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訊:沒了4680電池,特斯拉柏林工廠還剩什么?
9月,在大眾與BBA的大本營德國,一位外來者搶走了乘用車銷冠寶座。
據當地官方公布的數據,特斯拉Model Y在9月賣出9846輛,超過經典車型大眾高爾夫,成功問鼎德國乘用車銷量榜首。而在之前,Model Y與Model 3兩兄弟就已經霸榜德國純電汽車銷量榜,后者沖進總榜只是時間問題。
但同樣是特斯拉在德國的重要資產,“命運多舛”的柏林工廠卻沒能等來好運。
(相關資料圖)
在歷經開業延遲、招工困難、倉庫失火等諸多事件后,柏林工廠仍處在產能爬坡階段,最近更是被曝出配套的4680電池工廠量產無望。
在失去供應鏈的保障后,柏林工廠的未來無疑被打上問號。
電池難產,特斯拉連夜逃離?
在特斯拉宣布投建柏林超級工廠之后,不少人認為特斯拉已經“直插進歐洲的心臟”。
一方面因為特斯拉擁有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德國品質”,另一方面則是新工廠的本土化制造將極大提高特斯拉的交付效率,幫助特斯拉與大眾、BBA等進行直面競爭。
但從網上曝光的柏林超級工廠生產文件來看,這家工廠實際上背負著一個更大的使命——量產4680電池。
按照生產文件的內容,柏林超級工廠計劃新建一棟四層樓用以電池生產運營,覆蓋了陽極、陰極生產以及圓柱形電池生產,而負責生產電池的新工廠位于柏林市郊外的格倫海德,距離汽車工廠非常近。
此外,文件中還給到了一份簡化的4680電池生產流程圖,基本確定特斯拉將柏林工廠定為4680電池的主要生產基地。
自從2020年在特斯拉電池日上亮相后,4680電池就備受業界矚目,并得到了資本的追捧。
在馬斯克的介紹里,4680電池堪稱改變電池行業的存在,無論是安全性還是性能方面,都將解決傳統電池的弊端。但兩年時間過去,4680電池還停留在試產階段。
量產困難的原因也很簡單——制造工藝非常復雜。為了實現大型化的圓柱電池,特斯拉提出了無極耳技術以及電極干法工藝,其目的都是實現電池功率的最大化。
但馬斯克畫出的大餅并不是每一個都能實現,截止目前,特斯拉也沒能完全解決極耳加工的良品率并掌握電極干法工藝。
因此路透社在報道里提到,德國工廠電池生產計劃被擱置的主要原因是特斯拉在生產過程中一項高度復雜的生產技術出現重大延誤,而這里提到的生產技術即是電極干法工藝。
但新聞還提到,德國工廠只會保留生產電極的設備,其他所有與電池生產有關的機械都將運回美國。
既然電池推遲量產只是工藝問題,那么特斯拉為何要連夜撤回美國本土呢?
馬斯克心力交瘁的“德國之旅”
針對這個問題,不少報道提到了美國拜登政府簽署的《降低通脹法案》。
據悉,該法案將投入3690億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氣候投資,重點覆蓋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制造業。
這其中就包括對新購買的電動汽車提供每輛最高7500美元的退稅補貼,但前提是組裝必須在北美完成,且至少40%的電池金屬需要在北美開采。
有分析稱,該法案提供的生產稅收抵免可以抵消電動汽車電池組三分之一以上的成本。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數據,以特斯拉Model Y的電池組為例,其成本最多將下降近40%。
這對于“成本狂魔”馬斯克而言,確實是不小的誘惑。
而美國能源部針對該法案公布的30款符合補貼條件的車型清單中,并不包括德國和其他歐洲制造商生產的數十款電動汽車,因此德國產Model Y可能并不符合優惠條件。
所以為了拿到這份誘人的補貼,特斯拉將停建德國電池廠,并轉遷美國,這恰好與新聞描述的情況非常符合。
但該理由也并不完全正確。如果因為一份補貼就放棄歐洲市場,那顯然不符合馬斯克進軍歐洲的野心。
另一方面,馬斯克面對歐洲多方博弈時的心力交瘁加速了“逃離德國”的節奏。
眾所周知,柏林工廠的建設充滿坎坷,特斯拉一直處在“邊審批、邊施工”的階段,時不時就要受當地政府以及環保組織的阻攔,為此馬斯克多次飛赴德國,為柏林工廠的投產一事斡旋。
但當地政府又不是一味反對特斯拉建廠,在關鍵時候還會幫特斯拉一把,解決來自環保組織的問題。
從地理位置上看,柏林工廠所在的格倫海德位于德國東部的勃蘭登堡州,因歷史原因導致經濟落后于德國其他地區,因此當地政府對于特斯拉的到來自然十分歡迎,這將給該地區帶來數千個工作機會和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但事實上,由于較低的薪酬以及“不合理”的工作制度,當地的勞動力對于這個外來者并不感興趣,同時由于環保人士對于新工廠建設的重重阻攔,當地政府在對待特斯拉的態度上也開始變得模棱兩可。
這些問題畢竟只是小事,正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柏林工廠最終還是順利建成并投產。
只不過能解決汽車工廠的問題,不代表電池工廠也能順利完工。除了上述提到的審批、招工問題以外,電池工廠在補貼上也引起了特斯拉與政府之間的“誤會”。
最終,特斯拉放棄了德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整個歐盟也將動力電池產業的資源傾斜給瑞典Northvolt、法國Verkor、法國ACC、挪威Freyr等本土企業,這也為柏林電池工廠的撤離埋下了伏筆。
如今,歐洲自身還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更是為柏林電池工廠的后續建設蓋上一層陰影。
柏林工廠的戰略意義
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歐洲車企的電氣化轉型勢頭十分迅猛,但在核心的動力電池環節,歐洲車企大多依賴進口,本土電池產業鏈的缺失嚴重拖垮新車型的進度。同樣,特斯拉柏林工廠也依賴海外運過來的2170三元鋰電池。
按照計劃,建成后的柏林電池工廠將生產出滿足每年5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4680電池,這樣才能匹配汽車工廠年產50萬輛的目標。
但如今,電池工廠已經無望,美國得州電池廠的4680電池產量也還是未知數,50萬輛的產能目標大概是遙遙無期。
從戰略意義角度來看,柏林工廠的進度基本決定了特斯拉是否站穩在歐洲市場。當前,特斯拉在歐洲的表現十分亮眼,其主力車型Model 3是2021年歐洲最暢銷的電動車,這還是建立在特斯拉依靠進口的前提之下。
可以想象,一旦柏林工廠的產能被完全釋放,省去關稅與海運時間后,特斯拉在歐洲市場將展現何等的殺傷力。
歐洲車企們也并不是坐以待斃。相比于此前落后的油改電產品,如今類似大眾ID.4等新款車型,都廣受歐洲消費者們的歡迎。
據特斯拉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特斯拉在歐洲市場份額降到5%,相比上個季度的11%下滑超過50%。如果只考慮純電車型,2022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歐洲的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為 8%,相比上個季度18%同樣下滑超過50%。這與特斯拉在德國市場的表現截然相反。
可見,如果不是柏林工廠的及時投產,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表現可能會更糟糕。
可柏林工廠畢竟還是特斯拉工藝最先進的工廠,雖然失去了4680電池,但CTC車身電池一體化、一體式鑄造車身等最新技術同樣都裝備到了德國,這些新技術依然能撐起后續車型。
換個角度來說,熱衷小車的歐洲人一定需要4680版的特斯拉嗎?也未必。
為了抓準歐洲人的胃口,馬斯克曾爆料推出縮小版Cybertruck,并且已經確認推出的便宜版Model Y(可能搭載比亞迪刀片電池)。
只要優惠給到位,并突出產品的性價比,特斯拉還是不愁賣。
最后,特斯拉其實并不需要擔憂電池的問題,哪怕得州工廠的電池產能無法滿足柏林工廠的需求,特斯拉也能從其他合作伙伴那里得到穩定的電池供應。
這么看下來,一個電池工廠真的是限制柏林工廠產能的原因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D:im2maker),作者:來自鎂客星球的家衡,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