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36氪首發 | 在線白板Teamind,為遠程多人提供可視化協作平臺

    作者:王耐

    編輯:石亞瓊

    **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協同辦公市場規模達264.2億元,預計2023年的市場規模將達330.1億元。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在線協同平臺一方面成為辦公剛需,另一方面也為辦公場景增添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36氪注意到,伴隨著在線會議、在線文檔等平臺化產品在國內的廣泛應用,另外一種協同辦公的產品形態也正逐漸成為新的一種趨勢,那就是在線白板。

    Teamind 背后的杭州遠彗網絡科技成立于2020年8月,是一家以產品驅動的 SaaS 軟件公司。平臺提供一塊可支持多人協作的在線白板,通過可視化協作提升團隊的協作和生產效率。Teamind 在線白板提供便簽/文本/圖片/涂鴉等表達工具,以及計時器/投票/評論/演講等會議互動工具,支持分布式團隊遠程協作,也適用于在辦公室替代物理白板使用。此前,遠彗科技已經獲得了來自盈動資本、真格基金、高瓴創投的投資。

    Teamind 界面

    Teamind 團隊向36氪介紹道,在線白板同在線會議或在線文檔一樣,本質上都是對既存辦公場景的躍遷式升級。

    一方面是因為無論是歐美還是國內,相當比例的知識工作者已習慣使用白板寫寫畫畫來進行思路發散或場景演示,其次是在線白板不僅繼承了物理白板發散性、視覺化的底層特質,而且在解決物理白板面積受限、留存難、內容形式單一等痛點上也更有優勢。

    Teamind 的一位用戶在談及在線白板時表示,使用白板可以更簡單地把一個東西講明白。而對著在線文檔,則較難做到。人類作為“視覺動物”,比起理解文字中的意義,更擅長視覺化的理解。

    在線白板——視覺化多人協作

    Teamind 團隊也為36氪介紹了一系列應用場景和用戶案例,比如銀行、互聯網企業的研發部門使用 Teamind 搭建項目看板,進行用戶故事地圖、項目復盤等關鍵會議;培訓咨詢公司向銀行、互聯網企業交付培訓工作坊,實現培訓線上化的轉型;國內知名的互聯網巨頭、新能源車企、跨國醫療企業使用 Teamind 進行內部培訓,提升培訓的互動性,節省差旅成本。

    除此之外,也有大量高校、公益組織、市場創意部門等通過 Teamind 進行討論發散、方案展示、活動組織等需要多人協同參與的活動。

    在一位從事研發管理相關工作的用戶回饋中,他提到,在業務和技術都極端復雜的情況下,借助在線白板可視化、強交互的特點,研發團隊和敏捷教練可以快速完成意見交換、拉齊想法。

    Teamind 就像一個「虛擬會議室」,在這個會議室里,內置一塊允許無限延展的白板畫布。基于一個白板鏈接,團隊成員無論身處何地,都可即時加入討論。區別于在線文檔,在 Teamind 上可以實時看到協作成員的光標位置,以及他們正在書寫的想法。

    Teamind 支持多人協作的白板功能

    作為在線白板、在線文檔這類生產力工具,一方面需要產品簡單易用、好上手,另一方面具備靈活適配多元場景的能力。Teamind 官網的模板庫中包含大量場景模板,比如頭腦風暴、敏捷項目、復盤等。用戶可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景模板一鍵使用,這也降低了用戶的上手門檻。

    Teamind 模板庫

    白板從線下到線上,Teamind 表示場景變了,但內核沒變。線下的白板在數據導入、過程存儲和思路導出上存在困難,而線上白板可以承載更為多元的內容形式,可以自動保存也可以直接導出。而且無限填充的線上白板,可承載的內容和需求是更多的。

    Teamind 的無限拓展性

    在線白板市場在居家辦公的形勢下,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比如國外廠商 Miro 于今年年初也獲得新一輪的4億美元的融資,用戶數增長到3000萬,估值達到175億美金。

    36氪了解到,Teamind 自上線以來已經有數萬用戶和數千企業用于頭腦風暴、復盤、協同創作、在線討論、企業內外訓、敏捷開發等場景。公司表示目前的增長大部分來自口碑效應,之后官方也會發布更多場景案例促進增長。

    面對快速發展,Teamind 團隊表示目前在線白板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國內和國內產品在用戶理解和場景適配上是存在差別的,這種差別也為不同的廠商提供了可供發揮的空間。公司接下來仍然會將重心放在產品和內容的持續迭代升級上,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和更多實用的模板。據了解,Teamind 未來計劃啟動以 SaaS 產品訂閱制為基礎的商業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