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資本狂追機器人,高瓴、順為都來了

    最近,工業機器人領域又迎來了一筆熱錢。

    公開信息顯示,法奧機器人近期完成了超 5000萬美元B輪融資,源碼資本領投,順為資本、阿里巴巴、美團龍珠、鐘鼎資本、高瓴等跟投。

    回顧近一年來,工業機器人這一賽道常常受到資本的寵愛,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融資數量超過90起,融資金額超過200億元 。

    而入局者也越發多了起來,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超11.4萬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超4.6萬家,增速達到72.97%。

    圖片來源:天眼查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顯然,在數字化、自動化的春風吹拂下,工業機器人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存在感越發強烈。

    1藍領工人的“代餐”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的崛起不僅代表著自動化、智能化的進步,也是直接對標了現實中的“用工荒”難題。

    不可否認,人口紅利已經觸及天花板,老齡化特征凸顯,同時,時代變遷得也很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愿去當外賣員、做主播,也不愿意走進工廠,畢竟也跟不上設備、工藝迭代的腳步了,勞動力短缺成了大問題。

    公開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而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而與之相對,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凸顯了出來。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智能制造不斷創新升級,尤其是在后疫情時期,工業機器人有了很多的用武之地,不斷向各行各業進一步落地滲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工業機器人能夠代替大量的人力去承擔不少繁重的工作,提效增質,為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強助力。

    要知道,中國已經連續八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1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機器人產量累計達36.60萬套,同比增長44.9%,創出歷史新紀錄;出貨量16.84萬臺,占據全球44%的份額。此外,預計到202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規模有望達到1051億元。

    2技術壁壘難以突破?

    雖然,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競爭力不斷加強,但這也無法掩飾入局標的依舊在技術等方面存在短板,疫情之下更是放大了這一痛點。

    長期以來,我國在這一賽道的市場份額被外企壟斷,主要的原因便是在于“技不如人”。

    畢竟工業機器人擁有高門檻的技術壁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相關企業難以切入,甚至出現了連核心零部件也依賴進口的窘況。

    而縱觀市場競爭格局,ABB、庫卡、安川電機等為首的海外品牌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不少的市場份額,拿捏著利潤較高的高端市場。

    可以說,要想擴展產業生命周期線,國產機器人企業需要提升核心零部件的競爭力

    從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來看,上游的主要核心零部件分別是減速器、伺服電機以及控制系統,這一部分的成本占到整體生產成本的六七成,盈利能力也最高,大多被海外廠商所壟斷,且主要依賴進口,國產化率不足,國產機器人企業亟待加快國產替代的腳步。

    先看減速器,目前市場上主要是RV減速機、諧波減速機,由于這一部分的機械對材料成型、精密加工和裝配技術要求高,國產RV減速器廠商還需要進一步追趕,以縮小差距,畢竟隨著國產機器人加速放量,RV 減速器需求也將提升,預計到 2025 年,全球減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 133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15%,其中,國內 RV 減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50%。

    同時,伺服電機作為機械自動控制的基礎元件,對機器人工作性能也起到關鍵作用。目前市場競爭內卷雖然嚴重,但依舊是國外品牌手握話語權,而國產品牌在保持產品的穩定性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

    此外,控制系統可以算是機器人的“大腦”,對自主研發能力要求高,尤其需要在核心底層算法上攻克技術難題,以提高精確性、穩定性、易用性。如今國內一些機器人制造企業已實現了對控制器的自主生產,但與海外相比,技術積累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整體來看,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雖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不過在關鍵性的核心技術上依舊需要突破瓶頸,在高端供給上競爭力不足,亟待在高精度、高剛度、高靈敏方面更上一個臺階。

    3結語

    工業振興的旗幟已經高高飄揚,自動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機器人抓住了智能化轉型的歷史機遇,近年來,其發展空間得到了進一步開拓。

    資本也按捺不住,蜂擁而至,紛紛尋找并押注新的標的,但這一熱潮下也需要冷靜思考,不要光盯著行業所謂的大藍海,多多著眼這類標的真實的技術實力、產品落地能力等,畢竟過熱的搶投下更需要務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格隆匯新股”(ID:ipopress),作者:巴比倫,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