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所有動物都需要額外攝入鹽嗎?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很多鹽,包括用于火藥的硝酸鉀,用于烘焙的碳酸氫鈉(小蘇打)等等都被叫作鹽。

    但是對于人體而言,我們最喜歡的只有一種——氯化鈉 (NaCl)。

    氯化鈉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礦物質,在溶液中或者食物中時,它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我們感受到的咸味其實來自于鈉離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鹽都是咸的。

    不僅是我們渴望鹽,所有動物都需要攝入鹽,這是因為鈉離子和氯離子對于動物而言至關重要,而生物體無法自行產生。

    其中鈉對神經和肌肉功能起作用,并參與體內液體的調節,由于涉及肌肉和神經,所以當我們攝入的量低于一定水時,我們就會感覺渾身無力。

    如果納極度流失的話,身體的反應會更加激烈,包括肉痙攣、惡心、嘔吐、頭暈、休克、昏迷,甚至是死亡。

    氯是消化過程中的基本元素,因為它是胃酸(HCl)的關鍵組成部分,而眾所周知,胃酸可以幫助我們分解和消化食物,并控制胃中的細菌水

    同時,氯離子作為重要的電解質可以調節血液pH值和血壓,增強了血液將二氧化碳從呼吸組織輸送到肺部的能力。

    只要生物擁有神經系統,擁有血液,或者擁有肌肉,鈉離子和氯離子就是必不可少的。

    很明顯這些都是動物的特征,所以可以說所有動物都需要攝入這兩種離子,如果可以同時攝入就更好了,當然分開攝入也沒問題。

    許多動物需要額外攝入鹽

    人類可能是唯一會儲存氯化鈉的生物,但是絕對不是唯一需要尋找并額外攝入氯化鈉的生物。

    對于海洋的動物而言,由于它們就在充滿氯化鈉的液體里生活,無時無刻都在攝入,它們的身體更多的是希望能夠減少攝入。

    對于陸地動物而言,它們沒有隨處可得的氯化鈉,不過不同的飲食對額外鹽的需求會有明顯不同。

    食肉動物通過不停地攝入肉類,把其它動物體內的鈉離子和氯離子占為己有,可以比較容易的達到身體所需的部分,所以我們基本不會發現食肉動物額外攝入鹽的。

    食草動物由于飲食的局限,它們基本都會因為缺少氯化鈉的攝入而焦躁不安。

    在野外,大部分食草動物都會有自己的固定“咸味礦藏”,它們時不時就會去舔兩口;在圈養狀態下,則需要人工提供一些鹽塊讓它們舔舐。

    在尋找鹽分方面,哺乳動物和鳥類表現得最為明顯,而昆蟲也已經被證實,它們會在自己的棲息地上尋找鹽分。

    所以,要回答人類什么時候發現鹽的,其實簡單的答案就是,從人類還沒有出現就已經開始尋找并發現鹽了,這是生物的本能。

    人類大約什么時候開始大量存儲鹽

    最早的靈長類被認為是大約在5000-5500萬年前出現的(有些研究認為比這個更早,主要看研究人員如何定義靈長類),它們是吃水果和種子的群體,很明顯,這個時候的它們就需要去額外尋找鹽分。

    但是隨著靈長類的壯大,到了大約600萬年前,一批非洲的靈長類被認為首次出現了吃肉的傾向,因為這些靈長類的身體明顯擁有捕獵的能力。

    雖然,我們很難知道這些靈長類的飲食中肉食的占比是多少,但它們可能變得不太需要額外鹽分攝入了。

    回到人類的祖先這邊,其實人類食肉的轉折點發生在25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期開始爆發的時候,氣候變化讓人類祖先被迫做出選擇。

    也是這時候,人類的祖先和一種非常有名的類人猿——南方古猿分道揚鑣,南方古猿在氣候變化的壓力下轉向吃更多劣質的草,而我們的祖先從樹上下來之后轉向打獵,吃更難獲取卻更優質的食物。

    很明顯,我們的祖先選擇是對的,所以我們活了下來,而南方古猿則滅絕了。

    當我們變成雜食動物后,對額外的鹽分需求可能也不是很大,我們真正開始開采和存儲鹽,很可能發生在農業時代到來的時候——也就是大約11000年前。

    現在,已知最古老并且可驗證的鹽場是山西運城鹽湖,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前(也就是8000年前),古代中國人就在這里開發鹽礦了。

    最后

    由于我們身體對鹽的需求,所以尋找鹽是一種生物本能,但這和飲食分不開,素食主義者必須知道哪里可以額外獲得鹽,而肉食者則不太需要。

    不過,鹽的過分攝入也會帶來許多弊端,比如高血壓,心臟、腎臟疾病等等。據信,過量食用鹽導致每年超過200 億美元的醫療負擔。

    標簽: 肌肉功能 額外攝入鹽 食草動物 開發鹽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