比特與原子的“硬科技”進行大規模、長周期和飽和式投入,正是在進一步強化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原子與比特的融合能力,這些科技將決定美團在幫人們生活更好這個使命里到底能走多遠。
寫在最后
在外界的印象里,美團一直是靠萬千騎手撐起的“外賣王國”,靠人力優勢打下外賣配送、生活服務市場的半壁江山,這是對美團的巨大誤解。在我們看得到的外賣員背后,更有看不見的科技。
從Q3財報來看,美團正在對科技進行飽和式投入,押注無人配送,構建下一代物流網絡,打通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用硬科技的“升維方式”去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只有解決問題的技術才是好的技術,“元宇宙”的奧義是用技術改變現實宇宙的問題,這也是美團“通往未來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