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怎樣花錢才能讓自己感到更加幸福?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金錢可以買到幸福嗎?當然能!但取決于怎么買、買什么。在本文中作者列舉了四條花錢原則,告訴我們如何去花辛辛苦苦賺來的金錢才能讓自己感到更加幸福。看看你是怎么花錢的?占了幾條?本文來自翻譯,希望對您有幫助。

    1.金錢和幸福的關系

    金錢買不到幸福。或者可以買得到?金錢買不到幸福這一社會觀念盛行已久。那些堅信這句格言的人認為,幸福來源于一些無形的東西,如友誼、成就感、繁榮的社會生活等。他們這么想沒有錯,友誼、成就感、繁榮的社會生活等確實有助于獲得快樂,但也不完全正確。

    科學已經證明了金錢和幸福之間的確切關系:幸福的水平和收入的高低之間有適度的正相關關系。這么講是有道理的,畢竟,有了穩定的收入,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按時付賬,照顧自己和所愛的人,還有足夠的錢偶爾(或經常)用來犒勞自己。有錢的人不僅能夠通過可靠地獲得適當的醫療保健為自己的健康提供保障,還可以在健康和營養方面進行投資而保持自己的健康。擁有金錢往往能緩解經濟不穩定帶來的許多壓力,從而讓我們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這樣說來,好像用金錢能夠(也確實)買到幸福。但它可能買不到我們想要的那么多。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年收入達到7.5萬美元左右時,金錢和收入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最終會趨于穩定(不考慮最近的通貨膨脹)。可以用一個更好的方式來看待金錢和幸福之間的關系:金錢是獲得幸福的機會。如果以正確的方式花錢,就能深刻地影響自己的幸福。但是,如果像很多人那樣揮霍金錢,那么無論自己的銀行賬戶里有多少錢,就很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幸福感會下降。

    2.選擇自己滿意的消費方式

    根據消費者心理學協會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有八個關鍵性原則可以解釋如何能用金錢買到幸福。這些原則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指導方針,讓我們在花掉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時獲得更多的滿足感。下面我們將介紹第一部分的前四條原則,請跟蹤閱讀第二部分。

    (1)購買體驗,而不是購買物品

    本文和之前的一篇關于消費的博客一樣,都提到了“購物療法”,相信大家一定都聽說過:無論自己經歷了糟糕的一天,還是愉快的一天,或者是平常的一天,都會出去買一些好東西來慰藉(或者慶祝,目的取決于自己這一天過得如何)自己。這表明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可能是在用一種物質來調節自己。但研究表明,把錢花在物質上可能不會像自己想象的那樣讓自己更加快樂。當然,這是因為體內血清素的短暫釋放導致的,但那種慰藉(或者慶祝)感很快會消失,馬上就會想要另一種能快速擁有的幸福感。研究表明,把錢花在經歷上,而不是花在東西上,能讓自己更加快樂。投資體驗能讓我們專注于當下,活在當下能讓我們腳踏實地、注重實際、全身心投入。這些都是能讓我們更加快樂的狀態。

    那么,為什么人們會在經歷中感到更加快樂呢?原因有幾個,但主要原因可歸結為體驗比物質購買更加令人難忘。如果給自己買了一塊漂亮的手表,每天都戴著它,最終,它可能會開始逐漸消失在自己的思想背景中,對手表的新奇感也會逐漸消失。但是,如果曾經去過一個全新的城市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周末,那趟旅行的快樂記憶更有可能在自己的腦海中留下更長久的印記。此外,經常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歷,經常和他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更加快樂。

    但也有一些購買體驗會介于兩者之間。例如,為美餐一頓而花錢,除了獲得一種體驗(與朋友共享一頓飯或一次奢侈的用餐體驗)外,還能獲得一些物質(食物)。所以,當下次再渴望購物時,與其用閃亮的新東西犒賞自己,不如計劃一次旅行或和朋友吃頓美餐。

    (2)用自己的錢去幫助別人

    為他人所做的任何事情幾乎都能讓我們感到更加快樂,所以如果能把錢花在幫助他人的事項上,就能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快樂。2008年的一項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這一觀點:一組研究人員在大學校園里與參與調查的人員見面,給他們每人5美元或20美元,然后隨機分配,讓他們在當天把錢花在自己或別人身上。試驗結束后當研究人員再次聯系參與者總結調查結果時發現: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那些人要比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人更加快樂。我相信,當我們送給別人意想不到的禮物時,都有過這樣快樂的經歷。也許可以考慮把它變成一種習慣,每個月留出一部分收入來為自己關心的事業做貢獻,或者用來為當地的非營利組織捐贈實物。最終,這可能會比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更加快樂,甚至還可能會期待自己將在哪里分享這些快樂。

    (3)多買些價格便宜的小物件,少買價格昂貴的大物品

    要在5件價值總計100美元的小禮物和僅一件價值就100美元的大禮物之間做出選擇,我們會怎么選?我們可能會傾向于后一種選擇,但是請仔細考慮一下:如果我們經常收到100美元以上的禮物會怎么樣呢?最終,我們會開始適應這些禮物,久而久之它們也就不會那么令我們興奮了。頻繁的小樂趣每一次都可以讓人感到新奇和興奮,比如,我們可以每一周都嘗試一次去一家沒去過的咖啡店,給自己喝一杯好拿鐵。禮物本身可能是相似的,但自己每一次的經歷將是獨一無二的。我喜歡這樣的經歷。多年來,每當我讀到一篇“省錢方法”的博客,建議我放棄每天必喝的唐恩都樂(Dunkin)咖啡時,我都會感到內疚。我一直認為,小小的放縱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現在我自己證明了這一點!

    補充一下,建議選擇小禮物并不是說我們不能享受不頻繁的大禮物,請注意,只要購買的次數是:不頻繁!當然還是可以享受的。但是如果真想花錢,就試著把錢分散花在幾次的購物過程中,而不是只購買一件很貴的物品。

    (4)拒絕延長保修期

    大家不禁會在這個標題上多看一眼。延長保修期對我們的幸福有什么影響呢?延長保修期、退貨政策和其他形式的保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特殊形式的安慰:可能會成為現實的備份計劃。我們買了一樣東西,把它帶回了家,仔細驗看后又覺得不喜歡,就把它退了回去,然后收到了退款。這是一個簡單而常見的過程,我們可能經常這么做。但是,對于那些我們在最后大甩賣期間購買的不能退貨的東西呢?是否會發現,即使我們一開始并不喜歡它,也會為了證明自己的購買是合理的而經常去使用它?如果是這樣,就看到了拒絕延長保修期這個原則的實際應用效果。研究表明,相比那些購買了(或得到了)有退貨政策的相同商品的人,人們在無法退貨時會更喜歡它,從長遠來看對它會更加滿意。雖然它們看起來很有用,但在購買時加上昂貴的保修費可能是不必要的,甚至會降低我們對購買的滿意度。

    關于這一點,我建議大家觀看Dan Gilbert博士關于“幸福的科學”(Science of Happiness)的TedX演講。在演講的第15分鐘處,他描述了一項研究結果:一般認為當我們有選擇時,一個人的幸福感預期會增加,但研究得出的結果卻相反:當我們被自己得到的東西困住(別無選擇)時,我們實際上會更加快樂!

    以上總結了金錢和幸福的前四條原則。請繼續關注第二部分!

    譯者:甜湯

    標簽: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