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甩手100億歐元的德國巴斯夫 要來中國建廠了?

    相信各位朋友都聽說了,德國巴斯夫,要來中國的廣東省建廠了。

    而且呢,出手是相當地闊綽,甩手就是 100億歐元。

    整個工程計劃將在 2030年建成,到時候,廣東湛江也會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的一體化生產基地。

    說實話,剛看到這新聞的時候,差評君還是有些吃驚的。

    因為在化工領域,巴斯德的名氣和實力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包括塑料、溶劑、粘合劑、涂料等等在內的玩意兒,身為全球最大化工企業之一的它,光是生產的產品就超過 8000多種。

    像是在涂料、染料這塊兒,全世界每兩臺汽車里,就有一臺和巴斯夫“有染”。

    無論是橡膠、制藥、印刷,總之在每個細分領域,巴斯夫幾乎都稱霸一方。

    所以這么一個國際巨頭,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世界的矚目。

    而這次最矚目的點,就在于類似規模的工廠,巴斯夫之前都是在德國,還有比利時這些發達國家建的。

    這次,他卻選擇了中國。

    而且還是不顧娘家人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喊話,執意來的中國。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好家伙,這得是在娘家受了多大的委屈啊。

    在查了些資料后,差評君才發現巴斯夫的這波布局,確實是有些迫不得已。

    再結合整個大環境來看的話,甚至還有點意味深長。

    首先,巴斯夫確實在歐洲受委屈了,而且是那種拳拳到肉,被打得生疼的那種委屈。

    俄烏戰爭的那些事兒,大伙們應該還沒忘吧。因為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北溪二號”這條從俄羅斯送天然氣到歐盟國家的管道,直接被暫停建設了。

    “北溪一號”呢,俄羅斯這邊又以維修檢測管道的理由,動不動就斷氣。。。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北溪管道可是俄羅斯送氣最主要的管道。

    要知道整個歐盟 40%的天然氣都是俄羅斯給的,其中俄氣占德國的天然氣供應量,更是高達 66.1%。

    反正這么一整,整個歐洲都處于“斷氣”的危機之中。

    近三個月,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也是直接翻了三倍,從每 1000立方米的 960美元,漲到了 3000美元以上。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或許可以勒緊褲腰帶、冬天挨挨凍過日子(已經夠慘了)。

    但對于企業,天然氣的短缺和漲價,等于直接要了他們的命。

    這么說吧,整個歐盟每年大概有 27%的天然氣,都被用于工業生產了。

    而且天然氣還是氨的重要原料,光是巴斯夫,每年就要消耗整個德國工業天然氣的 4.5%生產氨。。。

    身為必備原料,氨的成本一高,又會導致化肥、塑料、柴油機尾液等等的成本提高。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天然氣的短缺和漲價,還導致了同類的化工產品,歐洲的價格和國內相比越來越高。。。

    像是維生素 A 和維生素 E ,每噸的差價能差了近 3 萬美元和 3 千美元。

    競爭對手的東西比你便宜好幾萬,你們說,這還怎么玩?

    根據巴斯夫的說法,要是天然氣的供應再減一半,情況還得更糟。

    甭說漲價了,整個巴斯夫的德國路德維希工廠都要停工,而這個工廠,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

    所以,這下知道巴斯夫有多著急了吧。

    于是乎,本來在 2018 年就考慮在湛江建廠的巴斯夫,在今年的 7 月份立馬做出了最終的投資決策。

    天然氣危機帶來的緊迫感,多多少少在背后推了一把勁兒吧。

    而這個工廠在明年就能部分投入運營,并計劃在 2030年最終建成。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另外,在巴斯夫最終拍板廣東之前,他們的 CEO 還接受過德國媒體《明鏡》的采訪。。。

    對話中的高情商,都快從屏幕里溢出來了。

    像是記者就問:“咱們德國,應該要擺脫對俄羅斯和中國的依賴吧。”

    CEO 則不吃這套,表示:“全球化有機遇也有挑戰,但要是完全不和外界溝通,閉關鎖國起來,那就致命了。”

    隨后記者繼續挖坑:“但我聽說中國準備閉門造車,閉關鎖國誒。”

    CEO立馬反擊:“是老美的貿易戰在孤立中國,而且我在中國生活過十年,知道他們改革開放的決心,相信在疫情結束后中國會更加開放。

    反正差評君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采訪中品出一句話,那就是:求別給再我打電話了,我怕廣東誤會。。。

    而咱們把時間線拉長,視野拉高一點,其實還會發現,巴斯夫的這波操作,并不是孤例。

    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便是:美國在瘋狂和中國“脫鉤”、“制裁”的情況下,其他的歐洲巨頭,居然在和我們越走越近。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像是早在俄烏沖突爆發前的去年,歐航發動機公司羅羅就選擇了來中國建廠,前不久,還在北京成立了相關的合資公司。

    世界 500強之一的 ABB 公司,在上海投資的機器人工廠,在月初也已經處于了調試階段,幾個月后就能投入運營。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還有空客的天津總裝線,也是在幾天前正式投產的。

    德國的寶馬集團,在今年的 6 月份,更是分別在長春和沈陽投資了大幾百億建廠。

    和美國的“ 10年內不得在華建廠”相比,歐洲的巨頭們多少有些“叛逆”了。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不顧總理反對 非要來中國建廠

    當然,舉了這么多例子。。。

    差評君并不是想得出什么“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中國和歐洲抱團,咱們又贏麻啦!”這類的沸騰觀點。

    而是想告訴大家,咱們好像到了產業升級的關鍵點,整個世界也正處于新一次產業轉移的關鍵時刻。

    畢竟在咱們這顆藍色星球上,已經發生過了四次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

    而且每一次的轉移,都支撐起了世界經濟的新一輪繁榮。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速增長的工業化國家。

    其中,日本承接歐美的產業轉移,先后經歷了紡織工業、重化工業、中高端制造業、服務業的轉型。

    韓國也經歷了中低端制造業、輕紡工業、重化工業、電子產業的變遷。

    我們呢,在新一次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也正處于新的轉型期。

    新一次產業轉移的大概方向是:

    東南亞承接咱們的產業,而咱們繼續轉型升級,成功進階。

    但在所謂的“廉價”產業搬走的同時,那些技術、資金密集型的“高端”產業不一定會進來,甚至還會溜走,回到傳統的發達國家。

    像是這兩年的老美,今天一個新能源車建廠補貼,明天又一個芯片制造業補貼的。

    就是給這次的產業轉移扇個風點個火,希望曾經轉移出去的高端制造業能“回流”。

    所以稍有不慎,咱們說不定會走到“廉價” “高端”兩頭空的境地。

    所以說,只要遵紀守法,不胡作非為,相信大部分差友,都是舉雙手贊成這些企業來中國做生意的。

    但即便如此,差評君覺得,轉型期的咱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引進巴斯夫、空客、羅羅,確實很重要,但擁有屬于咱們自己的巴斯夫、空客、羅羅更重要。

    畢竟,只有自己支棱起來,才能利于不敗的境地。

    標簽: 德國巴斯夫 來中國建廠 世界最大的化工廠 來中國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