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給1.2億用戶提供零卡三餐,“代餐界的Keep”故事好講嗎?

    直幣肩、筷子腿、漫畫腰,天下苦減肥久矣的人們,為了低脂零糖控制體重,大多都交了不少學費,也都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告別大瓶減肥藥灌肚的年代之后,靠運動和飲食搭配來控制體重的理念也落伍了。這兩年,通過拉大實際攝取熱量和所需熱量的差值來實現減重效果,愈發普及。

    新式減肥理念的滲入,令代餐市場開始在國內發芽生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自2018年至2020年,我國代餐市規模不斷增長,2020年市場規模增長值達127.4%,預計2021年我國代餐市場規模增長值將達95.6%。

    在可觀的市場預期之下,國內代餐品牌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8日,我國已新增超4300家輕食代餐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期增長1倍。此外,最近5年,國內輕食行業的企業注冊數量大幅增長,累計新增企業占總量的比例高達64%。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之前有6家代餐品牌拿到融資。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如今年5月,鯊魚菲特獲得億元級B輪融資;9月底,ffit8也完成了數千萬元A+輪融資。

    圍繞蛋白棒講故事的,不只有代餐品牌,覬覦這一市場的,還包括不少健康運動品牌,以及Keep、薄荷健康等平臺。

    破圈跨界的同時,一些與代餐食品安全有關的問題逐漸被消費者爆出,比如此前有消費者在抖音上傳視頻,并稱購買的薄荷健康代餐產品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在黑貓投訴平臺,也有多起消費者對薄荷健康的投訴。主要反映在食品安全以及會員退款等方面。

    實際上,代餐類食品本身便存在復購率低、用戶對口感接受度不高以及品牌之間差異化不明顯等短板。既然如此,薄荷健康為什么要跨入代餐賽道?運動健康類平臺如何在自營業務上取得了增長?代餐產品是不是健身類品牌商業化的解藥?

    分羹千億代餐生意

    代餐的概念最早源于海外,雛形是美國皮爾斯伯里(Pillsbury)公司面向太空宇航員研制出一種長條形食物。在這種食物中,富含碳水、蛋白質以及脂肪等,隨后,這家公司對產品進行了口味優化,推出了如巧克力、橙子等多種口味的代餐棒,并面向C端消費市場。

    90年代之后,一種名為Soylent的代餐營養粉開始在美國硅谷流行,也改寫了以往代餐類產品種類單一的問題。

    而代餐在國內的發展,最早推出類似產品的是維維集團,2009年,維維集團推出了一款名叫“維維嚼益嚼”的大豆食品,這款產品的生產工藝上,通過將大豆研磨后添加水果進行烘焙而成,在推廣時品牌方強調低熱量等特點。

    隨后,該款產品隨后與當時熱播時尚節目《美麗俏佳人》進行聯合,在2010年靠這一款單品,維維便創收近6000萬。

    2018年,新西蘭代餐品牌Smeal在進軍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將“瓶裝”代餐的新模式引入中國,為此后國內類似瓶裝代餐品牌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隨后在2019年,國內的代餐市場正式起步。騰訊、IDG資本、真格基金等把錢砸向市場后,行業中涌現出包括ffit8、鯊魚菲特、WonderLab等代餐品牌。此外,作為國際品牌的雀巢,國內傳統食品企業的香飄飄、康師傅、蒙牛等也紛紛進入到代餐市場的行列。

    受資本和代餐行業發展趨勢的影響,作為通過用戶記錄和查詢食物熱量,從而實現管理目標體重起家的薄荷健康,也進入到了代餐產品相關領域。 

    早在2007年,薄荷健康前身的“薄荷網”上線,而在2000年前后,減肥正成為一種潮流,隨后的第二年,薄荷健康推出了“薄荷食物庫”,用戶可通過該食物庫免費查詢食物熱量。

    而“專業、免費、便捷”等特點,也讓薄荷健康自創立之后,便獲得了消費者的簇擁,并沉淀了一大批的忠實用戶。

    發展至今,作為工具型產品,薄荷健康APP已經實現了,從用戶輸入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到用戶代謝水平測算,再到給出用戶調整飲食參考,以及利用軟件輸入食物記錄卡路里等功能。

    雖然在薄荷健康創立之后,市場內也曾一度出現過多家為用戶提供食物熱量計算的應用,但基于先發優勢,難以撼動薄荷健康的地位。

    而在用戶數字上,此前薄荷健康創始人馬海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包括APP及小程序在內,薄荷健康應用平臺累計注冊用戶超1.2億人,日均活躍用戶數達200萬人,月均活躍數達到1000萬人。

    在獲得用戶基數后,薄荷健康初期也通過電商路徑進行商業化嘗試,之后基于自身垂直用戶的特性,轉向推出自身自營產品模式尋求盈利。

    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15年薄荷健康推出第一代代餐產品后,當年就實現了盈利。

    此后,在社交媒體上,如小紅書、抖音、B站上,用戶分享的UGC內容,如開箱、減肥奶昔等經驗分享等素材,又讓薄荷健康自營產品實現了進一步的破圈圈粉。

    薄荷健康部分產品

    2019年,薄荷健康又推出了21天全餐方案,讓那些既有減肥需求,又不知該通過怎樣搭配來實現減肥的用戶,看到了新的選擇。

    整個2020年,疫情之下的人們再度燃起對健康和運動的渴望。構建了自營品類后,薄荷健康也嘗到了代餐整體增長的紅利。基于此,薄荷健康又順勢推出了睡前飲、餐前片、每日燃等代餐類產品。

    薄荷健康創始人馬海華早在2019年就表示,薄荷正在順著體重管理、健康管理的思路,開始調整業務重心,All In在“健康消費”這個領域。

    在今年的5月26日,薄荷健康對外宣布,已經完成了D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銘耀資本領投,同時C輪的投資方復星集團繼續跟投,在完成D輪融資后,薄荷健康的估值超20億元。

    而就在薄荷健康拿下D輪融資的前后,馬海華曾在與媒體交流的過程中提到,“過去三年薄荷健康營收保持約100%的增速,截至目前,薄荷健康月銷售額已經突破1億元,今年整體銷售額目標達到15億元。”

    靠代餐獲得營收解藥,希望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從運動健康工具類產品自身來看,如何將用戶流量有效的進行商業化變現,是橫亙在各個平臺面前難以回避的問題。

    “吃”這一環節,在薄荷健康的商業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公開信息來看,薄荷健康目前在商業化路徑的探索上,通過主打功效的“薄荷之心”,主打速食的“薄荷有料”,面向兒童的“薄荷之森”以及聚焦于健康零食的“薄荷上選”四個品牌,企圖完成商業化目標。

    據此前媒體報道,過去三年,薄荷健康營收增速均在100%左右,營收中代餐零食的占比達到30%。同時,主打功效的“薄荷之心”,占其代餐零食總營收的60%。

    對比來看,同樣身處運動健康賽道的Keep,雖也布局了代餐賽道,但在商業化上,則選擇了完全與薄荷健康不同的路徑。

    2018年,Keep面向城市和家庭兩個商業應用場景,分別推出了城市運動空間Keepland和家用智能硬件KeepKit。隨后在2019年4月,輕食和健身零食這一賽道也被Keep盯上,相關產品隨即上線。

    在營收占比上,Keep的產品和營收模式比薄荷健康更加豐富。據Keep于2019年10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消費品為Keep貢獻的收入達到一半,但其中食品占比為25%,訓練裝備占比40%,智能硬件占比35%。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業化的嘗試上,薄荷健康也曾在2013年寄希望于電商來解決商業化問題,但最終并未盈利,而恰恰是在2015年,推出的一款名為“超模52”的代餐產品,讓薄荷健康看到了新的商業化路徑,這款薄荷健康自營的產品,一經上線便為薄荷健康帶來了超1000萬的銷售額。

    或許是為了通過更多元化的業務組成,來為薄荷健康持續增長引入新的增量,在獲得D輪融資后,馬海華曾指出,將圍繞“營養科技+健康產品+營養服務”的核心業務加大投入。

    而在今年,馬海華也曾在與媒體交流的過程中提到,“薄荷順著體重管理、健康管理的思路,開始調整業務重心,all in‘健康消費’這個領域。”

    代餐的盡頭是全餐?

    在企業激增、代餐迎來風口的同時,有關代餐究竟是不是智商稅、以及是否真的有效等也不斷備受爭議。

    由于減肥這件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因此,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沒有配套科學的周期性減肥方案,往往很難達到最終的減肥或塑身目標。

    此外,由于消費者從簡單粗暴的以減肥為目的導向,轉向健康生活過程為導向實現減肥的理念轉變,基于以上多重原因,部分品牌也紛紛推出了涵蓋每日全餐各個環節的產品,比如作為零食的零卡果凍到蛋白棒、低脂魔芋蛋糕等。另外,也有些品牌則直接推出了代餐全餐化的方案。

    以薄荷健康為例,目前薄荷健康推出了21日的全餐以及7日的沖刺套餐。

    就在近日,抖音上就有博主質疑薄荷健康的全餐究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餐。

    該博主提出了幾點質疑,首先,在薄荷健康推出的全餐產品的飲食過程中,水果蔬菜是需要自己補充的,其次在該全餐每天攝入能量不到1000大卡,遠低于人體維持健康水平的熱量水平,最后,全餐中有些食品,通過薄荷健康APP輸入查詢熱量時,發現食物紅綠燈判定為紅燈,用薄荷健康的判斷標準來說,就是該食物是對人體健康不利的類型。

    “難道說把單獨的自營產品打包就能稱為‘全餐’了嗎?”該博主說道。

    DoNews注意到,2018年,薄荷健康就因“對商品的性能、功能、產地、用途、質量、成分、價格、生產者、有效期限、允諾等或者對服務的內容、提供者、形式、質量、價格、允諾等表示不準確、不清楚、不明白”而被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罰款9萬元。

    另外在黑貓投訴上,DoNews也注意到,有消費者反映購買的產品存在食品衛生問題。

    此外,河南日報旗下大河報的短視頻資訊平臺豫視頻,此前也曾接到消費者反饋的薄荷健康存在的食品問題。

    而對于代餐正餐化趨勢,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此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正餐式代餐是以往產品的升級版,消費者體驗感更好,但同時產品溢價也會更高。”此外,代餐市場未來必然會朝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DoNews”(ID:ilovedonews),作者:肖岳,編輯:包校千,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