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讀了100多本書后,我學到的10件事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養成閱讀的習慣能讓人一生受益。巴菲特、比爾·蓋茨、李嘉誠、馬斯克、查理·芒格等人都是有名的好讀書者。本文作者同樣是一位閱讀達人,在讀了 100 本書并為這些書籍寫了總結之后,他提取了關于閱讀的10點感悟。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以前是個天真的孩子。當我還小的時候,每當讀到像《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這樣的書時,我就會覺得,只要讀完里面寫的東西,就能神奇地成為百萬富翁。或者,通過學習《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里的內容,我會變成一個沒有任何不良習慣的成功企業家。雖然后來我并沒有像這些書中承諾的那樣,成為一個超級富有的企業家,但我的生活確實得到了循序漸進的改善,這要歸功于我的閱讀習慣。
事實上,我過去很鄙視閱讀,父母總是把書塞到我面前,強迫我讀那些我根本不感興趣的文學作品。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告訴我,我必須讀跟課程有關的書籍,或者讀名著類的書籍。當然,就像每個叛逆的青少年一樣,我也反抗了這些規則,做了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完全停止閱讀。
在內心深處,我知道閱讀是件好事。但花時間研究歷史小說,或者讀像百科全書那樣的精裝書,對我來說似乎并不適用。
可能是因為我是玩電子游戲長大的,也可能是因為我和哥哥小時候喜歡收集冒險類的書籍。我總是認為,讀一本書的時候,我應該得到一些結果。比如,一本書應該能幫助我學習一項技能,征服一片領土,制伏一條龍,幫我“升級打怪”。
遺憾的是,學校強加給我的小說并不是這樣的。這些書都是些孤立的事實,與我當下的生活毫無關系。這就是為什么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對讀書不感興趣的原因。
幸運的是,在后來的生活中,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圖書館的關系。
當我發現應用心理學(applied psychology)這一范疇的存在時,一切都變了。我感到興奮不已。能幫助你掌握一項技能的書?這聽起來不可思議。
就在那時,我發現了《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影響力》(Influence)、《戰勝魔鬼》(Outwitting the Devil)等類似幫助人們轉變思想的書籍。對我來說,這些書就像裝滿了咒語——充滿了實用的建議,當你運用這些建議時,真的能改變你的生活。
我的閱讀之旅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到目前為止,我可能已經讀了 150 多本書。我在自己的網站上對其中的 100 本書進行了仔細的分類和總結。我從這些書中學到了很多技能和訣竅,同時也學到了一些我認為更有價值的東西——如何閱讀。
當我最開始閱讀時,我總是看那些最熱門的書,以為它們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答案。我知道暢銷書區不包括那些最好的書。而且,我知道,獨立閱讀和大量閱讀只是戰斗的一半。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決定要讀什么書籍,從那之后,我讀書的方式和讀的書名都完全改變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我所閱讀的書中提到的內容。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與你分享我閱讀 100本書后的 10 個想法。我希望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讀者,學會選擇書籍。而且,我還會分享一些關于“書籍如何讓你變得更好”的見解。
以下是我從閱讀中學到的 10 件事:
1. 最暢銷的書通常都是垃圾
2. 多閱讀基礎類書籍(如:參考書目中經常提到的書籍)
3. 好書通常會很難懂
4. 首先想清楚自己想學什么,然后再找相關書籍
5. 為未來做好準備,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6. 書籍只能給你指路,不能保你成功
7. 你讀得越多,就越想讀
8. 采取行動,而不是讀更多的書
9. 你讀得越多,就越想遠離“白癡”
10. 你和別人之間的智力差距會逐漸增大
1. 最暢銷的書通常都是垃圾
當然,這并不完全準確。
有很多例外。例如,像《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人性法則》(The Laws of Human Nature)這樣的書就是很好的例子,這說明優秀的作品會獲得很好的回報,也證明了口碑能將優秀的書籍作品帶到數百萬人的手中。
但總的來說,暢銷書的創作動機通常是錯誤的。很多暢銷書作者出書的動機是賺錢的欲望。我發現他們通常會從自己的網站上抓取一堆博客文章,整理到一起,然后稱之為一本書。這意味著其內容缺乏真正有意義的研究。你如果買了這樣的書,那基本上就是在為已經免費的內容付費,只不過這次是在紙上。
大多數最暢銷的自助類書籍中都是一些模糊的結論,沒有任何價值,其內容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你能做到!”
這些垃圾書為什么會取得成功呢?
如果你研究一下這些流行書籍是如何成功的,會發現其作者通常是一個擁有大量在線讀者的人。當一個人有很多在線讀者時,這個人出的書是有保證能夠成功的。此外,出版商將投入大量資金來營銷這本書。這基本上意味著,此書的成功依賴于有關注量的作者的社交媒體關注,也就是分銷渠道,而不是依賴于實際的內容。
因此,對于這樣最暢銷的書,我們應該謹慎對待。
2. 多閱讀基礎類書籍(如:參考書目中經常提到的書籍)
過去我在閱讀時,經常會跳過所讀書籍的參考書目部分。在每本書的后面,作者通常會列出其在創作作品中使用的文獻,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本書的文獻。
而現在,我會迫不及待地查看這一部分,這樣我就可以在閱讀清單上增加新的書目了。
在你花了足夠的時間研究參考書目部分之后,就會慢慢發現一些模式,看到同類的觀點和內容一次又一次地被引用。這些書籍充滿了洞察力和有價值的思維模式,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讀過這些書,就會發現它們和那些暢銷書籍的區別。暢銷書籍只談論“模糊的行動技巧”,而真正有思想的書籍才蘊含成功的思維方式。
例如,如果你想提高工作效率,肯定會找到很多承諾能提高你整體表現的自助書籍。但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自己會拖延,真正理解為什么你總是不想干正事,則應該閱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Flow)。如果你想在這個瘋狂的世界里找到意義,你可能會被一些網上的雞湯文吸引,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意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找到你的人生道路,則應該閱讀羅伯特·基根(Robert Kegan)的《進化的自我》(The Evolving Self)和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占有還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
可悲的是,人們不想讀這些書。
這些書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和別人分享這些書不會激發同齡人對你的興趣。
這有點像科技行業。比如一個大約 3000 元的普通手機就能實現一臺手機該有的功能了,但人們還是想要最新款的 iPhone,因為這才是別人真正看重和期待看到的。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花時間閱讀暢銷書的原因,因為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實際上,我們應該閱讀有內涵的書籍,讓自己的腦子留下些真東西。
3.好書通常會很難懂
這些書很難讀懂,充滿了你不理解的詞匯,但這些書通常是最好的書,尤其是在哲學和心理學領域。
一開始,如果你決定探究這樣的主題,會責怪作者沒有用更簡單的詞,沒有更好地表達自己。如果有一些冗長的章節,而你不知道它的前提是什么,則很可能會放棄這本書,找別的東西來讀。
但這些充滿復雜短語的精心創作正是你所需要的,因為它們能提高你的思維水平。
讀一本你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的小說,感覺肯定不錯。但真正的學習來自那些思維靈活,能促使你思考作者論點的書籍。
這是我最近才意識到的。以前,我對難懂的書持懷疑態度。這就是為什么我不看好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書之一——《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兩年前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只是毫無新意地乏味和矯情。但問題并非出在書上,而是出在我身上。
以前,我的前提假設是,書必須很通俗易懂。而現在,在閱讀了 100 多本書并總結了其中大部分書籍后,我知道事實并非如此。
一本好書不需要容易理解。一本好書應該讓你停下來思考里面說了什么,讓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讀同一篇章節。如果一本書不能激發你思考,甚至有時讓你感到迷失,那么這本書可能并不適合你繼續讀下去。
4. 首先想清楚自己想學什么,然后再找相關書籍
大多數人閱讀的方式都是錯誤的。他們不考慮自己想要學習和掌握什么,只是讀手邊所及的書,比如那些暢銷書,或者是同行推薦的書。
如果你只是想從繁忙的一天中放松一下,這種方法很好。但如果你想在某一特定領域有所提高,則不應該選擇最受歡迎的書單上的書。首先,你應該弄清楚自己想學什么,然后帶著一個明確的目標去圖書館。
這通常是我們處理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的方式。比如,我們上網時通常并沒有明確的目標,而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娛樂的東西。
但正如英國著名兒童小說作家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所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任何一條路都會把你帶到目的地。”
如果你想學習如何更好地談判,可以讀讀克里斯·沃斯(Chris Voss)的《永不妥協》(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我們會接受周圍人的欲望,可以讀讀沃爾夫岡·帕拉夫(Wolfgang Palave)的《勒內·基拉爾三角欲望理論》(René Girard’s Mimetic Theory)
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評估自己的商業點子,可以讀讀羅伯·菲茨帕特里克(Rob Fitzpatrick)的《媽媽測試》(The Mom Test)。
不要僅僅因為有些書看起來很酷就去讀。首先,想想自己要學什么。然后,再搜索能幫助你實現目標的書籍。
5. 為未來做好準備,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你讀得越多,忘記的東西就越多。這就是為什么記筆記對記憶知識至關重要。
我之所以能夠總結 100 多本書,主要歸功于做筆記的過程。而這只是記筆記帶來的一部分好處。
每當我需要一篇新文章的想法時,就會翻自己的筆記。和每個作家一樣,我也經歷過所謂的創作障礙,無法想出一些好東西來寫。多虧了我的筆記,每當我靈感枯竭時,就會打開我的筆記。所以我現在的問題不再是“我不知道接下來要寫什么”,因為我有很多筆記,如今我的問題是“我該選些什么來寫”。
即使你不考慮成為一個博主或作家,筆記仍然會對你有很大幫助。比如,當你需要靈感的時候,可以求助于筆記。你可以隨時重溫筆記,這樣就可以提醒自己習慣、投資或冥想的重要性。
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將來何時會用到它們,所以你最好現在就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6.書籍只能給你指路,不能保你成功
我經常讀書評。理由倒不是因為我喜歡看陌生人在網上發帖,而是因為我想看看自己選的書是否值得我花時間看。
當然,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最偉大的書籍,也無法免受網絡暴民的嚴厲批評。有時評論家們的評價很準確,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攻擊作者的理由是錯誤的。這些人對于一本書應該如何為他們服務有著錯誤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寄希望于看完一本書后,生活就能神奇地得到改善。但我們都知道,書籍沒有這樣的魔力,它們只能給你提供不同的想法,告訴你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一個更好的狀態。
我在 1 星評論中看到的另一個現象是,人們對信息的理解過于字面化。他們認為書中提到的建議應該按原樣執行。在嘗試的時候,如果他們沒有看到同樣的結果,就會憤怒。
這些人太缺乏想象力和變通力了。對作者有效的方法不一定會對所有人有效,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應該專注于找出信息的本質,并靈活運用書中的見解。
7. 你讀得越多,就會越想讀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你知道的越多,就越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根據我閱讀書籍的經驗,可以把上面的那句話換一種表達,“你讀得越多,就越想讀。”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我是個“書呆子”。一本書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并幫助你找到某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但也會給你帶來新的想法和問題。通過讀書,你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對知識和理解的渴望會成為你的指路星。
在非虛構的書籍世界里,每本書都是以其他書為基礎的。在作品上架之前,作者通常要花數年時間從其他作品中收集真知灼見。這就是為什么閱讀對于好奇的人來說就像一種癮,當你看到感興趣的相關書籍時,都想拿來讀一讀。
雖然閱讀是一個好習慣,但它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為閱讀只是等式的一部分,在“讀”的同時,你也應該騰出時間去“做”。
8. 采取行動,而不是讀更多的書
圖書行業正在蓬勃發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每年全世界大約有 220 萬本新書出版。
作者每出版一本新書,讀者在圖書館迷失的幾率就會增加一些。我現在應該讀什么?接下來應該讀什么?關于 X 主題最好的書是什么?
但從一開始就提出這些問題是錯誤的。如果你真的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取得進步,在你想要前進的領域取得進步,就應該更多地專注于“做”,去實踐在書籍中讀到的東西,而不是把自己扔到書籍的汪洋中。
例如,個人理財是金融書籍中的一個流行類別。在這個領域有很多不同的暢銷書,包含各種各樣的精選標題。盡管暢銷的金融書籍中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而且都提供了有趣的建議,但它們的基本經驗都是相同的。投資和個人理財歸根結底就是:花的比賺的少,把一部分錢用于投資。基本上是這樣。
這就是我停止閱讀個人理財書籍的原因。你不需要讀 10、20 或 50 本關于這個主題的書,就能意識到其中的問題。
很多時候,只閱讀一些關于某一特定主題的書籍就足以讓你理解該主題的本質。一旦你掌握了本質,剩下一切就都歸結為行動。
9. 你讀得越多,就越想遠離“白癡”
有規律的閱讀習慣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讓人們對虛榮和愚蠢越來越不滿。
白癡讓人無法忍受。至少,當我不得不向一個成年人解釋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時,我常常是這樣想的。
像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存在心理學探索》(Psychology of Being)或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自我的進化》(The Evolving Self)這樣的作品能給你更深層次的問題去思考。一旦你接觸到這些書籍,與著名流行歌手或網紅相關的討論就會讓你感到乏味和反感,而且不值得你花時間。
你會萌生與他人討論這些書籍的愿望。但是如果你找不到一個和你有相同興趣的談話者,就會和其他人保持距離,寧愿花更多的時間獨處。
10. 你和別人之間的智力差距會逐漸增大
書架上每增加一本書,你和其他人之間的智力差距就會增加一點。這并不意味著你一定會比其他人更聰明,這只是意味著你對問題的思考會更深入一些。比如,你會開始看到生活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意識到人們是如何錯誤地花費時間和金錢的。而且最糟糕的是,你看到這些人沒有做任何事情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當你看到這些問題時,會很難不去注意它們。在你與他人交往的最初階段,就能發現他人或組織中的缺陷。但你不會為缺陷本身而煩惱,因為你知道這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你還是會感到煩惱,因為大多數與你交談的人沒有做任何事情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只是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負擔,并把自己的困難歸咎于他人或體制,從而逃避承擔責任。
有時,當我看到某人明顯在做錯事時,很難不對他大喊大叫。不過,我也會停下來,提醒自己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可悲的是,試圖教訓這個人永遠不會對他有幫助。
你不需要說服別人,因為這只會惡化你們的關系。你能做的就是,把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讓他自己了解到這一點。
寫在最后
從歷史上看,大眾讀書主要是基于一些我不感興趣的出發點,比如尋求娛樂和滿足想賺快錢的欲望。
大多數人閱讀是希望獲得外部收益。首先,這樣的人唯一感興趣的是從書中獲得一些此時此地會感到愉快的東西。此外,他們最有可能選擇暢銷書,因為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喜歡自己。最后,“一夜暴富”類的標題很受歡迎,因為人們傾向于把自我價值和凈資產聯系在一起。人們想要更多的物質財富,這就是為什么大家會如此急切地想要賺更多的錢。
我很確定以上這些,因為我也是這種心態的受害者。
但在閱讀了 100 多本書后,我意識到閱讀并不是為了獲得外在的收益。讀書主要的作用是要馴服人們內心的惡魔,并在自我存在中找到安慰。一旦你開始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積極的結果就會隨之而來。
最后,我想說的是,選擇正確的書籍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吃的食物會影響身體一樣,我們經常攝入的信息要么會讓我們成長,要么會毀掉我們。
譯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