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36氪專訪|自動駕駛玩家的“反擊”:元戎啟行發布一萬美元自動駕駛方案

    文 | 李安琪

    編輯 | 蘇建勛

    36氪獲悉,近日,自動駕駛公司元戎啟行發布了面向前裝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DeepRoute-Driver 2.0,該方案成本不到1萬美元。

    據元戎啟行表示,搭載該方案的自動駕駛車能在城市復雜路況順利行駛,比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即“全自動駕駛”)功能有更好的上路表現。最重要的是,該自動駕駛方案價格被控制在1萬美元以內,與FSD價格幾乎持平。

    無論是從成本、還是落地可能上,這個方案似乎都是朝著前裝量產去的,也更像是來自自動駕駛玩家的一次“反擊”。

    過往,以谷歌Waymo等自動駕駛企業,希望直接打造L4級自動駕駛車輛,以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產品的規模落地,顛覆現有出行市場。元戎啟行也是這個陣營的忠實玩家。

    然而,谷歌從2009年投入自動駕駛研發至今已有十余年。期間,從谷歌獨立出來的Waymo估值曾一度飆到1800億美元,但目前大幅縮水至300億美元左右。

    反觀走上輔助駕駛道路的玩家特斯拉,通過不斷升級的自動駕駛軟件包,獲得了技術和市場的雙重買單。特斯拉的萬億市值,讓Waymo及其追隨者陷入了尷尬的困境。

    因此,尋找破局的方法,也成為自動駕駛公司元戎啟行的重要議題。

    今年9月,在獲得3 億美元 B 輪融資的同時,元戎啟行正式宣布進軍同城貨運市場,用自動駕駛輕卡領域,為商超供給、快遞轉運等城市物流配送提供科技物流。

    此前,元戎啟行的Robotaxi服務已經在深圳、武漢、杭州三地落地,累計自動駕駛里程超過200公里,預計年底自動駕駛測試車輛規模超過150輛。

    但元戎啟行內部也認識到:光靠城市貨運和Robotaxi兩個業務的落地,短期內既無法滿足市場的期待,也不可能滿足自動駕駛海量數據積累的需要。

    因此,在Robotaxi、無人貨運兩大業務之外,元戎啟行還發布了面向前裝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期待用低成本、可量產的技術方案,敲開主機廠的大門。

    “之前的方案都是玩具”

    在36氪的專訪中,元戎啟行CEO周光坦誠說道:此前發布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基本都沒有前裝量產的可能。頭頂的激光雷達帽子,只不過是換個花樣換個大小而已,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此次發布的DeepRoute-Driver 2.0方案則不同。

    “如果說,以往幾年元戎啟行的方案處于0分-50分的階段,那么這次的方案就是一下子從50分邁到了1000分。”

    據36氪了解,元戎啟行的DeepRoute-Driver 2.0自動駕駛系統方案采用了5顆固態激光雷達和8顆攝像頭,激光雷達來自速騰聚創和一徑科技。

    相較機械式激光雷達,固態激光雷達沒有使用機械運動部件,成本更低,使用壽命更長,也相對更容易通過車規級驗證。

    周光還介紹,元戎啟行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優化,不斷弱化自動駕駛系統對硬件的強依賴。比如通過感知算法能夠適配和融合好固態激光雷達與相機的數據;自研的推理引擎使得復雜的自動駕駛系統也能夠用低成本、低功耗的計算平臺運行等。

    與此同時,自動駕駛的產業鏈也在發生巨變,比如激光雷達產品價格大幅降至萬元甚至千元級別。

    這些都是元戎啟行推出1萬美元價格方案的重要因素。元戎啟行想證明的是:即便用低成本的方案,也能實現L4級自動駕駛,而借助低成本方案的上車,元戎啟行有望打破L4自動駕駛數據無法積累,商業無法規模落地的瓶頸。

    當下,元戎啟行已經搭建起了一個成熟的數據閉環體系,以數據驅動的方式,實現數據收集和分析、算法提升、模擬仿真、到真實路測、版本升級的閉環,從而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迭代,從工程上提高自動駕駛對長尾場景的處理能力。

    如果量產自動駕駛方案能夠真實落地,那么元戎啟行就能夠獲得源源不斷數據,不斷進行技術迭代。

    周光在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元戎啟行內部有著一條明確的自動駕駛量產路線。這個路線分為三大階段:技術研發階段、與車企深度合作階段、大規模量產階段。

    周光表示,當下元戎啟行已經具備了無安全員駕駛的能力,并且開展了一段時間的無安全員測試,面向前裝的方案成本也已經降到1萬美元以下。

    接下來的兩年,元戎啟行計劃跟主機廠進行深度的合作,將這套方案打磨成車規級產品?!拔覀冾A計到2024年,搭載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汽車就會開始量產并規模進入市場?!?/p>

    考慮到當下自動駕駛法律法規的不夠,元戎啟行表示,在L4級自動駕駛量產后,車輛可以先以L3級自動駕駛(人機共駕)形式為用戶服務。

    此外,元戎啟行表示,這套方案不僅用于與車廠的前裝量產合作,還可以用于Robotaxi運營以及城市貨運業務中。三個業務雖然商業模式不同,但終極目的都是朝著低成本、可量產的自動駕駛出發。

    方案發布,僅是漫長量產過程的第一步

    當下,智能駕駛已經成為未來智能汽車的核心要素,而在過去的兩三年中,國內已經涌現出一批頗有實力和經驗的Tier 1。

    如果從量產上車的經驗程度來看,元戎啟行在時間上并不具備量產的先發優勢。但在周光看來,事實并不全然如此。

    他認為,目前的輔助駕駛功能,都是由一些單一模塊功能拼接而成。比如單點的車道居中、自動跟車、自動變道等功能,拼接而成的輔助駕駛跟L4自動駕駛系統仍有著本質區別。

    “并不是說,主機廠不想裝備一套比較智能的系統,誰都想用一套智能系統,但是自動駕駛之前不管是成本,還是功耗,那都是無法被消費者和市場所接受的,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p>

    周光向36氪透露,目前元戎啟行已經在跟部分主機廠接觸,憑借主機廠們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元戎啟行一萬美元的方案成本或許可以降至更低?!叭绻裉欤ㄗ詣玉{駛)量產價格達到2~3萬人民幣,這個沒有理由不會被市場所接受。”

    也就是說,L4方案的獨特性、低成本與可量產,都將成為元戎啟行的上車利器。

    不過周光也承認,從一個可量產的方案到真正實現量產,還是有些距離。

    于主機廠而言,智能駕駛已經成為未來智能汽車的核心要素。如何保證智能駕駛功能的獨特性,也是主機廠考慮的重要問題。

    加之,不同的主機廠,在整車的傳感器布局、芯片選擇等方面,都有其整體考量。這也意味著元戎啟行的方案量產落地仍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對此,元戎啟行表示: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都是做到技術適配的。但整體也取決于,與主機廠深度合作過程中所達成的一致性。

    說白了,技術方案的發布,僅僅是漫長量產過程的第一步。最重要的還是,找到真正愿意為L4自動駕駛量產方案買單的主機廠。

    今年9月,阿里領投了元戎啟行的B輪融資,雖然阿里在智能汽車領域雖然沒有大張旗鼓造車,但也親自組局了智己汽車。未來元戎啟行的量產自動駕駛與阿里系車企有所合作也說不定。

    只有技術、產品都真正全面上車的時候,來自自動駕駛公司的“反擊”才真正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