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在線丨國產「NFT」的虛與實
來源:愛范兒
?
2022-07-24 18:53:21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NFT,互聯網最前沿也最難解的詞之一,是元宇宙不可缺失的一塊拼圖。 在國內,它有個接地氣的名字「數字藏品」,不僅殼子換了,靈魂也變了個樣。 7 月 20 日,國內最大的數字藏品平臺「幻核」被傳將關閉。這一消息,不僅意味著所謂數字藏品只是一張朝生暮死的圖片,還揭露著數字藏品在二級市場所面臨的真實境遇——只談收入,不談藝術。 國內最大的數字藏品平臺,撐不過 1 年
幻核是騰訊 PCG 內部孵化的、國內最大的數字藏品平臺,2021 年 8 月 2 日正式上線 app,到現在還未滿一年。7 月 20 日,有消息稱騰訊正計劃在本周關閉「幻核」業務,騰訊暫未回應。
據界面新聞,消息基本屬實,早在 7 月初,幻核對外的業務就已停止;7 月 21 日,幻核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未收到通知,不否認幻核是否會被裁撤。 NFT 是一種儲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單位,是虛擬商品所有權的電子證書,可在區塊鏈上被完整追蹤。更通俗地講,NFT 賦予虛擬商品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明,買家將虛擬商品連同身份證明一起買下,從而讓虛擬商品可被溯源、收藏、交易。 因為環境不同,國內的數字藏品和國外的 NFT 并不是一回事。 NFT 天然具備一定的金融屬性,但我國對虛擬貨幣炒作一直持禁止態度。國外大部分 NFT 上公鏈或公鏈的側鏈,買家可任意將其掛出銷售,通過虛擬貨幣交易;國內數字藏品上的大多數是聯盟鏈或私鏈,并限制二級交易,用戶僅擁有收藏、(有限的)轉贈等權利。 對于騰訊出身的幻核,政策更是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它完全禁止二級市場交易,用戶之間不可轉贈或轉售數字藏品。 其數字藏品是名副其實的「藏品」,而非一個金融產品。平臺收入主要來自數字藏品在一級市場發行后與 IP 方的分成。 阿里巴巴的鯨探,也明確表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轉賣行為,僅支持買家 180 天后無償轉贈給符合條件的支付寶實名好友。還有一些平臺,轉贈期限從 1 天到 30 天不等。 轉贈只是限制了二級市場的炒作,并非完全不能。據財經雜志,買家在平臺上可以通過轉贈方式交換數字藏品,在平臺之外則通過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方式轉賬交易。一些中小型的數字藏品平臺干脆直接開通寄售服務,相當于開通了二級交易市場,但風險較大,這個稍后再作解釋。 說回幻核,今年 6 月,幻核的數字藏品被曝出現「滯銷」現象,多款藏品的頁面為「已結束」而不是「已售完」。 幻核僅支持一級市場,又沒有開放二級市場的跡象,用戶無法從中獲利,或許就是其人氣下滑甚至關閉平臺的原因。 雖然幻核數字藏品的藝術價值比起其他平臺更高,但被業內人士定性為「脫離市場談藝術」。 一方面,因為國內各數字藏品平臺依托于不同聯盟鏈,不像公鏈可跨平臺流通,難以在不同平臺間流轉交易,平臺沒了,數字藏品也就沒了。 另一方面,根據騰訊幻核的用戶協議,受法律法規、政策等變化影響,騰訊即使終止全部服務,也不視為違約,用戶無權要求騰訊承擔任何責任。 前景并不樂觀。6 月 27 日主動關停的數字藏品平臺「予藏」,或許可以給出參考,它選擇的方式是,用戶要么自行保留但僅提供觀賞功能,要么原價退款。 在二級市場,只談收入不談藝術
NFT 也好,數字藏品也罷,流動性而非收藏性,才是讓玩家們趨之若鶩的。就像上文所說,大廠的數字藏品平臺不支持二級市場交易,但一些中小平臺仍在灰色地帶游走,唯一藝術、NFT 中國、iBox、HOTDOG 等平臺均支持二次交易,風險大,但也吸引玩家。
國內許多數字藏品的交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或者「升值倒手」。 在一級市場原價買入,轉手在二級市場上溢價賣出,算是理想情況。事實上,僅憑運氣和手速,很難在一級市場分到一杯羹,靠外掛搶購和抽取提前購名額更為靠譜。在二級市場碰碰機會的新手,也可能買在最高點成全他人,做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 二級市場的價格由持有者報出,而平臺除了有發行藏品的一級市場收益,還充當「提供交易服務」的角色,對每一次轉售收取手續費,HOTDOG 平臺的手續費高達 10%。 菜鳥面對的不僅是老玩家。所謂傳遞內部消息的線報群和帶頭大哥,有可能是莊家出貨或者平臺操盤;行情的暴漲和暴跌,也不一定完全是市場自發。 和二次交易密切相關的,是空投、賦能、拉新、合成等行業黑話,這些過程也是平臺可以操控的。 「空投」一般發生在需要引流的新平臺,完成實名或邀請人數多的新用戶可免費得到一個數字藏品。在行情好的時候,白嫖的數字藏品也能賣幾元甚至上百。 「賦能」往往面向資深玩家,被賦能的數字藏品價格普遍較高,老玩家無需抽簽即可提前購買,或是免手續費購買。 「合成」則像是游戲里的裝備升級,用指定的數字藏品合成更稀有的數字藏品,用作材料的那部分數字藏品會被銷毀,各種數字藏品的稀有性也就影響著價格漲跌。 所以,數字藏品夠不夠藝術倒沒那么重要,二級市場的玩法、不斷入局的新玩家才重要。 還有一些數字藏品平臺,甚至不開放和運營二級市場,直接卷款跑路。 「鏡域數藏」平臺,188 元的數字藏品 1 天賣出了 1971 份,今年 5 月 31 日創立公司,6 月 22 日注銷營業執照,創下數藏平臺的最快跑路紀錄。 「TT數藏」平臺跑路,原因是老板投資了其他的數字藏品平臺,虧損嚴重后自家平臺無以為繼。 「光藝數藏」平臺在 6 月底爆出一度暴跌 80%、無法提現、涉及洗錢等問題,甚至傳言老板「左手倒右手」;7 月 11 日,「光藝數藏」又悄悄「復活」,維權者們一邊急著提現,一邊急著抄底。 最有意思的是,華夏時報報道,光藝數藏的數字藏品并沒有上鏈,在最新公告中提到會「完善上鏈問題」。 出現提現問題的不止光藝數藏,黑貓投訴上搜索「數字藏品 提現」可發現 130 多條。 在區塊鏈日報的采訪中,歐科云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指出: 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完全合規的數字藏品二級市場,主流數字藏品平臺不能也不會開放數字藏品的二級交易功能。目前市場上存在的二級市場,大都是用戶自發形成或者某些違規的小型交易場所。 今年 4 月,《關于防范 NFT 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明確,堅決遏制 NFT 金融化證券化傾向。 中小平臺也注意到了各種風聲,直接關閉二級市場或者更加謹慎。「穎境NFT」在 7 月初關閉了「轉贈」功能;「魔元科技」暫時關閉「寄售」功能,但重新開啟了「轉贈」功能。 「昌盛數藏」平臺徹底「金盆洗手」,還以過來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分析了行業風險。
去中心化還很遙遠,也不是數字藏品能做的事
我們常說,web3 代表互聯網不再被巨頭控制,而是真正被集體所有、真正去中心化。但國內的數字藏品顯然無法承受這份期待,有的根本沒上鏈,對著一張網頁圖片炒作,上了鏈的,則基本是聯盟鏈。
聯盟鏈是非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安全性相對低于公鏈,但在炒作管控、存儲和能源消耗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安全性低的原因是,聯盟鏈的共識機制由聯盟方決定,聯盟方可以聯合起來修改鏈上信息,未實現完全去中心化;與此同時,聯盟鏈的聯盟方可以控制 NFT 的鑄造和交易規則,限制二手交易和場外交易,所以對炒作有較好的管控。就像騰訊幻核發布的數字藏品,其數據仍由騰訊等中心化的巨頭保有。騰訊如果選擇關閉幻核,終止所有服務,幻核上的數字藏品也就不屬于用戶了。 不過,國外上了以太坊等區塊鏈公鏈的 NFT,也未必真的去中心化。根據 Web3 的構想,NFT 鑄造在區塊鏈上,應該是不可磨滅的。但加密通訊應用 Signal 的創始人 Moxie Marlinspike 認為,致力于去中心化的 Web 3 并沒有擺脫對服務器的依賴,仍然在中心化的框架里面。 在他的實驗中,加密錢包 MetaMask,并不是直接與區塊鏈發生關聯,而是通過調用 NFT 交易平臺 OpenSea 的 API 接口,間接顯示數據。當某個 NFT 被 OpenSea 刪除,這個 NFT 也從 MetaMask 上「消失」,即使它確實被記錄在了區塊鏈上。 此外,NFT 常常被提到的「商品確權價值」也有漏洞,比如路人甲未經同意取用某畫家在社交平臺的作品圖片,將其鑄造為 NFT 并牟利,就涉嫌侵害了原作者的著作權。 墾丁律所創始合伙人朱駿超指出,NFT 可以通過技術確定「某個事物在什么時候上鏈、由誰上鏈」這一事實,但在數字內容被鑄造 NFT 之前,鑄幣平臺無法確認數字內容的版權歸屬。 所以,去中心化的未來還遙遠,入局的普通人未必能悟透其中的錯綜復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邏輯最簡單,也最現實。 參考資料:
1.光子星球《數字藏品的隱秘角落》
2.財經雜志《沒人懂NFT,但有人賺翻了,有人賠慘了》
3.信達證券《NFT:數字藏品背后的虛擬世界商品流通機制》
4.中新經緯《肖颯:數字藏品平臺「跑路」將按下行業暫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愛范兒”(ID:ifanr),作者:張成晨,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