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羅永浩也來了?元宇宙究竟是互聯網全新版本還是資本泡沫?

    ??在移動互聯網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后,社交巨頭們亟需一種方案,能將旗下所有資源打包,形成新的市場,重新洗牌并繼續維持自己的巨頭地位。

    因為Facebook改名的原因,「元宇宙」這個概念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自今年年初Roblox上市起,關于「元宇宙」的爭議就沒有停過。

    一邊篤定地認為,元宇宙將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重要篇章,另一邊則認為這只不過是資本炒起的另一個泡沫罷了。

    但不管怎么講,作為一家誕生了17年,坐擁29億月活躍用戶的超級巨頭,扎克伯格all-in元宇宙,甚至不惜更換公司名字和Logo的行為,絕對是一場豪賭。

    Facebook改名為Meta

    加之其他巨頭的跟進,元宇宙即使是一個泡沫,也必然是一個值得好好分析的泡沫。

    恰好我在五年前,VR概念最興盛的時期,深度接觸過一家VR公司。所以就結合自身經驗來聊聊對元宇宙的看法。

    另外本期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于新興事物,我始終認為普通人以旁觀為上策。

    01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當時火熱的VR,最后為什么涼了。

    簡而言之就是,缺乏應用場景,尤其是針對普通消費者。

    其實虛擬現實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了。1935年的時候,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里,戴上全息眼鏡,主人公就可以沉浸于有著嗅覺、味覺、觸覺的虛擬世界。

    后來的VR硬件設備,核心基本都是圍繞著「眼鏡」,也就是所謂的「頭顯」來發展的。原因也很簡單,沉浸感的第一要素肯定是解決視覺問題。

    當時那波風潮,其實也是Facebook炒起來的。

    2014年的時候,扎克伯格斥資20億美元收購了Oculus,和當時的HTC算是頭顯方面的第一梯隊。隨后就是資本熱錢涌入,到了2016年就被稱為VR元年了。

    但是,要讓使用者真的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很顯然只是視覺體驗是不夠的。

    什么是虛擬現實?我認為核心其實是欺騙大腦的感官。

    比如你在虛擬世界看到一個特別真實的榴蓮,你聞起來是榴蓮味,摸起來是尖尖的,即使明知是假的,大腦也會告訴你,這就是榴蓮。

    所以除了戴在頭上的視覺設備外,可穿戴設備就變得很重要。比如手套可以給你一個力反饋,當你去摸一個看著、聞著都像榴蓮的東西時,能給你一點尖銳的刺痛感。

    但欺騙五感并不是最大難題,當時最難解決的,其實是移動和交互問題。

    大家想象一下,你戴上了VR眼鏡,來到了奇幻世界,一切都特別逼真,聽覺、嗅覺甚至觸覺都很真實。這時,你接到一個任務,要去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斬殺一條惡龍。

    問題來了:你該怎么去?

    很顯然,在真實世界里,你是需要移動的。但是你的房間只有10平米啊,所以虛擬世界再大,你的物理空間是有限的。

    大部分的解決方案是,直接讓你傳送過去,至少你不能像《塞爾達》里一樣游山玩水了,開放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即使是傳送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大家都聽說過3D眩暈癥,這個的原理,主要就是因為你在視覺上感受到了移動,但你的身體沒移動,如果你的大腦恰好很敏感,恭喜你,你就暈了。

    而視覺上越真實,這種眩暈感就越重,你在電腦上玩3D游戲未必暈,戴上VR眼鏡可能就吐了。

    在《頭號玩家》里,主角之所以能在小小的車廂里還能實現移動,靠的就是VR跑步機,或者叫萬向跑步機。就是說你在這個跑步機上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移動,這確實是目前虛擬現實的解決方案之一。

    交互就更加復雜了,這里面包含了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交互問題。

    比如說扎克伯格在他的Horizon Home中演示的開會場景,你總得有把椅子是不是?可穿戴設備即使給你屁股一個椅子的力反饋,你也不能扎馬步,現實世界里,你還是得有一個能坐的東西才行。

    以此推導,你還得有張桌子對不對?不然虛擬會議里,你看見前面有桌子,手伸過去,摸到的卻是空氣,很尷尬。

    然后這個虛擬社交場景,當你們會議結束,要握手怎么辦?要擁抱怎么辦?換個場景,你要和朋友們組隊打怪,牧師遞過來一瓶加血藥,你怎么接?

    所以如果你去過一些線下VR體驗店應該會發現,想要完成這樣的游戲,你還是得和朋友們在事先搭建好的場景里一起玩。

    正是因為這些問題,導致只有在一些特定場景里,你才能獲得比較好的沉浸體驗。

    我個人獲得過最好的沉浸體驗就是賽車,只要你坐在設備里,后面給你一個推背感,加之場景變化和風扇,確實有疾馳的感覺。

    所以想要獲得完全的沉浸感,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不是一般多。即使是目前殘缺的體驗感,也不是單單一個VR眼鏡能解決的,你還需要定位系統、動作捕捉系統等等各種可穿戴設備。這遠不是消費端能承受的。

    結果就是市場的不看好,到了2016下半年VR行業就迎來了倒閉潮。活下來的公司,很多也轉型為B端提供解決方案了,比如展會、游樂場等等。

    我想說明的是,虛擬現實或許確實是未來,但短期內它還停留在概念階段,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包括最簡單的,設備重量問題,你戴著那么重的設備打游戲,遲早頸椎病。

    02

    而元宇宙,不過是這一概念的重新包裝。

    眾所周知,「元宇宙 (metaverse)」這個概念最早出自于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

    對于這個名字,很多人是這么解釋的:metaverse是將前綴meta(超越)與universe (宇宙)相結合。

    這個解釋顯然過于簡潔,如果這么翻譯,就變成了「超越宇宙」,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到底什么叫超越宇宙?

    這里必須搞清楚meta (元)是什么意思,Facebook改名為meta,或許正是說明在扎克伯格看來,元宇宙中的「元」才是核心。

    其實在中文中找到一個和meta完全對應的詞匯比較困難,所以只能意會。meta來源于希臘語,比起元或超越,我認為理解為「關于xx的xx」是更接近詞義的,比如metadata就是「關于數據的數據」。

    這個概念用于文藝作品中,常見的就是「元戲劇」和「元小說」。比較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讀一讀,敘事結構和我們常看的小說有很大的區別,有助于了解meta的詞義。

    或者我和朋友的一個段子也能幫助理解。在上海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我買了一個分類垃圾桶,結果這個分類垃圾桶壞掉了,變成了垃圾,那么這個屬于什么垃圾?朋友的回答是元垃圾(meta-trash)。

    搞清楚「元」以后,我們再來看看「宇宙」這個概念。

    在造詞學泛濫的今天,文娛和互聯網行業口中的宇宙,實際上跟物理意義上的宇宙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打比方說最有名的「漫威電影宇宙」,其實是指漫威一系列電影組成的世界。

    再包括同類型的DC擴展宇宙、怪獸宇宙甚至是所謂唐探宇宙,都是一個公司旗下多個IP所構建的統一世界觀。

    我認為這個宇宙指的,其實是「多個領域資源的總集」。

    所以當我們說元宇宙是基于真實世界的平行虛擬宇宙時,我們要先搞清一個問題:

    元宇宙到底是數字化的真實世界,還是數字世界的真實化?我傾向于后者。

    我們來看看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CEO,給元宇宙總結的8個特性:

    1.身份:用戶用化身的方式參與到元宇宙中,其實就是一個ID。

    2.朋友:可以在元宇宙中結交朋友,或者與現實中的朋友互動,其實就是社交。

    3.沉浸感:通過技術手段,讓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甚至與真實世界難以區分,這是虛擬現實技術。

    4.任何地方:不管你身處哪一個物理空間,都可以通過接口登入元宇宙,也就是移動設備。

    5.低延遲:保證元宇宙中行動的流暢性,目前是通過5G技術來實現。

    6.內容多樣:必須有豐富的內容供用戶去體驗,只要技術OK,這個不是問題。

    7.經濟:有穩定的經濟體系、貨幣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掙錢,可以使用虛擬貨幣。

    8.安全:保證一定程度的監管,只要與現行的法律接軌就可以了。

    發現什么問題沒有?元宇宙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其實當下都已經具備了。

    無論是社交、VR、5G或者加密貨幣、NFT等等,都不是新鮮玩意兒,問題只出在技術是否成熟。

    所以站在資本的角度,我不是很相信元宇宙是什么虛擬世界,它更像是一種解決方案,能將現有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并模擬真實世界的解決方案。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一些巨頭公司,尤其是社交巨頭,對于這個概念如此推崇。

    因為在移動互聯網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后,他們亟需一種方案,能將旗下所有資源打包,形成新的市場,重新洗牌,并繼續維持自己的巨頭地位。

    03

    大一統是非常美好的概念,當你的公司手上掌握多項技術的時候,你必然會想,有什么的方式,能把它們統一到一起呢?

    以Facebook為例,本身是社交巨頭,旗下還有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等豐富應用,又有Oculus這樣的VR設備,還有自己的加密貨幣,當然想要有這么一個場景來打包,即使這還只是一個概念。

    我在過去的內容里提到過,Facebook是很焦慮的,它的焦慮主要體現在正逐漸被年輕人拋棄上,還有負面新聞纏身。

    大肆炒作元宇宙的概念,也被很多人視為扎克伯格轉移焦點的機會。

    一方面,這個概念邏輯上說得通,可以很好地囊括母公司所有的數字資產,指向未來。

    另一方面,改名和提出新的愿景,有助于緩解公眾的反感。

    至少目前來看,元宇宙最好的應用場景還是社交和游戲。作為社交帝國,在日薄西山之前,Facebook必須把王權牢牢握在手里,元宇宙就是扎克伯格心目中的鑰匙。

    提到社交和游戲,想必大家已經想到另一家公司了,對,就是騰訊。

    說巧不巧,國內目前對元宇宙這個概念最熱衷的,正是騰訊。只不過換了種說法,叫全真互聯網。

    馬化騰在內部刊物上寫了這么一段話: 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互聯網。

    對比下小扎說的 :我相信,元宇宙將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重要篇章。為了反映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希望構建什么,我們決定重塑我們的品牌。

    是不是感覺很像?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說法,說騰訊就是最正宗的元宇宙,因為騰訊手握社交、內容、IP、游戲和云計算,完美符合。

    這個邏輯乍聽之下,確實很有道理,但其實是「拿著錘子找釘子」。元宇宙的概念本就是Facebook、騰訊這類社交巨頭打包旗下資源的一個方案,量體裁衣,那能不符合嗎?

    其實騰訊如今碰到的問題,跟Facebook是很像的。

    王牌產品微信的老化,來自對巨型互聯網公司的反感,對短視頻風口的錯失。如果路上有個障礙,實在沒法一腳踢走,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繞過它,并向大家許諾這不是終點,你看未來還有更好的東西。

    04

    那么這個概念是否能成?

    和現在一些通稿吹噓的,元宇宙,抑或虛擬現實是人類的終極想象相反,我認為這個概念,恰好是人類貧瘠想象力的體現。

    這些概念早在幾十、甚至上百年前就被人提起過,只是今天有了幾個還不成熟的技術,就被人忙不迭地從歷史的塵埃中扒拉出來,重新裝裱一番。

    而事實是,消費電子技術的進步,很多時候并不按照人們預想的那般發展。

    比如在iPhone誕生之前,掌上電腦的概念已經被吹了無數年了,并沒有人預知到最后是移動互聯網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是不相信技術嗎?不是,我對技術的進步有絕對的信心。我是不相信人,不相信公司,不相信人和公司披著技術的皮的商業解決方案。

    或許有一天,平行于現實的數字世界真的會誕生,但它大概率不會按照我們預想的路線到來。

    換句話講,它如果真的是當下互聯網環境的另一種表達形式,這個世界真的美好嗎?

    想象一下,當你漫步在數字世界,你所見之處是兩座高聳的大樓,一棟是阿里,一棟是騰訊。

    你的朋友瘋狂地給你遞過來一件件商品,讓你幫忙砍一刀。

    街上的喇叭里,傳來的全是抖音神曲。

    無數個彈窗廣告襲來:「性感荷官,在線發牌」、「我系古天落,我系渣渣輝」。

    微博廣場上,這邊的粉絲,又和那邊的粉絲扭打起來了。

    小紅書社區里,準備了一個個讓什么東西都能變好看的鏡子。

    人們聚在知乎酒館,一起聽人分享剛編的故事。

    你問百度 xx 官網路怎么走,百度說跟我來,然后把你帶到了一家假店。

    到處都有扛著鋤頭挖比特幣的礦工。

    臟話剛說出口就變成了「嗶 ——」。

    無數個頭禿的up主朝你走來,祈求一鍵三連。

    遠處有棟昏暗的爛尾樓,一看,草,是TM樂視。

    我們本想逃離現實,最后發現,處處是現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實驗室,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