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搶占元宇宙,是數字殖民史的開端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來咖智庫”(ID:laikazk),作者:龔巖,36氪經授權發布。

    2021年,可以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呈現超出想象的爆發力,其背 后是相關“元宇宙”要素的“群聚效應”,近似1995年互聯網所經歷的“群聚效應”。

    ——朱嘉明

    1620年,一批流亡荷蘭的英國清教徒遠渡重洋,來到北美,那時候的北美洲基本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處女地。這群人在佛利吉尼亞殖民地的北端,建立起了第二個永久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

    為了建立一個大家都能受到約束的自治基礎,這群清教徒在上岸之前簽訂了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立誓創立一個自治團體,這個團體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將依法而治。《五月花號公約》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

    如同當年踏上普利茅斯的那群清教徒一樣,互聯網行業中的先鋒已經看到了在虛擬世界中建立“新世界”的可能。

    2021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元宇宙概念的興起,人們似乎又走到了一個歷史的拐點:不斷發展的技術使得我們可以完全沉浸在“精神”領域中,構建出全新的世界,這個虛擬世界是完全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自行構建UGC內容。這個世界被成為“元宇宙”,是獨立于真實世界存在的另一個平行世界。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8日,Facebook在“Facebook Connect”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發布會上宣布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這一名稱取自于“元宇宙”(Metaverse)這一概念,反映了這家老牌社交媒體公司對在虛擬世界中工作和娛樂的愿景。Meta公司的CEO扎克伯格(Zuckerberg)說:“我們一直被看作一家社交媒體公司,但是在我們公司的DNA中,我們是一家通過技術使人們實現溝通和聯結的公司。我們曾經從搭建社交網絡出發,現在,元宇宙成為了我們瞄準的下一個領域。”

    最近幾年,元宇宙這一概念越來越頻繁的被提及,吸引了一眾互聯網科技巨頭爭先布局,元宇宙概念股更是連續大漲。在此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和發展,人類會進入一個新的數字殖民時代嗎?

    01

    定義與源起

    按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觀點,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元宇宙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指在一個脫離于物理世界,卻始終在線的平行數字世界中,人們能夠在其中以虛擬人物角色自由生活。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由“Meta”(超越)和“universe”(宇宙)組成,即超越宇宙的世界。牛津詞典定義它為一個虛擬現實(VR)空間,用戶可以在其中與電腦生成的環境和進入其中的其他人交流互動。

    其實,完全體的元宇宙就是一個虛擬的新世界,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類將會擁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虛擬身份(具有唯一性),一個是現實身份。元宇宙的命題比虛擬空間或虛擬經濟更為宏大,既是人們現實世界生活在數字領域的平行世界,也是一系列技術的綜合應用,擁有一套獨立的價值鏈。

    說到元宇宙,游戲行業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霸钪娴谝还尽盧oblox公司(本身也是游戲公司出身)的曾經提出看法:一個真正的元宇宙產品應該具備八大要素,分別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地、經濟系統、文明。

    對比一下目前市場上的游戲,大家會發現,即便是現在最先進的電腦游戲,都無法完全符合元宇宙的要求。尤其是在隨地和經濟系統方面。

    隨地,這是一個技術問題。一方面取決于數字基礎設施(我們國家有優勢),另一方面,取決于接入手段,也就是終端設備。便宜且好用的接入終端,可以方便用戶隨時隨地接入元宇宙。

    經濟系統?,F在的游戲,基本上都有經濟系統,但是非常簡陋。不過,我們真實的經濟系統都已實現了數字化,將來移植進元宇宙,貌似也不會太難。而且,目前數字貨幣越來越火爆,很可能構成元宇宙的金融體系底座。

    總而言之,游戲可以算是元宇宙的初級形態。在技術方面,兩者還有很大差距;哲學和意識形態方面,元宇宙才剛剛起步。

    02

    元宇宙的技術基礎

    元宇宙之所以會大火,和VR/AR技術的風靡不無關系。而且,云計算、芯片、5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刺激了元宇宙的概念復蘇。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已經摸到了元宇宙的門檻,不再像以前那樣遙不可及。

    那么,元宇宙到底要依靠哪些技術來實現?

    在技術視角下,技術意義的元宇宙包括了內容系統、區塊鏈系統、顯示系統、操作系統,最終展現為超越屏幕限制的 3D 界面,所代表的是繼 PC 時代、移動時代之后的全息平臺時代。

    故而元宇宙的底層技術包括芯片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R/ AR/ MR/ XR)、游戲技術(游戲引擎、游戲代碼、多媒體資源)、AI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等。

    元宇宙是數字宇宙,是開放的平行世界。所以說,元宇宙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和IT、CT技術密不可分。要支持龐大的元宇宙運作,首先必須要有極其強大的算力和算法,而算力的根基是芯片。

    虛擬現實技術、游戲技術、AI人工智能,都屬于IT范疇。站在CT通信的角度,元宇宙也是一個可以蹭的大熱點。如果沒有通信,沒有低延時的5G/6G/全光網,用戶就沒辦法接入元宇宙。

    而區塊鏈技術則與元宇宙的金融體系和數字貨幣有關,而數字貨幣的背后正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

    03

    部分以元宇宙概念為基礎的游戲和影視作品

    元宇宙的概念一直在發展,也產生了許多依托于元宇宙概念創作的產品。

    在游戲《我的世界》中,玩家與自己創建的角色融為一體,他們可以用這些小方塊“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搭建自己的家園。有人在《我的世界》中建造了城市,有人甚至根據電路知識,從搭建與非門(一種邏輯電路)開始,制造出完整的計算機。

    2018年的電影《頭號玩家》則直觀地給觀眾展示了實現“元宇宙”的形式。戴上VR頭盔便可進入“綠洲”虛擬世界,這里有完整的虛擬社會形態,包含各行業的數字內容、數字產品等。主人公不僅能“看到”,還能通過體感套裝感知虛擬世界中沖突引發的身體疼痛。大部分人已經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重度綁定,不僅有人欠游戲公司網貸,被迫在游戲內為游戲公司打工賺錢;玩家也可以在游戲內互動,進而對現實世界產生真實影響。現實世界,找不到一個清醒的人,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虛擬世界內進行互動。

    暑假期間上映的電影《失控玩家》,其主人公“蓋”也是程序員“鍵盤”依托于自己的性格以及愛慕對象的生活習慣設計的虛擬角色。在“自由城”中,蓋有自己的工作,朋友,情感,他以為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真實的,他習慣于該世界的文明,但他實際上只是游戲中的NPC。直到與女主人公相識,他打破了程序對他的設定,開啟了成長模式,為了守護自己生活的虛擬世界而拼搏。

    前 景

    從上述作品中,我們可以猜測,元宇宙的內在邏輯對于大部分網民來說并不陌生,同時疫情的發展不斷減弱人們在物理世界的聯系,也加速了數字世界的完善,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留存和交互的時間更多,對虛擬世界的需求和服務更加開放和認可。

    目前,多家公司都推出了消費級VR頭顯設備,戴上它們玩沉浸式游戲、在線虛擬社交均已實現。尚在“哺乳期”層出不窮的“元宇宙”應用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不過無論是技術水平、內容供給還是用戶體驗仍在初級階段。

    未來,元宇宙很可能以游戲為起點,發展為互聯網的替代者,深入整合數字化娛樂、社交網絡,甚至社會經濟與商業活動。但在展望元宇宙的美好未來的同時,我們不可避免的也會發現一些問題,尤其在人文與哲學領域,元宇宙的發展將會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

    但未來仍舊很模糊。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人類在元宇宙里面的數字分身,將會永生。即便現實中的肉體湮滅,數字世界的你,仍然會在元宇宙中繼續生活下去,保留真實世界里你的性格、行為邏輯,甚至記憶。如果真是這樣,元宇宙帶來的,就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而是倫理問題——數字的我,究竟是不是我?他是否能夠履行人類的權利和義務?是否可以繼承我的財產?是否仍是我真實世界里孩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恐怕現在沒有任何人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