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元宇宙,一場概念炒作的狂歡

    元宇宙,當之無愧成為2021年全球互聯網和科技行業追捧的概念,也是資本市場上最喜歡炒作的概念。

    全球各國在疫情期間持續“大放水”引發的通脹,讓人們更傾向于投資而不是儲蓄。許多人可能在炒作元宇宙概念股上賺了或賠了幾輪錢后,也沒法明確解釋元宇宙究竟是什么。

    自從社交網絡巨頭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高調宣布,公司一切事務都會以元宇宙優先,人們對于元宇宙概念的探討與發酵從未停息,勢頭絲毫不輸當年的區塊鏈和虛擬貨幣,甚至到了一種玄幻離譜的程度。

    可能連扎克伯格自己都想不到,元宇宙能被全社會玩出這么多花樣。

    01擔心落后的應激反應?

    元宇宙,最早出自著名科幻作家史蒂芬森1992年的小說《雪崩》,書中描繪了一個全球經濟崩潰的世界。面對絕望的現實世界,人們更愿意活在一片名為元宇宙(Metaverse)的虛擬網絡世界里。

    這本科幻小說在互聯網圈內幾乎是家喻戶曉,不少人認為書中的描述很有預言性質。

    當扎克伯格將自己的公司改名為元宇宙之后,《雪崩》的作者史蒂芬森卻公開澄清,“我和臉書之間的交流為0,沒有任何商業關系,他們只是使用了我在《雪崩》中創造的術語”。

    △《雪崩》的作者史蒂文森發推撇清與臉書的關系。(圖源:社交媒體)

    連元宇宙概念的發明者都站出來撇清關系,那扎克伯格所謂的元宇宙究竟是什么?

    于是,各種各樣的解讀鋪天蓋地而來。

    有人認為,魔獸世界這種大型多人在線游戲就是元宇宙;有人認為,2021年3月在紐交所上市的共創游戲平臺Roblox就是元宇宙;有人認為,元宇宙就是一個高配版的3D社交網絡;有人認為元宇宙是一個覆蓋全球的虛擬世界,在那里,人的身份和現實世界毫無關聯,有著獨立的經濟系統和貨幣體系,可以讓你的人生重來。

    還有更具概念性質的解釋,比如元宇宙是平臺的平臺,它能夠打破平臺的壁壘,讓數據和數字資產跨平臺流動。角度更清奇的人,會認為元宇宙是一個時間點,當人們愿意在虛擬世界花費的時間超過現實世界時,就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元宇宙階段”。

    不同的人、資本、組織根據各自的理解,拓展著元宇宙的概念,在自己臆想出來的賽道上拼命地搶占先機。

    比如微軟、百度、騰訊,這些科技巨頭都表示要推出各自的元宇宙;傳統服裝業巨頭耐克收購了虛擬鞋業公司RTFKT,打算在元宇宙里賣虛擬運動鞋;歌手林俊杰甚至在一個名叫分布式大陸(Decentraland)的元宇宙空間里買了三塊虛擬土地;韓國首爾政府更是直接啟動了一個5年計劃,要把首爾打造成元宇宙城市。

    但在臉書把公司名字改成Meta(元宇宙)之前,這些解讀和思維發散統統都沒有出現。

    換言之,無論元宇宙是一個產品、一個平臺、一種社會形態還是一個時間點,它可能根本不在當前人類社會自然演化的必然趨勢上。這些解讀都是臉書改名引起行業震動后,人們擔心自己落后于時代才做出的應激反應。

    或許,元宇宙并不意味著變革,而僅僅是一種對變革的期待、對未來的描述。

    02臉書被迫轉型的無奈之舉

    當人們無法理解一個陌生的概念時,類比通常是一個易于切入的手段,但用作類比的對象本質上又和這一概念不同,最終就可能導致理解的偏差。

    比如許多人直觀地認為,電影《頭號玩家》中的虛擬世界就是元宇宙,于是就按照電影中所描繪的那個“綠洲”世界來決定自己押注的技術路徑。

    △大多數人對元宇宙的解釋:就像電影《頭號玩家》里那樣。(圖源:《頭號玩家》海報)

    事實上,如果運用奧卡姆剃刀的思維模型,用最簡單的解釋去理解扎克伯格所提的元宇宙,其本質就是Meta未來發展的形態。

    作為傳統社交媒體巨頭的臉書正在走下坡路,所以扎克伯格不得不帶領公司轉型去做元宇宙。

    2019—2021年間,臉書的美國青少年日活用戶數量比前三年下降了13%,預計到2023年時將下降45%。年輕人代表著科技行業的未來,而被年輕人拋棄就意味著臉書正面臨巨大危機。

    自2019年以來,臉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廣告收入就在下滑。臉書又是最早拿真金白銀來投資VR產品的公司,因此通過發展這條產品線將公司原有的核心社交平臺升級,打造成一個需要VR設備和服務支持的社交元宇宙,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臉書未來的發展方向。

    △Oculus的VR設備。(圖源:Oculus官網)

    扎克伯格早在2014年就非??春肰R產品,高價收購了VR眼鏡公司Oculus。但VR產業在隨后6年內的發展都十分緩慢,Oculus的兩個核心創始人也最終離職。直到2021年末,在扎克伯格的親自操刀和大力補貼下,Oculus的VR眼鏡銷量終于達到全年1000萬臺,預計2022年Oculus就可以實現扭虧為盈,并在未來的5-10年內持續增長。

    與絕大多數市面上蹭元宇宙熱度來“割韭菜”的企業不同,高調宣傳元宇宙的Meta確實下了血本押注這條賽道。

    目前,Meta內部隸屬于VR部門的現實實驗室在2022年的研發預算已經提高到了100億美元。在2026年之前,該公司還打算在歐洲雇傭1萬名元宇宙開發人員。

    在扎克伯格的構想中,Meta將最終成為一個同時擁有最大規模社交平臺、最好用的VR設備以及能提供完美服務的超級巨頭,其最終的產品形態也只能被冠以“元宇宙”之名。與那些還只會玩概念的同行相比,對于現在的Meta而言,這是一個實現路徑十分清晰的未來。

    因此,在理解了扎克伯格所謂的元宇宙后也就不難看出,元宇宙炒作泡沫或許將迅速破滅。

    每一個受到熱捧的新興概念和產業都會產生泡沫,但當泡沫消散后,誰又能避免重蹈覆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劉沐軒,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宇宙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