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奢侈品打假,AI辛苦了

    二手奢侈品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熱潮。

    上個月底,軟銀集團參與了歐洲最大二手奢侈品網站Vestiaire Collective的一輪新融資,后者估值已經提升至17億美元。

    二手奢侈品交易額也在飆漲。較突出的例子是,據美國運動鞋交易平臺StockX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內,奢侈配飾品牌Chrome Hearts二手交易額猛漲22倍。

    中國表現同樣搶眼。據BCG發布的《The Secondhand Opportunity in Hard Luxury》報告顯示,二手硬奢侈品(主要包括手表、珠寶等)市場全球價值約210億歐元,中國是第三大市場。

    2020年,英國奢侈品巨頭Farfetch的奢侈品包裝轉售服務Second Life增長527%,且二手商品的銷量和瀏覽量均出現“巨大增長”。

    其中,中國是二手商品交易額最高的國家,中國大陸占Farfetch全球二手商品交易總額的17%。

    然而,二手奢侈品市場越是火爆,消費者對假貨的擔憂越突出。

    華麗智庫以二手奢侈品為主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多達72.3%的消費者認為“擔心買到假貨”是影響他們購買二手奢侈品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假貨問題仍然是二手奢侈品市場的“最大障礙”。

    如何應對這一日益嚴峻的挑戰?鑒定師乏力之時,AI等技術的加持,或是目前的“最優解”。

    鑒假痛點多

    之所以說挑戰“日益嚴峻”,首先是因為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仍有極大發展空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年中國境內一手奢侈品市場規模達3460億元人民幣,二手奢侈品市場規模為173億元,二手轉換率僅5%。

    相比之下,美國二手奢侈品轉換率達到31%,日本為28%。這意味著,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廣闊,在消費升級趨勢的影響下,這個市場將快速增長。

    但與此同時,假貨也在“攻城略地”。

    據《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20》的數據顯示,2017年起,優奢易拍鑒定的所有商品中正品僅有3成多,并且正品率還在逐年下降,截至2019年,綜合正品率為33.6%,相比三年前下降了4個百分點。

    體現在消費者端,便是維權扎堆。

    以黑貓投訴平臺為例,相關投訴量超過2000條,理由包括“售假”“殘次品”“隱瞞成色”“貨不對板”“掉包操作”等。分析人士認為,形成這樣的局面,“缺乏專業鑒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業內人士看來,二手奢侈品市場門檻并不低,一個核心問題是面對層出不窮的假貨,專業鑒定能否做到及時、高效。

    據媒體報道,包括紅布林、只二、包大師在內的二手奢侈品電商平臺都設立了專門的鑒定團隊。

    鑒定師們在鑒定時,需要對奢侈品的各個要素進行綜合考量,包括材質、五金、刻印、走線、邊油等。

    平臺的鑒定看起來契合消費者的“鑒假”需求,但對于消費者來說,人工鑒定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送檢過程麻煩、鑒定時間過長、品牌覆蓋度低、對人為干涉鑒定過程的不信任等。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鑒假”的痛點,可以溯源至鑒定師的培養。

    一家奢侈品鑒定學校的創始人張先生曾對媒體透露,教學中使用的奢侈品中,50%為仿冒品,其中60%~70%的仿制手法十分低劣,幾乎一眼就能被識破;其他30%的假貨中有很多高仿品,需要專業人士進行鑒定。

    現實生活中,仿制品牌比教學所呈現的要多得多,且仿制手法越來越高明,進入行業后,鑒定師需要面對從未遇見過的“狀況”,已有的經驗可能無法招架。

    二手奢侈品大潮洶涌,呼喚更多更專業的鑒定師,卻“吸引”一些人利用“鑒定師”名號謀取非法收入。

    上個月,媒體報道,在小紅書上,有不少所謂的“真假鑒定”,實質是為假包銷售渠道引流。誰能料到,消費者想要“鑒假”,自己卻成了售假者收割的對象。

    顯而易見,不管是平臺的鑒定團隊,還是鑒定師個人,都不能充分滿足二手奢侈品“鑒假”的需求,這一矛盾急需得到緩解乃至解決。

    AI發大招

    人工鑒定存在問題,技術手段開始介入。

    今年4月,歐洲奢侈品行業的三大巨頭LVMH、Cartier、Prada聯手成立了一個新的區塊鏈聯盟Aura,利用區塊鏈技術,使購物者能夠追蹤其購買的來源并驗證商品真偽。

    消息傳出,媒體追問:“在中國奢侈品行業爆發增長,中古二手奢侈品成為潮流的當下,區塊鏈技術真的能防住假貨橫行嗎?”

    接受媒體訪問時,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把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產品防偽,使奢侈品行業的防偽由原來的交易鏈變成了供應鏈和交易鏈連接的系統,目前來講,還是比較有效果的。”

    無獨有偶,在中國,也有企業將AI技術應用于平臺的貨物鑒定環節,比如,二手平臺閑魚今年正式全量接入AI全鑒定平臺圖靈鑒定(包小鑒)的鑒定服務。

    媒體稱,圖靈鑒定建立了超過100T容量的奢侈品品牌真偽數據的龐大數據庫,只需要根據指引對實物拍照并上傳,就可以秒獲鑒定結果,目前已經獲得包含區塊鏈、溯源等在內的十余項專利。

    重點在于,AI鑒定的“戰績”令人眼前一亮。

    據圖靈鑒定業務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根據該公司的數據監測與回訪,圖靈鑒定的線上AI鑒定平均準確率可以達到99%,采用AI加線下倉雙重鑒定的方式,鑒定準確率可以達到100%。

    從這個角度看,依托于AI技術,不說二手奢侈品從此無假貨,至少假貨加速滲透的勢頭有望得到遏制。

    正因如此,圖靈鑒定也得到其他平臺的青睞。除了閑魚,圖靈鑒定還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寺庫、心上、盛唐等多個平臺簽署了鑒定及相關服務。

    AI技術的應用,將對二手奢侈品鑒定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且已經溢出奢侈品行業。

    圖靈鑒定業務負責人稱,在AI鑒定領域,公司還有很大的施展空間,“目前已經由奢侈品包袋、化妝品、潮鞋、潮玩、潮服、翡翠、白酒等品類,基本覆蓋了生活中的常見非標品”。

    而二手電子產品交易和服務平臺愛回收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二手3C全自動檢測流水線”Matrix2.0系統,也利用了AI算法等技術。

    不過,AI加持,并不能做到絕對精準,正如艾媒咨詢CEO張毅所言,AI鑒定在識別能力、匹配能力還存在一些弱點,可以和人工手段相輔相成。

    張毅認為:“可以先用AI手段,不足之處再由人工替補,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很有效的互補。”

    標準待建立

    人工鑒定和AI等技術“互補”,可以說是二手奢侈品鑒定的“最優解”,但從整個行業來說,奢侈品鑒定行業標準也是一個待解難題。

    這方面,今年4月曝出的Gucci腰帶真假之爭頗為典型。

    當時,媒體報道稱不少消費者在唯品會購買的Gucci腰帶,被得物等鑒定平臺鑒定為假貨。而后消費者要求得物App給出鑒定標準,但客服回應稱,鑒定過程屬于商業機密不便透露,建議向購買方了解。

    消費者與唯品會溝通,卻發現唯品會無法提供腰帶的發票、海關清關單據和防偽碼等資料。

    引發熱議后,唯品會和得物先后公開回應。唯品會稱,售賣的商品保證為正品,未有鑒定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或平臺出具的鑒定報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得物則表示,對相關用戶提供的Gucci腰帶進行了復核,鑒別結果仍為非正品。

    各有說法,Gucci腰帶的真假問題仍然懸而未決,饒有意味的是,唯品會和得物給出的第三方鑒定結果中,都出現了中國檢驗認證集團。

    其中,唯品會引用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廣東有限公司的報告,得物引用的是中國檢驗認證集團上海有限公司的報告。

    看起來都有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分公司的參與,但媒體深挖后稱,得物和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并沒有實質性的合作,僅僅是在宣傳方面”,“鑒定實際上是得物平臺自己做,中檢方面沒有參與”。

    至于唯品會的鑒定,律師趙占領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唯品會和得物都自行委托了第三方檢測機構,但都不屬于司法鑒定,“都不能保證結論是完全客觀、準確的,實際上檢測結果也完全相反”。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要鑒定真假并維權,只能先起訴,然后申請司法鑒定。

    趙占領建議,也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由市場監管部門去調查,包括委托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一般需要爭議雙方共同委托或者法院指定一家有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

    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目前國內尚無奢侈品鑒定行業標準,沒有統一奢侈品鑒定技術規范,更缺乏權威第三方機構,媒體稱“處于真空狀態”。

    反過來說,只有奢侈品鑒定行業標準逐步建立,人工鑒定和AI技術鑒定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消費者才能真正享有二手奢侈品交易的“安全屏障”。

    只是,在二手奢侈品市場仍然野蠻生長、亂象迭出的當下,AI鑒定的全面應用也好,奢侈品鑒定行業標準的建立也罷,一切任重道遠。

    題圖源自電視劇《古董局中局》

    參考資料:

    1.《華麗智庫|二手奢侈品,在中國真的火了嗎?》,華麗志

    2.《小紅書上公然賣假包!有一個套路》,南方都市報

    3.《二手奢侈品僅3成真貨?這方法鑒假秒得結果,準確率99%!》,北京商報

    4.《擁抱區塊鏈就再也不用擔心假貨了?奢侈品巨頭又看中了這塊大蛋糕!》,第一財經

    5.《133條GUCCI皮帶真假之謎!唯品會與得物各執一詞,國內尚無奢侈品鑒定行業標準》,前瞻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作者:響馬,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