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今頭條!歷時15年、擁有5億用戶的飛信,徹底死了

    又一個時代的眼淚落幕了。


    (相關資料圖)

    近日,中國移動發布公告:和飛信將從2022年9月30日開始停止提供服務,屆時將無法登陸及使用和飛信,請您提前做好重要資料的備份和保存。為用戶提供服務時合法收集的相關信息,我們會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及《和飛信隱私政策》進行保存,保存期限后將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刪除。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移動于2007年推出了即時通訊服務“飛信”;2016年,飛信被更名為“和飛信”;2021年4月,和飛信就已經開始停止企業注冊,并陸續關停個人賬戶的會議、語音通知、群發信使、每月500條群發助手短信條數等功能。

    至此,歷時15年之久的即時通訊服務“飛信App”宣布終結。

    作為“古早互聯網”的產物,在當時大環境下,國內用戶主要的通訊手段還是電話和短信的形式,據新華網報道:2006年,中國的手機短信發送量接近4300億條,平均每人每月支出短信費達10元以上;熱戀期的情侶,每人每月短信費高達30元以上。

    中移動敏銳抓住用戶的消費痛點,推出飛信,以短信優惠、移動端和PC端可免費互發信息為主要賣點,瞬間受到了大量手機用戶的青睞,一時間飛信風靡全國。

    在2010年巔峰期,飛信收獲了5億注冊用戶,高峰期活躍用戶接近1億。

    值得一提的是,飛信作為國內第一批即時通訊App,它的設計極具時代開創性。例如內置表情包、發語音、圖片等功能,都深深影響后來的通訊軟件。

    但作為時代的產物,中移動始終判斷錯誤飛信的發展線路,局限于和中聯通中電信的行業競爭,限制飛信只能讓移動用戶使用,與電信、聯通用戶不互通。如此缺乏互聯網思維的措施,導致飛信的發展上限受阻,注冊用戶始終無法突破瓶頸。

    最終,在2011年后,中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在微信和其他社交工具的沖擊下,飛信市場占有率逐漸收縮,最終開始轉型,從即時通訊工具轉向企業服務平臺。

    但企業服務平臺陸續誕生出釘釘、飛書等軟件,只靠“贈送的300分鐘”和“每月贈送的100分鐘進行免費視頻通話”為賣點的飛信,競爭力偏弱,無力和競品對抗。

    而在中移動內部,也在受到其他業務的擠壓。飛信的最大賣點是所有手機號可免費互發短信,而春節時期的“拜年短信”則是中移動的盈利大頭,每年都能為中移動帶來了近三十億的收入。這和飛信有直接性的沖突,導致飛信在中移動內部權重逐步降低。

    而和飛信定位相同、年代相同,也被微信所淘汰的軟件還有米聊、易信。它們也是市場逐步收縮,最終銷聲匿跡,最終成為“時代的眼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鋅財經”(ID:xincaijing),作者:孫鵬越,編輯:安娜,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中國移動 個人信息 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