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線 | 中瑞哈馬碧生態城聯盟發布白皮書,將瑞典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引入中國
作者 | 鄧詠儀
編輯 | 蘇建勛
36氪獲悉,近日,中國國-瑞典哈馬碧生態城聯盟于北京正式發布白皮書《邁向碳中和:在可持續城市發展方面,瑞典如何支持中國實現碳中和 ?》(下稱“白皮書”)。
白皮書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切入,詳細論述了瑞典在可持續城市發展領域的經驗與模式,介紹了中瑞兩國在相關領域的合作成果。
來源:企業官方
在白皮書發布同時,中瑞鼎峰集團與山東青島青鐵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舉行了簽約儀式,雙方將以哈馬碧模式開發青島意向項目。
雙方同意在“將瑞典及北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青島及中國其他地區落地”以及“建設哈馬碧可持續示范區”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
據悉,目前相關項目已經啟動,首個項目已于2021年簽約,規劃土地面積700畝,規劃建筑面積總計100萬平米,項目首期于2022年內獲取土地及開工。
中國-瑞典哈馬碧生態城聯盟成立于2019年,由瑞典貿易與投資委員會、中瑞鼎峰(White Peak)、恩華特(Envac)、Sweco等瑞典機構與企業在華共同組建,希望將瑞典可持續城市發展方案引入中國。
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哈馬碧湖城(Hammarby Sj?stad Town) 曾是一片廢棄的工業區,規劃混亂,污染嚴重。據澎湃新聞報道,2004年,為了申報奧運會,哈馬碧被規劃成一個生態村,如今經過近20年的發展,哈馬碧已經建設成為一座占地約204萬平方米的高循環、低能耗的宜居生態城,成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典范。
其中有一些有趣的實踐——比如在供熱方面,瑞典的區域供熱幾乎完全來自可再生和回收的熱量,即系統中約93%的能源要么是回收的,要么來自可再生資源。在瑞典林雪平市,所有公交車都使用當地生產的沼氣作為燃料,而燃料來自瑞典家庭的食物垃圾回收。
來源:白皮書
在瑞典1990年到2019年的20年間,瑞典在二氧化碳當量減少29%的情況下,仍實現了87%的GDP增長。這也側面證明了,經濟發展和碳排放是能夠脫鉤的。
在發布會上,出席者就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碳中和目標都發表了看法。
事實上,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是驚人的。全球城市只占地球表面3%,但產生了全球75%的碳排放,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80%。據聯合國數據,在中國,到205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將達到80%左右。
詹柏(Jesper Jos Olsson)
中瑞鼎峰集團首席執行官兼創始合伙人詹柏(Jesper Jos Olsson)表示:“人們在探討碳排放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能源行業或者制造業。需要指出的是,建筑與房地產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的碳排放是驚人的。城市離不開建筑與地產行業,在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中國,減少建筑和房地產行業的碳排放已是達成碳中和目標的必選項。”
煙臺中瑞城項目 來源:白皮書
當前,瑞典已經與中國進行合作,已有哈馬碧模式的城市項目落地。比如煙臺芝罘區政府與中瑞鼎峰計劃開發的城市再開發項目“煙臺中瑞城”。這一項目與哈馬碧情況類似,都是老舊工業區改造,未來也會借助優質公交路線的規劃,達到減少私家車使用需求的目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