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IPO充滿變數
曠視科技的IPO之路一波三折。
在遭遇一系列“敏感數據”風波后,今年10月,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又披露了一則曠視科技董事長印奇因“敏感信息”被威脅的刑事案件。
事件的另一位主角是在曠視科技當司機的“95后”男子胡某某,他以要將含有公司敏感信息的錄音出售給競爭對手相要挾,向印奇索要人民幣300萬元。
面對威脅,“85后”的科技才子印奇沒有忍氣吞聲讓其“得手”,而是果斷選擇報警,隨后胡某某被抓,并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罰金人民幣1萬元。
此外,海淀法院還披露,胡某某的作案工具錄音筆被予以沒收,2部黑色的蘋果手機以及一塊電腦硬盤將在“清除涉案信息”后退還。
9月9日,曠視科技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處于IPO的關鍵期,曠視科技對印奇被勒索一案采取了低調處理的態度,直到海淀法院披露后該消息才被外界得知。
而這已經不是曠視科技第一次陷入敏感信息風波,雖然此次是受害者的姿態,案件也已經告一段落,但仍難打消外界的擔憂,曠視科技的IPO進程也再次被打上問號。
#01 離奇背后的問題
雖然常有人言,在職場中,知道領導秘密最多的往往不是公司高層,反而可能是處于基層崗位里的司機。但在很多人看來,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長,印奇在沖刺IPO的關鍵時期,被身邊的非核心下屬錄制大量敏感錄音并受到勒索一事,是一起不該發生的意外。
這并非是“受害者有罪論”,而是在商業戰場上,作為公司掌舵人應該具備對人、對事的準確判斷能力,能夠在多數場合做到謹言慎行,對核心敏感信息具備高度的保密意識。特別是涉及到灰色地帶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會給公司不確定的影響。
官方描述稱:“電腦硬盤將‘在清除涉案信息’后退還”,基于此不難推測出胡某某雖然勒索沒有成功,但確實是錄制到了自認為有價值的敏感內容才敢對印奇勒索。有業內人士透露,考慮到2月的案發時間距離3月曠視科技正式提交科創版上市申請僅相差一個月,錄音中或許牽涉了相關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上市并非是曠世科技的首選。
2019年5月,在完成7.5億美元的D輪融資后,曠視科技估值已經超過40億美元。同年8月,曠視科技乘勝追擊,在港股提交了上市申請。
然而美國的一紙禁令讓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9年10月,曠視科技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公司所需用到的計算機視覺算法依托的高端GPU和特殊處理器供應受到限制。在港股上市前聆訊中,曠視科技不斷被監管機構要求回答相關問題,IPO初始申請最終進入“失效”狀態。
#02 大潮下的隱憂
2021年中國AI產業迎來上市浪。7月20日,云從科技科創板上市首發獲得通過;8月27日,商湯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外,依圖科技在7月終止了科創板IPO,傳聞將赴港上市。
“AI四小龍”集中在同一時間段進軍資本市場,競爭對手如果得知了內部消息自然有可能在和投資者談合作時獲取更多的主動權。大概率來說,胡某某意圖出售給競爭對手的敏感信息必定涉及公司的融資信息和對同行業對手的評估分析。
不僅如此,按印奇的說法,此前公司一直在等待適合上市的時機。而為什么今年3月會被曠視科技視作是合適的時機也值得玩味。
IDC數據顯示,到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及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127.5億美元,2018-2024年復合增長率達39.0%。
其中,2018年是人工智能行業的融資大年,當年,依圖科技兩輪融資拿到3億美元,云從科技成功融資了10億元,商湯在三輪融資中更是拿到了22.2億美元。
而到了2019年, AI企業融資形勢急轉直下,同比下降達34.8%。
隨著投資回報周期長、投入巨大且商業化變現能力還有待考驗,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投資更趨理性。據《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曠視科技現金估值為300億元。有傳聞稱,曠視科技此前上市之路不順利,也是因為其估值過高造成了成交壓力。
根據招股書,曠視科技本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53億份CDR,擬募集資金60.18億元,計劃投向基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AI視覺物聯網解決方案及產品開發與升級項目、智能機器人研發與升級建設項目、傳感器研究與設計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值,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資產負債率分別達208.54%、253.18%、318.37%、383.43%。業內人士表示,曠視科技極有可能是擠出了許多估值“泡沫”后才達成了最終方案,胡某某的錄音中或許也涉及了相關的信息。
#03 錄音與核心技術有關?
多數商業間諜的目標都是核心技術,如果印奇在錄音中提及了公司AI能力的弱點或是出眾的秘訣,競爭對手很可能就會對曠視賴以生存的技術壁壘展開攻勢。
“AI核心能力、自研AIoT操作系統、AI重新定義的硬件”是曠視為自己定義的核心能力。曠視科技所打造“算法+軟件+硬件”的一體化產品體系在全球已經申請超1000件授權專利。
招股書中,曠視表示“技術能力及基礎設施是公司成功運營的關鍵因素,公司預期研發開支會持續增加。”
不過,在算法、算力等技術基礎趨于成熟的背景下,場景拓展與數據積累是當前階段是最大的瓶頸,也更容易產生風險。大力投資研發會在短期內對盈利能力及經營現金流量產生負面影響,亦未必實現預期結果。
據曠視科技9月30日更新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公司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虧損分別為28.00億元、66.39億元、33.27億元、18.65億元。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65.96億元。高額的研發投入是公司持續虧損的一個主要因素。報告期各期,曠視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2.02億元、5.98億元、9.33億元和6.6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6.50%、70.02%、74.06%及92.23%。
同時,作為收入主要來源,曠視科技的城市物聯網業務毛利率已從57.10%降至26.13%。政府采購是城市物聯網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受限于城市數量、經濟狀況和采購預算很難實現爆發式增長。
強如百度,All in AI戰略也加速了它掉隊的步伐。作為在AI賽道奔馳的獨角獸,曠視更是遲遲難以破解盈利難題的辦法。曠視科技在招股中提醒投資者稱,如果上市后不能扭虧,則存在退市風險。
燒錢進行科技研發投入,但長期不能實現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讓外界一直質疑曠視科技的上市有“圈錢”嫌疑。作為公司掌舵人,印奇私底下若對此事有微詞也很正常。
此前,印奇在公開采訪中也表示:“不管大家相不相信,我們真的把上市當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股價是堅挺、穩定,健康地和公司業務一直往上走。”
#04 數據隱私方面的風險
一直以來,曠視科技的背景光鮮,背后更是大佬加持,被認為是AI界的“獨角獸”。“阿里系”是曠視科技最大的機構股東,其中螞蟻集團通過API持有曠視科技15.08%的股份;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持有14.33%的股份。
曠視科技和阿里的淵源起于人臉識別。
2012年10月,曠視推出了基于云端的視覺開放平臺Face++。兩年內,Face++連續收獲FDDB、300-W、LFW三項國際評測的冠軍。
為了實現“讓機器看見萬物”的目標,曠視決定走頗具挑戰的AIoT路線,實現軟件和硬件的結合,在具體場景中完成落地。印奇看中了三個場景:以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智慧化城市;供應鏈智能化。
2014年,支付寶決定研發人臉識別支付。在國內搜尋一圈后,支付寶發現自己需要的技術只有曠視可以完成。2015年3月,馬云在展覽會上向德國總理默克爾展示了使用了曠視參與的支付寶人臉識別支付技術。
馬云的親自“站臺”為曠視科技打了絕佳的廣告,此后前來合作的公司絡繹不絕。
此后,曠視科技一度成為國內人臉識別最大的技術供應商,但這也帶來了相關的風險。
大規模部署計算機視覺的商業模式在國內外都存在侵犯隱私的風險,被濫用的人臉識別技術有時候已經淪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315晚會”、消費者協會、各大媒體都曾多次報道相關案件。
尤其是2020年9月,李開復“禍從口出”,在活動中宣稱創新工場曾幫助曠視科技從美圖和螞蟻金服拿到大量人臉數據。三家公司迅速否認,李開復也緊急回應稱:“我的口誤,深感抱歉。”
真的只是口誤嗎?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機器學習主要依賴于數據反饋,曠視科技缺乏to C端消費者應用產品,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來訓練AI。當自有渠道無法獲得足夠的數據,影響公司的技術發展能力時,從合作方手中拿到數據也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或許在胡某某所錄制的內容中就有公司海量的數據來源于何處又會去向何地的回答。
而在招股書中,曠視科技僅僅列舉了自己所擁有的捕捉人臉識別專利,但并沒有提及相關法規風險,沒有正面回應如何保障人臉識別數據采集安全、被采集的用戶數據隱私如何保護,只是提到:正在研發人工智能安全與倫理研究中心項目,建立AI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機制,預算為200萬元。
隱私和法規對曠視而言是潛藏在水面之下的可見風險,遲早會有浮出水面的一天。
而司機敲詐勒索未遂也再次給曠視科技敲響了“警鐘”,IPO的道路如此多艱,未來的發展又會是怎樣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數科社”(ID:sktxs0),作者:數科社,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