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亮點!微醫及創始人被罰款,總計3038萬元,IPO前景再添變數
多次上市只差臨門一腳的微醫,如今又遭遇千萬元的行政處罰再受打擊,這只醫療巨頭還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上市節奏嗎?
多年謀求上市未果的微醫,前行路上再添變數。
近期,中國證監會披露了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微醫集團以及其實控人廖杰遠分別處以3030萬元以及8萬元的罰款,理由是公司所披露的股權變動情況存在誤導。
【資料圖】
來源:證監會官網截圖
作為一家數字醫療平臺,微醫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一路獲得了紅杉中國、騰訊投資等知名機構的加注,也被寄予了登陸資本市場的厚望,而現實情況卻一波三折。
早在2018年,微醫就傳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2021年,微醫遞表港交所,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今年3月,微醫又傳出以SPAC的方式上市,時至今日,這一消息仍然沒有后續。
如今,證監會的一紙罰單,又給讓微醫的上市增添了一份不確定。
未能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處罰三千萬元
證監會披露的文件顯示,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間,微醫集團利用微醫投資(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醫投資)、馮某等10個證券賬戶(以下簡稱賬戶組)交易易聯眾。
易聯眾成立于2000年,于201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專注于民生領域數字化。該公司2021年年報顯示,微醫是其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9.58%。
2018年11月19日,賬戶組持有易聯眾2151萬股,達到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2019年1月18日,賬戶組持有易聯眾4300萬股,達到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0%;微醫集團均未及時履行報告及公告義務。
微醫集團在2019年1月10日、1月17日、1月21日、1月22日、1月23日相關公告中披露的持股數量和持股比例,均與賬戶組實際持股情況不一致。
2018年11月1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間,微醫集團利用賬戶組累計買入6619萬股,累計買入金額5.8億元;累計賣出4443.5萬股,累計賣出金額約4.05億元。
證監會表示,微醫集團持有易聯眾股份達到5%、10%時,未及時履行報告及信息披露義務,所披露的持股變動情況有誤導性陳述,在限制轉讓期內交易易聯眾股票的行為,違反了2005年《證券法》第八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構成2005年《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百零四條所述的違法行為。
證監會表示經查明,微醫集團、廖杰遠存在以下違法事實:一是微醫集團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人,未依法及時披露在易聯眾擁有權益的股份變動情況,所披露的持股變動情況有誤導性陳述;二是微醫集團在限制轉讓期交易易聯眾情況。
綜合上述兩項違法事實,證監會責令微醫集團(浙江)有限公司改正,給予警告,對微醫集團(浙江)有限公司合計處以3030萬元罰款,對廖杰遠合計處以8萬元罰款。
上市之路,又添一縷迷霧
以掛號服務起家的微醫原名掛號網,由廖杰遠創立于2010年。
自成立以來,微醫先后獲得了十多次融資,最近的一次融資發生在今年7月初,由一家山東國有產業投資基金領投,融資金額超過10億元。
伴隨著巨額融資,微醫的資本估值也一路狂飆,但卻一直身陷難以IPO的困局。
2018年,在完成5億美元Pre-IPO融資時,微醫就傳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計劃將旗下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三塊HMO相關業務作為整體打包赴港上市。
2020年3月,微醫再傳赴港IPO,然而,現實情況卻一波三折,微醫遲遲未能進入二級市場。
2021年2月,微醫完成了超過4億美元的Pre-IPO融資,本輪融資后,微醫的估值近70億美元。
同年4月,微醫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6個月后,微醫在港的招股書失效。時至今日,微醫仍未能順利通過聆訊。
今年3月,微醫再次被傳公司或尋求透過與特殊目的上市公司(SPAC)合并交易的模式進行上市,而非走傳統的首次公開募股模式。截至目前,這一動態也未更新。
遲遲未能上市背后,隱藏著微醫在經營和造血上的焦慮。
即便身處黃金賽道,但微醫連年的虧損也不免讓人擔憂。2018-2020年微醫年內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
面對外圍的競爭上,微醫的優勢也不明顯。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已經上市的平安好醫生背靠平安集團,含著金湯匙出生;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的背后都有母公司的巨大流量池,在醫藥供應鏈及其管理上有絕對的優勢。
多次上市只差臨門一腳的微醫,如今又遭遇千萬元的行政處罰再受打擊,這只醫療巨頭還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上市節奏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直通IPO”(ID:zhitongIPO),作者:韓文靜,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