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盤最終會是什么?
3月24日上午,公測了一年的阿里云盤上線會員方案。會員6TB空間,每月12元;超級會員20TB空間,每月30元。 目前,百度網盤超級會員5TB空間,每月30元。iCloud+2TB空間,每月68元。
即便是這樣的價格,站在目前的視角看,用戶仍然會在產品之間比較,也未必就會明確做出選擇:功能更全、歷史資源更多的產品,和簡潔友好、不錯態度的新產品。
更讓人感興趣的是未來,阿里云盤團隊一直在說,要做個人云,用長期科技投入、可持續運營,而結果不希望是一個「傳統網盤」。這是第二次,他們讓行業和用戶有些驚訝。
那最終它會是什么呢?
元宇宙尚不確定,但個人云存儲是確定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三年后的猜測,從目前在網絡、空間上追求的體驗看,阿里云盤想要布局與更多拓展現實3D數據的存儲關聯。
更明確說,站在互聯網行業發展的角度,雖然元宇宙現階段還是一張遠期“大餅”,但未來互聯網走向多種技術融合發展、增強個人數據權屬和沉浸式體驗的路徑卻是清晰的。
對于C端用戶來說,存儲是在數字世界最基礎的資源,就像土地。與云數據中心面對的企業級需求相比,C端用戶對計算負載的波動較小,但其大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卻是線性提升,甚至跳躍式提升的。隨著數據權屬問題的顯性化,強大的、中立的存儲容量更為重要。
從元宇宙個體需求出發,強沉浸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終端設備、數據觸點、數據維度,用戶相關的數據量必然迎來爆發式增長。因此,若想要真正提升元宇宙在C端用戶中的滲透率,就必須提供更大的數據存儲空間和更低的存儲成本。
因此,C端用戶的大量數據將跨設備存在,要想保證用戶在各終端上的信息同步性,幫助用戶隨時隨地觸達享受完備的數字化體驗,就需要將不同設備間的數據打通,實現高速、高保真的數據傳輸。
這背后的難點一是要有跨終端的個人應用,難點二是要有成為開發者事實標準的云原生環境。一旦這個方向開始啟動,阿里云就有可能打開除了企業IT和智能計算需求之外,又一個可能性的市場。
數據的價值發現過程,已經從平臺挖掘,逐步轉向個人權屬-三方托管-服務方請求的架構,即數據資產化過程不再是一方行為。所以,面對天量的個人用戶數據,數據資產的確權和安全管理是最核心的需求之一。而云存儲架構的數據可靠性,今天已經是各種固體硬盤的數千倍。讓用戶擁有掌控個人數據的權利,提升存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元宇宙時代存儲技術的重要方向。
阿里云盤還欠火候,但自研底層的紅利可能剛開始
行業內第一個上傳、下載、各端均不限速的產品,阿里云盤在市場中的增長,顯然還需要更多核心功能的競爭力。在一開始,它一掃網盤飽受詬病的下載速度慢、免費用戶和付費用戶體驗差距大等問題,的確將行業帶上了新的競爭平臺。
隨后,工信部在《關于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的通知》中提出要優化網盤類服務提供方式,向免費用戶,也要提供最低速率應確保滿足基本的下載需求。
而在不限速自律公約下,不同網盤廠商的上傳/下載速度仍存在較大差異。據搜狐科技1月評測顯示,八家廠商在同一網絡且相對穩定環境下對165M大小視頻文件下載的橫向測評結果顯示,排名第一的阿里云盤基本實現秒傳秒下,下載速率達50M/S以上。
這離不開阿里云在13年的自研積累和創新。2021年12月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阿里云存儲得分連續第一。其中,阿里云盤主要使用的對象存儲(OSS)服務和云網絡洛神平臺也均產品得分第一。
更下層的通用存儲引擎盤古,在2017年作為飛天系統一部分成為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在2021年獲得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成果獎。
公開資料還顯示,經過6年多的研發,阿里云浸沒式液冷技術自2020年開始大規模應用,大型數據中心年省電可達7000萬度,為數據中心在散熱層面了提供更多選擇。
普華永道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元宇宙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到1.5萬億美元。從今天的視角看,個人對數字技術資源的需求的提升,集中與分布關系的變化,云、端、網承擔的數據流重置,已經成為一種確定性的趨勢。
阿里云盤最終會成為什么?其實不是一個APP身處紅海或藍海的問題,而是面對這種趨勢,一個新的技術演進議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