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AI下半場開始,“第一股”花落鷹瞳Airdoc
2021年11月5日,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鷹瞳Airdoc)正式港交所掛牌上市,將“中國醫療AI第一股”的桂冠收入囊中的同時,也將開始面臨更大的商業化考驗。
鷹瞳Airdoc全球發售約2226萬股,預計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最多約18億港元。鷹瞳Airdoc發行價75.1港元/股,上市首日67.6港元/股開盤,截至發稿,股價74港元/股,跌幅1.46%,市值約76.6億港元。
此前,因身處火熱的醫療AI賽道、手握NMPA獲批產品,以及商業化較早,鷹瞳Airdoc在上市之前就已圈攬了無數期待。此次赴港上市,從6月遞表到9月通過聆訊僅耗時3個月,達到了上市速度的上限。通常,港股上市包含遞表、聆訊等5個流程,需要3-6個月完成。
鷹瞳Airdoc是中國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識別早期檢測、輔助診斷及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2018年,他們獲得了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首張眼科AI軟件第三類醫療器械證書,由此展開了AI視網膜輔助診斷系統在醫療機構的廣泛應用。
鷹瞳所處的AI醫學影像賽道作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場景之一受到資本的青睞。自成立起,鷹瞳Airdoc完成了包括復星、平安、搜狗、中信、清池資本、禮來亞洲基金、奧博資本等多家明星機構的8輪融資,融資總額達8億元人民幣。科亞醫療、推想醫療、數坤科技等其他AI醫療企業也都完成了上市前的融資,并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了招股書。
此次鷹瞳Airdoc拔得頭籌,預示著AI醫學影像的無限前景,同時也將這一賽道在一級市場上的硝煙蔓延到了二級市場。那么在競爭激烈的AI醫學影像賽道,鷹瞳Airdoc因何殺出重圍?在更加陰晴不定的二級市場,鷹瞳Airdoc又何以立足?
面向潛在百億市場已具備先發優勢
鷹瞳Airdoc的核心產品為Airdoc-AIFUNDUS系列,目前擁有三個版本:前文所提到首個獲得NMPA第三類醫療器械證書的產品為Airdoc-AIFUNDUS(1.0),用于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另有Airdoc-AIFUNDUS(2.0)用于輔助診斷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irdoc-AIFUNDUS(3.0)用于輔助診斷病理性近視及視網膜脫離。
目前,Airdoc-AIFUNDUS(2.0)正處于臨床試驗的籌備階段,鷹瞳Airdoc正與國家藥監局溝通公司的詳細臨床試驗計劃及方案,并計劃于2021年11月開始多中心臨床試驗,2022年第二季度向國家藥監局申請新適應癥的注冊批準。Airdoc-AIFUNDUS(3.0)據透露已完成初步開發。鷹瞳Airdoc計劃于2022年10月開始多中心臨床試驗, 2024年上半年向國家藥監局申請新適應癥的注冊批準。
鷹瞳Airdoc-AIFUNDUS產品皆為自主研發且在國內享有多項專利。據招股書顯示,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鷹瞳Airdoc在中國擁有152項專利及專利申請,包括中國的34項獲授專利及118項專利申請,以及6項已發布PCT申請,其中22項專利及專利申請,以及2項已發布PCT申請均與核心產品有關。
今年7月,他們在了《柳葉刀·數字健康》上發表了與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聯合開展的“AI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系統”的真實世界研究結果。這項研究建立在多達26萬樣本量的基礎之上,驗證了AI系統在識別14種常見眼底異常的表現上,平均AUC達到0.968,足以媲美相關領域的專家。
眼底視網膜影像、AI、慢病、風險評估是鷹瞳Airdoc身上最亮眼的幾個標簽。研究表明,眼底是唯一能直接觀察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部位,通過眼底檢測能夠反映的疾病有1000多種,常見病200多種。眼科醫生們日常臨床中發現,就診患者病癥有些并不在眼部,而是由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等其他病癥引起。
據2020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近3億、糖尿病患者超1億、高血壓患者近2.5億。以糖尿病為例,具有高患病率、低知曉率、低控制率等特點,風險評估的潛在市場巨大。
據億歐智庫預測:中國醫學AI影像市場將從2020年的3.12億元,在2023年增至20.6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8.85%,2030年將達到千億。具體到人工智能視網膜醫學影像市場,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測: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0.34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30年的215.1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高達90.7%。
瞄準這一飛速擴張的市場,鷹瞳Airdoc作為“第一位起跑者”已然取得了不小的先發優勢。今年8月,NMPA正式宣布,鷹瞳Airdoc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析軟件獲批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該軟件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91.75%的敏感性和93.1%的特異性,是全國首批、全球第二款獲批的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識別分析醫療器械軟件。
根據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規定: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并提供明確診斷提示,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這意味著拿到三類證的產品有機會進入醫院收費目錄,拓寬了商業化大門。
此外,鷹瞳Airdoc首席醫學官陳羽中曾對億歐大健康表示:“鷹瞳Airdoc已建立起龐大的數據庫,內含約400萬經過交叉標注的高質量多維度數據,對于由數據驅動的AI企業而言,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壁壘。”
但也有聲音指出,今年9月1日剛剛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解釋及執行尚存不確定性,未來可能會給鷹瞳Airdoc的數據庫帶來相關的監管風險。
2021收入暴漲,院內商業化落地留待檢驗
財務方面,鷹瞳Airdoc的收入在今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上半年收入已超去年全年收入,Airdoc-AIFUNDUS(1.0)也開始為企業創收。
招股書顯示,鷹瞳Airdoc在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3041.5萬元、4767.2萬元。而在今年僅上半年,這一數字就達到了4947.7萬元。同時期,其毛利率和流動資產也逐年穩步上升,毛利率分別為53.0%、61.0%、64.1%;流動資產為2.33億元、4.09億元和6.38億元。
不過,同眾多AI公司情況相似,鷹瞳Airdoc至今并未實現盈利。2019、2020兩年,鷹瞳Airdoc凈虧損8713.9萬元、7962.6萬元,今年上半年凈虧損3749萬元。據招股書披露,研發開支成為其“最燒錢”的模塊,分別占同期總支出的60.3%、49.2%和33.0%,遠高于銷售和行政投入。
在商業化場景上,鷹瞳Airdoc院外切入供應鏈,在供應鏈上展開多方合作,包括體檢中心、保險公司、視光中心、藥房等。
招股書顯示,自2018年起,鷹瞳Airdoc就與愛康國賓合作,現在已在140多家愛康國賓體檢中心推行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包含中國人壽、平安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太平人壽保險和新華保險等商業保險公司在內,鷹瞳Airdoc的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還應用于28個省份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覆蓋了超950家視光中心。
而在醫院場景,鷹瞳Airdoc或將面臨更大的商業化挑戰。他們稱,目前正努力將Airdoc-AIFUNDUS(1.0)納入中國大部分省份的定價指引,納入定價指引后,醫院可根據指引向患者單獨收費。計劃分別于2022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二季度,以及2022年第四季度協助廣東省、云南省和湖北省的醫院獲得定價指引,計劃在2023年后將Airdoc-AIFUNDUS(1.0)納入中國大部分省份的定價指引。
但院內的商業化難題在于,鷹瞳Airdoc提供的風險評估服務并非剛需。通常,醫院對于是否付費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使用產品能否提升醫院收入,能否節省醫生時間。
根據安徽省發布的定價指引,Airdoc-AIFUNDUS 1.0在安徽省的兩家醫院單次眼底影像分析的價格為140元和180元,不屬于醫保報銷范疇。患者對這項服務的接受度、對價格的敏感度,以及醫生對產品的認可程度都將直接對付費意愿產生影響。
整體來看,鷹瞳Airdoc在2020年的銷售收入僅占到總營收的39%,優于醫療器械行業的平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鷹瞳Airdoc的營收高度依賴其頭部的大客戶。招股書披露,2020年鷹瞳Airdoc客戶數量為85名,在2019、2020年及2021上半年,其前五大客戶分別貢獻了期間總收入的84.1%、85.5%及79.9%。
從競爭態勢來看,硅基智能、致遠慧圖兩家AI醫療機構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軟件也已通過NMPA的三類審批,未來將與鷹瞳Airdoc一較高下。其后,愛爾眼科、上工醫信、肽積木、上海孚視、BigVision、體素科技、泰立瑞等一系列公司也都已有所布局。
此外,百度在2018年就曾發布AI醫療品牌“百度靈醫”,其中包含的“AI眼底篩查一體機”,稱10秒即可生成篩查報告。彼時,百度高調向基層醫院捐贈數百臺一體機,讓技術以打包形式直接落地到應用場景中。目前,百度雖未取得AI眼底篩查器械審批證,但早已手握二類和三類器械的銷售資質。
騰訊覓影研發的AI眼底疾病篩查系統支持7大常見眼底疾病與20余種罕見眼底疾病的檢測,亦宣稱能在幾秒內檢測出結果。巨頭環伺下,如何守住先發優勢和保有市場份額也是鷹瞳Airdoc所要考慮的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魏江翰,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