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盲為啥也能認出熟人的臉?新研究表明「熟人信息」可在多人大腦中共享
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說,關于熟悉面孔的獨特信息被編碼在一個在大腦中共享的「神經代碼」中。此外,關于個人熟悉面孔的共享信息延伸到大腦中涉及社交處理的區域,這表明大腦中存在共享的社交信息。
就算臉盲,熟人的臉總是能分辨出來的。
這是為什么呢?
也許,來自達特茅斯學院的一項研究可以解答這個疑惑。
大腦之間存在共享的社會信息?
識別熟悉面孔的能力是社交的基礎。在這個識別的過程中,除了提供了視覺信息,一個熟悉的人的個人相關信息也被激活了。但是大腦如何在熟人之間處理這些信息一直是個問題。
這次,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已被揭開一角。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首次闡明關于熟悉面孔的獨特信息被編碼在一個在大腦中共享的「神經代碼」中。
「在視覺處理領域,我們發現關于過往印象里熟悉的面孔信息會在擁有相同朋友和熟人的人的大腦中共享」,第一作者Matteo Visconti di Oleggio Castello說,他作為達特茅斯大學心理和大腦科學的研究生進行了這項研究,現在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博士后學者。
「我們所發現的令人驚訝的部分是,關于個人熟悉面孔的共享信息也延伸到了非視覺的、對社會處理很重要的領域,這表明大腦之間存在共享的社會信息。」
理解大腦活動相似性的方法——Hyperalignment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應用了一種叫做Hyperalignment(超對準)的方法,這種方法為理解熟人社交活動的參與者之間的大腦活動相似性創造了一個共同的表征空間。
Hyperalignment示意圖
實驗方法
該團隊找到了14名「相互認識至少有兩年」的研究生作為志愿者,并提取了他們在三項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任務中所呈現的腦部數據。
在其中兩項任務中,志愿者們會先看到另外「四名認識的研究生」,接著會看到「四個不認識的人的圖像」,僅僅在視覺上熟悉一下。在第三個任務中,志愿者觀看了布達佩斯大酒店的部分場景,這其中用到了一些公開的電影數據。
研究人員將志愿者的大腦反應映射到一個共同的表征空間中,這就使得他們能夠使用機器學習分類器,根據志愿者的大腦活動來預測志愿者在看什么樣的刺激。
實驗結果
結果顯示,大腦中主要參與面孔視覺處理的區域可以將「剛認識的」和「過往認識的」面孔的身份準確地解碼。
然而,在視覺區域之外,對于視覺上剛熟悉的,剛認識的人,大腦卻并沒有太多的解碼。
志愿者只知道這個人看起來像什么樣子,但是他們并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大腦也沒有關于他的任何其他信息。
而在解碼過往熟識的人的身份時,研究結果表明,志愿者的大腦中有更多的共享信息,而且解碼區域也不限于視覺區域。
解碼過往熟識的人的身份時,在視覺系統以外的其他四個區域都有很高的解碼準確率。
這四個區域包括背內側前額葉皮層(已知它參與社會信息加工,處理他人的意圖和特征);楔前葉(這個區域在處理過往熟悉的面孔時表現得更加活躍);腦島(已知是參與情緒處理的);以及在社會認知和代表他人精神狀態方面(也稱為「心靈理論」)發揮重要作用的顳頂連接。
「心靈理論」區域
「這種分享他人個人信息的概念空間,讓我們能夠與我們共同認識的人交流」,達特茅斯大學認知科學項目的研究副教授,博洛尼亞大學實驗、診斷和專業醫學系的副教授,資深作者Maria (Ida) Gobbini說。
Gobbini還介紹到,該團隊過去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實驗進行的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熟悉的人時,大腦中的這些「心靈理論」區域就會被激活。
「當我們看到我們認識的人時,我們會立即激活那個人是誰,這讓我們能夠以最合適的方式與熟悉的人互動。」例如,你與朋友或家人的互動方式可能與你與同事或老板的互動方式大不相同。
達特茅斯大學心理和腦科學教授、合著者 James Haxby說:「以前我們認為,很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描述人們的樣子,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腦在處理熟悉的面孔時,確實使用了一些大腦的普遍性功能。」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ocial-brain-face-processing-1957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來源:Neuroscience,編輯:小咸魚,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