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科技公司的太空探索夢,最后都實現了嗎?

    上周六局長給大家來了一篇關于元宇宙的讀物,不少小伙伴們直呼過癮,漲知識了,還沒看夠。別急別急,局長這就為大家送上最新的周六讀物:航天公司的航天夢,看看從小就立志當宇航員的他們,最后都實現了嗎~>>

    當人類第一顆衛星成功飛向大氣層外,我們便知道:人類總有一天會征服宇宙的。

    伴隨著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藍色起源(Blue Origin)和太空探索(Space X)3家公司的太空旅游項目的首飛,大家開始把2021年稱為“太空旅游元年”。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人類或許很快就會成為不斷來往于地球和太空之間的物種了。因為潛在的游客數量很大,到2030年后,每年也許會有數百,甚至成千上萬的人來往于地球和太空之間。

    雖然現階段只是太空旅游,還遠遠談不上太空移民。不過現在進入太空的門檻變得更加低了,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這些科技公司們的近年來在航空領域投入的努力了,未來世界的太空布局大概會是怎么樣,我們一起來看看。

    01藏在創始人骨子里的太空基因

    2021年7月20日晚上,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搭載藍色起源太空公司的“New Shepard”飛行器,進入了太空。

    貝索斯這一行動,源自于其5歲時,在一臺小小的黑白電視上,見證了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壯舉。一直被前蘇聯在太空領域壓制的美國人,開始有了超越蘇聯的趨勢……

    童年時期的貝索斯圖片來源:網絡

    由此萌發了探索太空夢想的貝索斯,開始對于各類機械組裝充滿了興趣,幼年的貝索斯已經迸發出超乎年齡的創造熱情和探索精神。早在1982年,18歲的貝索斯在高中畢業致辭時就透露出他的夢想計劃:“為200萬到300萬人在地球軌道上建造太空酒店、游樂園,搬到太空去。”

    2000年時,創立亞馬遜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貝索斯在參加一檔訪談節目時說:“如果我能做任何事,我想去幫助實現太空探索。”這一年,他終于可以為5歲時就誕生的太空夢想而戰。

    2000年9月,貝索斯創立了私人太空公司藍色起源。這家公司對外嚴格保密,直到幾年后在德州購買土地建造亞軌道飛行器發射基地,才被世人所知曉。

    在貝索斯升空的9天前,也就是7月11日,英國極具傳奇色彩的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搶先一步,乘坐維珍銀河太空公司的宇宙飛船VSS Unity,進入了太空。

    布蘭森出生在二戰結束后,正值歐洲實行馬歇爾計劃的時期。布蘭森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英國軍隊飛行員,在戰后,他的母親,她加入了初創的英國南美航空公司,在極其兇險的英國到南美航線執行空乘任務。

    童年時期的布蘭森 圖片來源:網絡

    布蘭森比貝索斯投入太空的時間稍晚。原因是他的維珍帝國還在不斷拓展,沒有太多的時間花在航天事業上。直到2004年,他才重回夢想。2004年,布蘭森成立維珍銀河太空旅游公司,他的夢想是在太空開一家維珍酒店。

    1971年,正當布蘭森通過維珍郵購公司售賣搖滾樂隊唱片大賺一筆之時,“梗王”馬斯克在這一年出生了……

    馬斯克的成長也是得益于母親言傳身教,他曾在接受采訪中說:“我的母親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多半源于我母親的培養和她特立獨行的品性。”

    童年時期的馬斯克與母親 圖片來源:網絡

    12歲時,馬斯克編寫了一款叫“Blastar”的游戲。這款游戲賣出去獲得了500美元。2002年,套現PayPal后成為億萬富翁的馬斯克,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馬斯克的目標很明確——自主研發火箭,并將遠期目標鎖定在火星上建立人類定居點。為此,馬斯克投入巨資進行獵鷹系列火箭研發。

    02太空探索除了夢想的驅使,更離不開的還有商業價值

    其實布蘭森、貝索斯成功進入太空之前,太空探索的藍海賽道就已被不少科技企業覬覦多年了。

    維珍銀河曾在財報中測算,到2025年太空旅行累計總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航天行業咨詢公司NSR則預計,到2028年亞軌道市場價值將達到28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到104億美元;軌道市場將達到6.1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到36億美元。

    不僅如此,看看這個賽道“帶頭大哥”SpaceX近年來的發展勢頭:

    在全球疫情陰影籠罩之下的過去兩年里,眾多線下公司大受打擊甚至難以維持生計,反觀SpaceX的業績:不僅幾乎沒受負面影響,而且像是坐上了自家的火箭,從2019年的320億美元沖到了如今的740億美元,估值暴增400多億美元。

    更能說明太空探索是新的藍海市場的事實是:貝索斯從亞馬遜退休后,就全身心投入藍色起源的外太空事業中,明里暗里和SpaceX爭搶頭部位置。

    科技大佬們爭搶的太空賽道,憑借其賽道的資本投入高、技術研發難度大等因素,成為了絕對意義上的藍海。

    《2020年航天經濟報告》顯示,包括政府航天投資和商業航天收入在內,2020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再創新高,達到3850億美元。航天經濟成為萬億美元市場也不遠了。當藍海市場遇上發展黃金期,自然也不乏資本的注入:

    Space Capital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太空科技投資報告,2021年一季度全球共有77家太空科技創業公司獲得投資,融資總額為45億美元。這一數據甚至比2018年全球航天初創企業融資額還要高。

    03進入了太空,然后要干些什么呢?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大巨頭探索太空的起點:

    2015年,藍色起源成功完成了可回收火箭的發射和回收。

    2016年3月9日,貝索斯宣布了載人飛行計劃,并公布了一款New Glenn(新格倫)的新型火箭。

    2016年9月8日,維珍銀河公司全新的太空船“VSS Unity”也完成了首飛。

    直到2021年7月,布蘭森和貝索斯爭先進入太空。可能馬斯克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想太早離開地球,于是還沒有親自搭乘自家的火箭前往太空(絕對不是因為害怕)。不過,慷慨的“小馬哥”與一位美國億萬富翁共同出資為四位不同行業的幸運兒定制了一個名叫SpaceXInspiration4商業太空旅行,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全部非專業宇航員機組”

    通過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太空探索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可以為普通平民提供新奇的太空觀光旅行外,還可以為不同行業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實時的太空科研環境,且無需專業宇航員的陪同,那么基于這個條件,科技巨頭們又做了哪些太空布局呢?

    衛星互聯網

    2019年,亞馬遜電子商務公司提出了低軌寬帶星座計劃——“柯伊柏”星座,一并建立的還有亞馬遜網絡地面服務站,總投資額約100億美元。

    隨后,美國柯伊伯系統公司向美國FCC遞交了申請書,詳細介紹了“柯伊柏”星座的設計和發射計劃。簡單地說,“柯伊柏”星座包含3236顆衛星,在590km、610km和630km高度近地軌道,98個軌道平面上排布,可以為北緯56°~南緯56°范圍內的美國本土、夏威夷(除了阿拉斯加)以及世界內其它地區提供寬帶接入服務。

    “柯伊伯”系統允許客戶在住宅、公司企業或交通工具上安裝電子控制的相控陣天線或機械控制拋物面天線等終端訪問“柯伊伯”衛星網絡。

    衛星互聯網相比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信號覆蓋更廣、信號傳輸更快,也更穩定。亞馬遜還計劃將其地面衛星網絡基礎設施的使用權出租給需要訪問衛星數據的公司或公共部門組織;還計劃通過復制云計算模塊,為客戶提供一種更靈活、更具成本效益的訪問衛星數據的方式來。

    火星移民

    飛往太空,移民火星,一直都是馬斯克的終極夢想。曾經,馬斯克被認為是空想家,麻省理工學院甚至發布了一份長達35頁的報告,斷定移民火星不可能成功。但如今SpaceX成功載人飛天,登陸火星或許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馬斯克還表示移民火星并不是B計劃,他想幫助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創建一個太空文明。最終生命將遍及整個太陽系,甚至超越太陽系,到達其他恒星系統。與全人類永遠留在地球上,直到最終滅絕相比,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

    “最終太陽會變得更大,地球上的海洋將蒸發殆盡。我們最好做點什么。”馬斯克說道,目前火星移民,除了“交通方式”這一難點被突破之外,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如:火星沒有氧氣,有二氧化碳,如何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人類需要在火星種植事物,需要解決水源問題;火箭需要來回地球接送更多人前往火星,需要大量太陽能電池板、推進劑發電、食物等基本物資。局長對“小馬哥”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嘛!

    太空挖礦

    就目前技術而言,比較可行的太空采礦主要有兩種方法:

    1、直接去比較大的小行星(幾百米直徑、甚至幾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在小行星低重力環境下開采重金屬,也就是小行星挖礦。

    2、改變小行星的軌道,直接利用引力將其“拉回來”,比如拉到地球同步軌道上,或者在地月協同情況下進行開采,為地球所用。

    美國一家專門做小行星礦產及其價值評估的網站Asterank曾對太空小行星做過一系列“估價”:依靠現在所能掌握的信息推算,太陽系中普通的241 Germania小行星,擁有的礦產資源總價接近100萬億美元,超了全世界的GDP總量。據估測,太陽系內小行星中,擁有最低礦產資源的估價也過萬億美元;而太空里,估價超過100萬億美元的小行星,有711個。

    《太空資源的勘探與利用》一書中也做過推算:一顆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重量差不多是20億噸,可能會含有3千萬噸鎳、150萬噸鈷和7500噸鉑,而這種規模的小行星在太陽系中差不多有100萬顆。太空挖礦的可謂是充滿著巨大商機。

    太空駕駛

    看到這里,肯定有小伙伴會說,“我是個汽車發燒友,我對宇宙飛船不感興趣,要是以后我去太空了,是不是就不能駕駛汽車了”

    “應該是的!”不過,也不一定。

    就交通為例,SpaceX的星鏈計劃是一個由4425顆衛星組成的小型衛星網絡,除了可以提供覆蓋全球的天際互聯網、甚至可以給火星提供互聯網以外,星鏈也可以為特斯拉汽車管控數據。同時,關于智能汽車的下一個形態,局長不禁想到:就在前幾天小鵬汽車的1024科技日,發布了第一款科幻版的飛行汽車

    這可不是“PPT汽車”,而是已經有實體產品落地了,其陸行續航里程大于700公里,飛行續航里程約50公里,只不過其可靠性和耐用性還有待觀察。相比競爭激烈的智能電動車,飛行汽車還是一個藍海市場。

    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表示,到2030年,飛行汽車行業將形成3000億美元市場規模,最初會轉化部分地面交通、飛機和公共交通的市場份額,伴隨技術發展最終會開啟多個全新的商業領域,2040年可發展至1.5萬億美元的市場。

    從百度世界大戶、蔚來電驅動系統溝通會,再到小鵬科技日,在科技領域,車企正在進行一場瘋狂的內卷。汽車公司搞科技內卷,科技公司搞太空內卷。所以說,不想搞太空探索的汽車公司就不是一家好的科技公司?

    關于太空探索,不知道小伙伴們是不是從小也有這個夢想呢?不如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太空夢吧!

    -end-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美股情報局”(ID:mgqbj666),作者:TAO,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