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全球時快訊】關于極端貧富不均,你以前知道的可能是錯的

    本文摘編自《拼湊真相》,作者:[英]蒂姆·哈福德著,36氪經授權發布。

    “慈善發展機構樂施會調查表明:世界上最富有的85個人的財富總和,等于世界上最貧窮人口的財富總和的一半。”

    這是《衛報》2014年1月的頭條新聞。一時間公眾嘩然,許多媒體紛紛跟風,相繼報道,大家都對這樣的數據對比感到非常震驚。


    (資料圖片)

    三年后,樂施會又對那份調查報告進行了重大的修改,標題從“85位億萬富翁”變成“8位億萬富翁”。

    難道貧富不均真的又嚴重了10倍?是億萬富翁的財富增長了10倍,還是窮人的財富無故縮水了90%?

    世界財富到底掌握在多少人手中?

    樂施會這樣的宣傳讓貧富不均現象一下子激起了民眾的憤慨,使民眾再也無法冷靜地辨別與反思數據的真偽。

    在沒有重大經濟危機發生的三年間,樂施會的調查數據改動如此之大,不禁讓人質疑最初這份報告研究貧富不均究竟是否有據可依。

    事實上,樂施會的目的就是吸引大眾眼球,至于事實真相,對他們而言是次要的問題。

    而其他媒體的爭相轉載,更是將這個數據推向錯誤的解讀,其中《獨立報》稱“世界上最富有的85個人的財富與世界其余人口財富的總和一樣”。這一說法直接將“貧困人口財富的一半”和“非億萬富翁的財富”混為一談,體現在數字上是不到2萬億美元和200多萬億美元的差別,沒有反復核實的結論就會造成這樣相差百倍的嚴重謬誤。

    這種荒謬的錯誤提醒我們,人們在面對一些數據時,很容易會被激怒、喪失理智。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著不公平,但當我們在看到這些數據時只盯著這些不公平現象時,就意味著我們開始感情用事了。

    其實這樣錯誤已經很荒唐了,本應該是很容易被發現的。但當我們一旦對某事昏了頭而不是用了心,就會出現這樣無法分辨是非,感性而非理性占據上風的情況。

    越是這樣的讓人一下無法分辨的數據,越是需要把整個統計的邏輯背景搞清楚。讓我們回到最初,從首要問題開始,先搞清楚統計主體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統計方案。

    評判貧富的標準究竟是什么

    財富統計的主體是凈資產,也就是房屋、股票和銀行現金等資產減去債務后的剩余。

    如果你有一套價值25萬美元的房產,但有10萬美元的抵押貸款,那凈資產就是15萬美元。

    樂施會的統計報告是這么來的,由瑞士信貸聘請研究人員將世界貧困人口的財富進行累加,然后根據報紙上的財富排行榜,將頂級億萬富翁的財富也進行累加。他們發現富豪們的錢加到第85位時就超過世界貧困人口,也就是約24億成年人口財富的一半了。

    但是個人的凈資產真的能斷定這個人是窮是富嗎?

    假設你貸了5萬美元的款買了一輛5萬美元的跑車。在你把它開離4S店的那一刻,這輛跑車瞬間就貶值了幾千美元,也就是說,你的凈資產少了好幾千美元。

    如果你剛讀完學費昂貴的MBA(工商管理碩士),或法學院、醫學院,為此借了幾十萬美元的債,你的凈資產這時是負的。但一個年輕醫生的日子還是會比一個自給自足青年農民的日子滋潤得多,即使醫生目前還欠著巨債,而農民還擁有一頭瘦骨嶙峋的奶牛和一輛價值100美元的破自行車。

    凈資產是衡量財富的好方法,但不是判斷貧富的好方法。很多人的資產是零,甚至為負,這些人中有些真的一貧如洗,而有些人比如剛畢業的醫生,很快會還完這些外債。

    還有一個問題,當你加的都是些零和負數的時候,你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個正數。我上次數了數我兒子存錢罐里的錢,是12.73英鎊。這就是說我兒子的資產比世界上最窮的10億人的資產加起來還多,這能證明我兒子是富豪嗎?

    我們震驚于超過10億的人一文不名這一事實,但不清楚把這些零加起來能說明什么。反正除了說明10億乘以零還是零,別的也并不能證明什么。

    就像做數學卷子一樣,先審題,再動筆。我們要先搞清楚這些數字的意義,再開始統計。也只有在這時,才輪到數學上場,只需簡單的計算就可非常清楚地說明問題。

    如何用數據“拼湊”出世界的真相

    看看瑞士信貸的全球財富報告,也就是樂施會的統計數據來源,讓我們來看看數字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闡明問題。

    l?全世界有4200萬人的個人財富超過100萬美元,這些人的財富總額達142萬億美元。他們中有個別人的財富達到萬億級別,但大多數沒到。如果你在倫敦、紐約或東京等地有一套已經還完貸款的漂亮房子,或者有私企給你發優厚的養老金,你就很容易成為這個階層的成員。全世界近1%的人是屬于這一金字塔尖上的人群。

    l?全世界有4.36億人的資產介于10萬~100萬美元,即這個群體的財富總額達125萬億美元。世界上近10%的人口屬于這第二梯隊。

    l?這兩個群體合起來掌握著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財富。

    l?另有10億人的個人財富是1萬~10萬美元,他們的資產總額達4萬億美元。

    l?剩下的32億人人均財富不到2000美元,財富總額只有6.2萬億美元。這些人中,有些人的收入遠低于平均水平。

    簡單說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5億人擁有大部分的錢,另有10億人拿了其余的錢。超級富翁像那85位的也是屈指可數,因此他們擁有的財富還不到總數的1%。

    這樣的數據給我們描繪出較為詳盡的世界財富分配信息,而不是一個勁地宣傳貧富不均的“致命事實”。樂施會用“致命事實”一詞情有可原,畢竟它就是為了博人眼球和勸人布施,但我們的目的是了解萬物真相。其實這些數據在網上很容易查到,搜一下就會出來,所以難的不是技術,而是你到底有沒有探究真相的心。

    至少樂施會明白它說的是財富上的不平等。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含糊其詞地嚷嚷“不平等已經加劇”,我們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不平等、誰與誰之間的不平等,以及如何衡量的不平等。

    如果你想了解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每天的消費能力,收入不均很能反映問題。我們吃什么、穿什么、過什么樣的生活,往往與我們的資產無關,而與工資、養老金、社保或小本生意賺錢多少等固定收入有關。很少有人有錢到可以純粹靠利息生活,所以,我們如果想了解貧富不均在日常中的體現,可以多關注收入的不平等而不是財富的差異。看收入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不會得出一個普通小學生的存錢罐比10億人加起來的財富還多這樣的荒謬結論。

    如果我們要比較收入不平等,應該選擇誰作為比較的主體呢?

    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拿富人和窮人做比較,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比較對象,譬如國家之間、種族之間、男女之間、不同年齡之間、一個國家內不同地區之間等。

    但即使我們確定衡量的是收入的不平等,以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為對象,還有一個問題要明確:用什么方案衡量。這里有幾個可能的衡量方案。你可以將收入中位數與收入墊底的10%的人的收入進行比較。這就是所謂的50/10比率,它顯示的是窮人相對于中產階級的收入差異。

    你也可以看看收入最高的1%的人的收入份額,這不僅是反映億萬富翁,也是百萬富翁生活狀況的一個不錯的指標。

    許多問題都是因為人們在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他們執迷于統計上的技術問題,比如詢問抽樣誤差和誤差幅度,辯論數字算上升還是下降,相信、懷疑、分析、剖析各種數字,就是沒花時間去理解首要的也是最該問的問題:統計對象是什么?用的什么標準?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數據的統計對象是什么,其次才是數學計算。

    世界是錯綜復雜的,我們不應該指望統計數據總是能給出一個非黑即白的結論。

    書名:《拼湊真相》,作者:[英]蒂姆·哈福德,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簡介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幽默的生活經濟學大師,《金融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在專欄中,他用前沿的經濟學理論為讀者五花八門的疑問和牢騷提供輕松詼諧的經濟學解讀。

    英國皇家統計學會榮譽會員,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的一員,獲得過眾多經濟學和統計學新聞類獎項。2019年,他因對“經濟學的普及與推廣”的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勛章。蒂姆與妻子和三個孩子在牛津生活。

    著有《混亂》、《臥底經濟學》(全四冊)、《塑造現代經濟的100大發明(上)》、《塑造現代經濟的100大發明(下)》。

    標簽: 貧富不均 萬億美元 萬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