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教練:關鍵問題的狩獵者和一刀斃命的手藝人
在理解人的學問中有兩點極為重要,一是利益,二是恐懼。
我在虹橋機場的一家茶餐廳見到高管教練胡家閎。60后,儒雅,有那種稍顯文氣的生意人的味道。
旁邊一位食客不知何故忽然躁郁起來,對著服務員大聲叫囂。胡家閎說:“他的幸福感大概率不會很高。”
胡家閎是沃頓商學院畢業生,做了十幾年金融生意,40歲以后忽然不想研究數字了,想研究人。后來他成為一名高管教練。
“無論什么時候見到比爾,他都能在重要問題上給我非常棒的見解。”谷歌CEO皮查伊這樣懷念他的教練比爾·坎貝爾。這也是胡家閎試圖扮演的角色。
企業家會約他聊天,在餐廳,在奧森,在朝陽公園,邊吃邊聊或者邊聊邊逛。在這個過程中,胡家閎要做的是在30~40分鐘內找到關鍵問題,“一刀斃命”。
什么是一刀斃命的關鍵問題?
“就是那個能夠扭轉對方思維定勢的問題。當客戶聽到那個問題時,思維會瞬間發生改變,在心里大喊一聲‘啊哈!’,并且意識到之前的很多想法只不過是表面的浮沫。”胡家閎說。
高管教練是靠個人智慧生存的“工種”,更像穿梭在CXO隊伍里的手藝人,行走江湖全靠口碑。胡家閎形容自己的看家技藝是幫助管理者澄清意識和編輯意識,前者消除被模糊和不確定放大的恐懼,后者則讓客戶產生全新的視角。
“人的思維有時是一團迷霧,但我有辦法很快看到背后的一種pattern,一種樣貌。我很快就能知道真相是什么。”胡家閎說。
“自己”是最好的靶子
中國的民營企業對于高管教練這種新型輔導方式的認知是比較淺的,但通常那個給自家高管請教練的領導者,也就是出資人,一定特別熱愛學習。
胡家閎評價一位給高管請教練的領導者稱:“錢對這位創始人而言早已不是問題。他說‘我跟底下人的溝通很痛苦,為了減輕我的負擔,胡老師你要幫忙’。”
但CXO階層聰明又挑剔,能幫上這個階層的忙,并不容易。在指導企業家之前,高管教練必須先把自己的問題清理掉。
“我要是有很多卡點,他跟我對話兩句就會發現,所以我的內外部一定要很通透。”胡家閎舉例,“很多管理者說想戒煙,我告訴他們我以前一天抽兩包,后來隔夜戒……他們會透過各種細節去辨識你的自律能力,即便是閑聊,也會從中判斷從中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值得聘請,甚至追隨。”
如何清除自己的卡點?自我認知、自我覺察是高管教練的核心能力。胡家閎常常拿自己當靶子,倒過來診斷自己:我在糾結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由個人經驗出發,抵達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切身了解人的心理運作模式。
最難之處在于,發生在高管教練和高管之間的對話必須是流動的、高密度的,構成明快的節奏。這種快速響應能力背后是兩種天長日久的積累:理論框架和商業場景。
前者的答案亙古不變,讀書得框架。比如今天你學習了“楊三角”,盡管沒有實踐過,但大腦中由此存儲了一個框架。
商業場景的積累則需要管理實踐。好的高管教練頭腦中必須有豐富的商業場景,可以立刻把聽到的場景拿到自己的場景庫中比對,否則你很難快速進入對方的話語體系。
還有第三種讓理論框架和商業場景變得更加豐富的方法,是深度反思。
“就像你寫文章,要從拉拉雜雜的對話里面,篩出最精華的部分。我就是靠寫作來總結和反思。寫作帶來的思想沖擊,往往比閱讀深刻得多。”
胡家閎極其強調自我表達的重要性,他認為真正走在時代前端的人,都需要通過自我表達來參與制定規則。“人類歷史往復流轉的東西都是一些終極的自我表達,這才是美。隨大流是很難成的,真正有想法的人都堅持自己的一套方法,堅持著堅持著,別人會發現,哇這很棒,最終人們會為那些勇于自我表達、特別有擔當的人買單。”
尤其在高管教練的小圈子里面,思想力意味著江湖地位。“輸出”是一種極佳的思維整理方式,也是形成思想力的必經之路。
很多表面的東西只是借口和煙霧彈
前陣子胡家閎教練了一位女性CEO王總。這是一位從基層銷售一路打拼,最后出人頭地的管理者。胡家閎問:“你希望自己60歲時是什么樣子?”
王總答:“我從來沒想過,這輩子到今天第一次被問這個問題。”
胡家閎總結,高管教練的核心任務是幫助一個管理者澄清意識和編輯意識。澄清意識,就是我跟你一起去把你的意識搞清楚。
當時他和王總聊到這個話題時,周邊環境非常安靜,而CEO沉默很久之后突然變得很興奮:“對啊,我是誰?”
胡家閎問王總,為什么一定要喝酒?她講了很多原因,比如行業里面大家都這樣,睡眠不好等等。
“我看到王總對生命似乎沒有總體的方向,也沒想清楚自己是誰。但工作其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對于生命和自己的使命缺乏清楚的觀照,就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像一艘船陷在漩渦里打轉。”胡家閎評價,“后來我和她分享我的觀察。我說,你之所以花那么多時間跟客戶應酬,一個星期工作7天,是因為你很珍惜現在的社會地位,非常希望把事情做好,導致你給自己很大壓力。她聽著,沉默了好一會。后來承認,確實如此。”
所以喝酒其實是王總緩解壓力的方法,但喝酒未必能夠達成目標,反而有可能讓她付出健康的代價。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如何讓自己保持領導績效,但以一種更可持續的方式。
另有一次,一位客戶說他的困擾是如何說服老板支持他繼續經營自己的BU,而不是關掉之后集中資源做其他業務。他反復訴說自己做了大量工作,把BU經營得不錯,而且底下人跟他的情感都很好。
胡家閎說:“后來我問他,如果關了怎么辦?他說,大概就退休了。我問,退休后你要干嘛?他說,要做高管教練。那我說,你打算怎么做呢?他說,我也不太清楚。聊完他又來回打轉,重復說他覺得這個BU很可惜。于是我又問,公司有誰支持這個BU繼續經營?他說,幾乎沒有人。大概二十幾分鐘后,我問,你是真的很可惜這個BU要被關了,還是不知道如何展開你的教練生涯?他想了想說,我其實是不知道如何展開教練生涯。”
很多語言的表面都是借口和煙霧彈,想在短時間內找到關鍵問題,需要保有對人性、對矛盾的敏感。這要求高管教練必須是敏銳、耐心的提問者,同時也是誠實、豐沛的談話者,抓住一個令人警覺的矛盾,迅速進到里面去分析,把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和現象重新問題化,厘清自我也理解他人。
“我會去感覺客戶真正的意圖是什么。比如關BU這件事,把所有信息拼在一起,會發現有個矛盾的地方,明明這邊有條路你不走,一直停在那邊一定有原因,我感覺是因為他不知道這邊這條路怎么走,我嘗試性問了這個問題,沒想到他很快承認了。”胡家閎說。
通過蛛絲馬跡拼湊一個人的愛和恐懼
我很好奇,沃頓商學院畢業生胡家閎后來有沒有系統地學習心理學?他的回答是沒有,他更傾向于將心理學視為一門應用科學。
從進入行業第一天,他就告訴自己,Think Different,不隨大流。“別人買的是你的思維模式和角度,如果你的思維模式跟多數人一樣的話,對方為什么要找你呢?”他更想像張三豐那樣,修煉內功,獲取溢價。
在《天龍八部》中,絕頂高手少林掃地僧對蕭遠山與慕容復說,你們苦練少林秘訣,卻不修佛經,本末倒置,功夫也不可能真正精進。
少林掃地僧的錨是佛經,胡家閎的錨是什么?
他認為,在理解人的學問中有兩點極為重要,一是利益,二是恐懼——恰好對應人類最深層次的兩個驅動力:愛和恐懼。愛是貪婪,是欲望,本質還是愛自己;恐懼則是害怕失去,比如VC界的流行病“fear of missing out”。
“所以理解人的心理紋路,不需要太多復雜理論,愛和恐懼會在表面形成各種投射,往底層去看基本上就這兩個推動力。他可能不會承認,或者自己并沒有覺察,而你可以通過很多蛛絲馬跡去拼湊出來。”
比如王總其實并不喜歡喝酒,為什么每晚都喝?最初她的回答是:“靠銷售驅動的行業都是這樣子。”胡家閎問:“那你的領導也每次都喝醉嗎?”CEO說:“沒有,她多半喝個三四分就停了。”胡家閎又問:“為什么你不能像她一樣呢?”王總想了想說:“也沒想那么清楚,可能就是想放松一下。你看外面這么多酒吧、KTV,這些場所的存在不都是為人降壓的?”
聽到這里,胡家閎立刻就知道這里有一個天大的誤會。“降壓兩個字很關鍵,讓我找到了蛛絲馬跡。你得去探索壓力的來源是什么。”
王總在物質上早已實現財務自由。她口頭上說自己不能對不起董事長的栽培,以及作為CEO必須為業績負責。然而董事長的期待其實也只是一個借口而已。究竟為什么不能對不起領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她希望自己有價值感。
“這時你就要抓住她這種說法背后的東西。”胡家閎說,“你看她的領導就不喝酒。所以人永遠都有選擇權,主要是思維的轉變。”
最關鍵的仍然是“狩獵”到那個能夠一刀斃命的真問題。不同的問題意味著不同的解決方案,錯誤的問題導向錯誤的解決方案。
看不清窟窿有多大才會焦慮
大多數情況下,被教練者迫切需要教練幫他找到思維盲點。這種“清晰的意識”有多重要呢?胡家閎說:“人最大的痛苦就來自于不清晰所造成的情緒成本和決策的不確定性。”
有一次,一家咨詢公司的CEO來做胡家閎的coachee,他進屋時整個人非常緊張,背包一直夾在胸前沒放下來。
他的問題是,公司接了一個信息化咨詢的大單,但苦于沒有足夠多的優秀顧問,這個坑他不知道怎么填,因此感到極度焦慮。
“后來我問他,按照每個顧問年均60萬營收倒推,大概需要多少人?你現在有多少人?他說現在只有這個數量的1/5。我說,現在就能看到這個窟窿在那里,那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決?他說可以作總包,外包出去;或者想辦法強化內部培訓,把人培養出來。反正想了一些方法,我和他仔細算了一筆賬,發現即使這么做,這個大窟窿還是填不起來,怎么辦?最后他說,有洞就有洞吧,船到橋頭自然直。結果在教練結束時,他笑瞇瞇地說,我緩解了他的焦慮。但說到底,我根本沒幫他解決問題,但他覺得這段對話對他‘有用’,因為我幫他看清楚了原本模糊的前景。”胡家閎講述。
當人看不清楚窟窿有多大的時候,就會焦慮,但如果眼前有一幅清晰的圖景,展示前面是多大的一個窟窿,好像也就沒什么大不了;此前恰恰因為它模模糊糊,反而放大了恐懼。
“不清晰令人痛苦。舉個例子,人在猶豫是否要離婚時最痛苦。一旦決定離或不離,剩下就只有行動了。”胡家閎要做的就是讓對方看清自己的卡點,推動他想想有沒有不同的選擇,“很多時候人們都是自己幫自己做了一個牢房,然后把自己關在里頭。”
從一個點進入,去調整一個系統
除了澄清意識,胡家閎還有一門“武藝”是編輯意識,本質是為管理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以老板出錢給高管請教練為例。被教練的高管可能會覺得,老板這是要“修理”我。所以高管教練的首要任務是讓自己被對方接受,把一個從外部塞給他的目標,轉換成是他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
“我會問他,為什么老板想修理你?你知道請教練要花多少錢?我偷偷告訴你,這個服務其實蠻貴的。為什么其他人沒有這個福利?他想想說,看來我還挺重要的。于是他看自己的角度,就從一個被修理對象變成了一份珍貴的資產。這就是在編輯。”胡家閎說,“比如我給你一杯茶,你覺得特別苦,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杯藥茶,而且這藥是靈藥,你會特別愿意喝。我們就是要讓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一件事情。”
所以不管對誰做輔導,胡家閎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理解coachee的職業發展方向。假如他今天是一個副總,目標是成為CEO,那么在這件事上他一定有很強的動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都有自己想要改變的地方。我會協助客戶把他需要做的改變和他本人的愿景之間建立聯系。一旦客戶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自然就會有改變的動力。”
胡家閎曾在全球四大獵頭之首光輝國際工作,負責人才和組織發展咨詢業務。那段經歷讓他在腦海中構筑了一個big picture,得以從企業的視角去看如何系統性地發展和管理人力資本。
“往往我會先問老板一個問題,在整個組織戰略中,你把這個高管放在什么位置,對他有什么預期,當下和未來的重要場景是什么?我會把老板希望高管做出的改變,從一個點擴散到一個系統里面,因為任何一個局部現象都是整個系統的映射,我會從這個點進入,去調整系統。”
在胡家閎看來,人就是他的藝術品,“我希望給這個社會多培育一些好的領導者。因為領導者決定著許多下屬的工作質量,回家是個什么心情,以及會不會覺得工作是有意義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作者:尹曉琳,受訪:胡家閎,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