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平臺+教育資源” 構建教育信息化新生態!

    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這既是我國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時期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戰略。

    當前,多個省市已經陸續開展教育數字化改革試點工作。教育部分批確定并公布了北京市東城區、廣東省廣州市、河北省雄安新區、浙江省溫州市等多個“智慧教育示范區”。這些試點、示范區,均在各自教育信息化現狀的基礎上,進行了包括生態及場景搭建、數字資源建設、數字化評估等在內的有益嘗試。

    教育數字化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我國目前數字資源城鄉差別較大,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各地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可以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協同推進、擴大優勢,從頂層設計、理念認知、素質提升、數據積累和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做好工作。

    教育數字化通過“臺+教育資源”構建教育信息化新生態。目前臺上的教育資源紛繁復雜,涵蓋了國家臺、省級臺、市縣及學校臺的資源,此外還有一些機構建設的資源。這些資源有些是重復建設,有些則是封閉運營,暫未實現信息共融共享,出現了信息孤島。因此,國家層面要制定教育數字化的統一用戶標準、資源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要明確空間的內容及使用,各臺要遵循統一的臺數據空間服務等基本功能規范,在確保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個化服務。同時,教育數字化的新生態要突出共享和創新。在數字化環境下建立另一個學場,借助數據資源和互聯網技術拓展教學空間,滿足學者的多元化知識、即時化分享等個化需求,通過技術手段創新為教育賦能。

    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社會公民學工作生活應具備的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等群體的數字素養都會影響到數字化教育的深度和效果。教育管理者認知和重視程度不夠,教師數字技術整合能力不足,家長對數字化的了解和應用能力參差不齊,學生線上學中出現網絡沉迷等問題仍客觀存在。提升數字化教育相關群體的信息素養,提高個體數字化學的自我規范能力,不能僅依靠教育和培訓,還需要建立信息社會的綜合管理體系,需要政府在全面推進數字化社會建設過程中通盤考慮。

    首先,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數字化下的教育流程、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都要以立德樹人為主,落腳點是增強和改變學生的學效果,最終指向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要遵循科技發展的規律。數字科學有其自身特征,任何數據的優化一定要經歷一個逐步升級完善的過程,要尊重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教育垂直領域的獨特發展節奏,避免急于求成。要注意數據使用過程中的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等問題,防止教育數據泄露或濫用。

    數字化教育作為未來教育的基本構成,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臨評價與管理兩個問題。目前,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主要以試點為主,多個省市還以各自的數字化政策來推動改革,暫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數字化評估和管理體系。同時,數據具有無邊界、碎片化特,如果不做好邊界管理,將會導致數字化教育信息的泛化。此外,以數據算法為主的評估不能作為100%的依據,比如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的評估和分析,很大程度上和當時學者的主動有關,只能作為評估的參考,學生全面的學表現評估還應該參考老師的主觀感受和意見。目前,數字化教育只是作為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而存在,言傳身教的學校課堂教育不會被替代,但是教育的內容、方式、組織和結構等都可能發生重構。如何在目前的數字化教育語境下,逐步建立完整的教育數字化評估和管理體系,是教育主管部門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標簽: 教育資源 數字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 互聯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