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不逼蘋果一把,它是不會收手的

    蘋果突然連續發出放松iPhone維修政策的信號。

    先是蘋果官網11月17日消息,蘋果將向用戶賣手機配件,方便其自行維修手機。這項計劃2022年初會先在美國率先啟動,然后再推廣到其他地區,大概率也包括中國。

    緊接著,蘋果推送了iOS 15.2 Beta3的更新,此版本修復了第三方更換iPhone 13屏幕無法使用Face ID的現象。目前此版本還未正式更新。

    蘋果這兩年對手機維修進行了更為苛刻的控制,iPhone12用戶更換非官方屏幕后會彈窗提示非原裝,iPhone13更換非原裝屏幕Face ID直接會失靈。

    喬布斯就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蘋果沒有完全繼承喬老爺子的創新精神,卻把控制欲繼承得很好。

    為什么蘋果現在做出如此重大的改變?這波操作到底是誰賺誰虧,又會影響到哪些公司和產業?

    這段時間,消息一直在慢慢發酵,iPhone在中國規模最大的授權服務商百邦科技的股價也掉頭向下。

    蘋果手機去哪修?

    在了解蘋果自助維修這項新計劃之前,有必要先把蘋果已有的維修體系捋一捋。

    截至目前,蘋果的維修體系包含三種,按照蘋果官方的參與程度排列,分別是在蘋果直營店內設獨立區域的天才吧(Genius Bar)、全球5000家的蘋果授權服務提供商(以下簡稱“AASP”)和2800家獨立維修服務提供商(以下簡稱“IRP”)。

    具體來說,天才吧是蘋果直營店內的官方維修點,由專業的工程師(也稱為天才)為顧客提供維修服務,有一種“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天才吧的權限、態度和技術都是蘋果維修體系中最高的,很多故障都直接用換新機的方式解決。

    大陸地區大約有43家蘋果直營店,其中北、上、廣、深分別有5家、7家、2家和1家,意味著天才吧的數量也不會超過這個數字。

    蘋果授權服務提供商(AASP),指的是一些獲得蘋果授權的第三方手機維修商,向蘋果客戶提供保修期內的各種服務,然后再從蘋果那里獲得對應的收入,或者為保修期外的客戶提供各種維修服務,并直接收取費用。

    某種程度上,AASP是蘋果對外的“門面”,有著半官方的性質,而蘋果也是他們最大的客戶。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5000家AASP,而經過市界統計,中國大陸地區只有大約364家,占比只在7%左右。相比整個大中華區為蘋果貢獻的18.69%的收入,顯然,這遠遠達不到蘋果在全球的平均售后水平。

    除此之外,蘋果在2019年曾經推出一個叫做“獨立維修服務提供商(IRP)”的計劃,對一些第三方維修商進行授權,讓他們能夠以和AASP一樣的采購價格獲得蘋果正品零部件和工具,并獲得培訓、維修手冊和診斷資源,以自主定價的方式對外提供保修期外各種收費服務。

    (市界拍攝)

    2019年至今,蘋果在全球已經擁有2800家IRP,但偌大的中國市場有多少呢?網上能查到的信息少之又少,明確以“IRP”身份標榜的只有一家。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家上市公司——百邦科技。

    2021年6月份百邦成為國內第一家受邀請的蘋果獨立維修服務商。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蘋果授權服務提供商(AASP),百邦科技擁有上百家蘋果售后維修門店,之后又成為蘋果在中國為數不多的IRP合作商之一。從早期的“百邦Apple服務專家 ”微信公眾號,到后來的“Hi維修”微信小程序,都是其推出的上門維修服務入口。

    2018年的招股書曾經披露,保修期內的蘋果用戶,每在百邦旗下AASP門店更換一個附件、更換一部整機、更換一個電池或對攝像頭進行維修,以及直接返廠維修,蘋果分別需要向百邦科技支付35元、99元、132元和113元。

    至于保修期外的客戶,業務均價從2014年的758元增至2017年的1620元—— 修手機確實越來越貴了。

    蘋果的售后維修體系,其實已經相對完善,但一直保持著蘋果式的謹慎和保守。以“天才吧”為支點、擴散出了AASP和IRP兩種售后維修模式。

    而現在又要啟動新的自助維修計劃,背后邏輯到底是什么?

    被動還是主動?

    蘋果維修體系的不斷變化,最直觀的推動力并不是賺錢,也不全是繼續提高售后服務質量。

    而是來自美國眾議員發起的《公平維修法》提案,旨在要求設備制造商“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及時向第三方維修店鋪提供診斷和維修信息、零部件和配套工具”,讓消費者奪回屬于自己的維修權。

    在廠商“精心的”設計和調教下,現在電子產品買回家后越來越難修了。

    制造商們為了縮小產品體積,在移動設備上采用了集成度更高的零部件——三星Galaxy Note8 系列手機為了避免Note7的悲劇,直接把電池用膠水粘在后蓋上。

    此外,以“封閉”為代名詞的蘋果,為保持自家產品的質量也好,為維護自有維修體系閉環也好,從iPhone 11開始,更換過非官方屏幕或其他部件的產品,將出現長時間的彈窗警示、無法正常使用等情況。

    有網友調侃道, “買一部手機,修也不能修,拆也不能拆,那到底買的是所有權還是使用權?”

    消費者們對越來越高的維修費和一系列“私拆拒保”的政策深惡痛絕,卻毫無辦法,但也有美國、歐洲等地試圖通過立法的形式來改變局面。

    2017年,美國各州就開始推動消費者的維修權,要求設備制造商提供必要的維修信息給第三方維修企業及消費者,包括維修過程中涉及到的重設軟件鎖的文件、工具或零件,以此降低消費者的維修成本和難度,但這項法案的推進面臨很大的阻力。

    2021年7月份,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宣布將致力于投入更多資源來打擊非法維修限制,將起草新法案,允許消費者自行維修或通過第三方維修手機等產品,緊接著就是蘋果官網發布的自助維修計劃。

    顯示屏、電池和攝像頭這三個損壞概率最大的部件,將是自助維修計劃最先涉及的部件,之后在線商 店將涉及超過200款獨立零件和工具。

    雖然自助維修計劃的誕生來自法案的推動產生的壓力,但對蘋果來說,這并不是一件 壞事——可以補足蘋果售后體系觸及不到的地方。

    廣大的三四五六線城市,還有很多沒被蘋果現有維修體系覆蓋到,而路邊維修小店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不少。

    自助維修計劃如果推進順利,長久以來使用“拆機件”和國產件進行維修的檔口師傅們,就有了一個新的選項,可以從蘋果官方渠道直接采購部件。

    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可以自己從官網采購零部件,帶到店里去給師傅現場更換,再支付一個人工費即可。

    當然,如果動手能力強的用戶可以自己動手。這樣既可避免花幾百甚至上千元更換一個沒有保障的配件,又不用非得找個直營店或者AASP、IRP。

    以此為契機,蘋果還是有機會收編、滲透一部分從事維修行業的個體戶,朝著路邊維修小店的方向又進了一步。

    蝴蝶效應

    2021年10月份,蘋果以650萬臺的出貨量,在國內市場重回第一,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蘋果都是國內出貨量位居前三的手機品牌,更是廣大的路邊維修店賴以生存的基礎。

    在南方一個有著60多萬人口的小城市,王東從事手機維修行業已經7年有余,在此之前他做了13年的電腦維修。

    王東是這座小城第一個學會修理手機外屏的人,他的店開在一條開滿手機維修店的巷子里,也是這條巷子里第一家手機維修店。

    他告訴市界,現在一個月扣掉費用能賺個2萬塊左右,兩三年前沒什么店的時候,一個月賺個三四萬也是比較輕松的。相比這里公務員每月數千元的工資,這是相當不錯的收入。

    在來往的客人中,一半以上都是來換蘋果手機屏幕的,而這也是最賺錢的生意。

    通常來說,手機屏幕摔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最外面的玻璃(外屏)碎了,一種是玻璃底下的液晶屏(內屏)碎了,外屏和內屏合稱為總成。

    在蘋果直營店里,不管是外屏碎了還是內屏碎了,只提供一種維修方式—— 更換總成。

    價格會根據型號新舊有高有低,如果保修范圍外的iPhone 13或者iPhone 12摔壞了,那么得花2149元才能換一個屏幕,年代久遠一點的 iPhone5s至 iPhone 6價格低一些,也要999元。

    但如果只是外屏碎了,其實還有第二種選項,就是找一家有技術的店單獨更換外屏,或者找上門維修平臺更換一個總成,再讓對方回收舊總成,完好的內屏可以被拆下來二次利用。

    在極客修、閃修俠和Hi維修這些上門維修平臺上,iPhone 12外屏更換的價格在679元至699元不等,總成更換價格在1599元至1699元。

    但在王東的店里,換一個iPhone 12的外屏收費只要300-400元,而這一片玻璃進價成本其實只有幾元,貴一點的10元左右,毛利率高達96%以上。

    高利潤對應的自然是高風險,如果技術不過硬,可能在剝離內外屏的過程中弄壞內屏,那么就要賠上幾百元。

    “100個里面可能有5個修壞的,運氣好的話也可能一個都沒有。”

    如果是更換一個總成,iPhone 12 屏幕總成的進貨價大概在1千元,因為操作簡單也沒什么風險,一般只會加150元的利潤,比單換屏幕少賺一半。

    在這個小城市里,不管是蘋果之前推出的IRP計劃,還是最近推出的自助維修計劃,王東和大部分維修商一樣,都還未曾聽說。但王東也表示,如果真的推行起來,也可能有一部分追求品質的客戶會買單。

    從現有的官方維修目錄來看,蘋果大概率只會向客戶出售屏幕總成,王東的生意并不會有什么影響,手工費可以照收不誤。

    但如果官方連那層玻璃也單獨出售,那么像王東一樣的維修店老板們未來如何為這項服務定價,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和淡定的王東不同,百邦科技可能成為受蘋果這一波操作影響較大的上市公司。

    公開信息披露,2009年百邦科技開始和蘋果有合作關系,2018年上市前夕百邦科技已經自詡為蘋果公司在中國最大的授權售后服務商(AASP)。

    2018年4月,百邦科技又成為了蘋果產品在大陸地區的獨立維修服務商,可以向蘋果采購原廠配件,并獲得配套的培訓手冊和維修工具。

    和極客修、閃修俠這些上門維修平臺相比,百邦科技旗下的小程序“Hi維修”可以在屏幕、電池和攝像頭幾個部件的維修項目中,提供一個標有“蘋果原廠配件”的選項,相關的維修記錄還可以在蘋果官方網站查詢到,不受“私拆拒保”的影響。簡直是不差錢果粉的福音。

    一旦自助維修計劃大范圍推行,百邦科技的近乎“獨家”的部件購買優勢將被打破,人人都能從蘋果公司直接采購部件。

    價格方面,官網采購價加上路邊維修小店的人工費,應該也不會比百邦科技高,或者是相差無幾,那么百邦科技的競爭優勢將被大大削弱。

    至于廣大果粉,動手能力強的可能已經蠢蠢欲動,動手能力弱的還是不要輕易嘗試,畢竟專業修了7年手機的王東,修100個外屏也可能有5個出現失誤,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市界”(ID:ishijie2018),作者:林夏淅,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