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無愧崢嶸歲月,大步奮進向前。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守正創新、開拓進取,堅持以人才為發展的第一資源,以創新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持續推動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
十年來,河北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成果豐碩,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該省的主導產業之一。河北正沿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奮力前行。
“我們自主研發的電容膜可以做到最薄2.3微米。”7月8日,河北海偉集團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超薄型聚丙烯電容膜研發團隊牽頭人宋文蘭說道。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成功。”宋文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從一名車間操作員起步,在見證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成為了超薄型聚丙烯電容膜研發這一國家級科研項目的牽頭人。
對技術參數了然于心
2012年,33歲的宋文蘭開始擔任河北海偉集團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當時公司正在擴建第2條和第3條電容膜生產線,從設備到技術再到工藝,都只能從國外引進。當他看到處處都是英文標識的時候,宋文蘭暗下決心,必須打造真正的“中國膜”。
宋文蘭帶領團隊對超薄型電容膜項目進行了研發攻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就熟練掌握了電容膜生產線上所有崗位的操作要領,就連長徑比、壓縮比、熔體等技術參數,他也了然于心。
2012年,公司開始擴建第4條電容膜生產線。宋文蘭在摸透新設備各項性能指標的基礎上,對設備和工藝進行了改造升級,使得電容膜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有了提升。
上千次實驗破解難題
“當時市場效益還不錯,但是產品多用于中低端制造領域。”宋文蘭在談及進軍超薄型電容膜領域的經歷時說。至于太陽能、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超級動力電池等高端領域的電容膜,仍然需要進口。
為了徹底打破電容膜領域固有的市場格局,掌握我國電容膜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2014年,宋文蘭走出了舒適圈,牽頭成立了超薄型聚丙烯電容膜研發團隊。在他的帶領下,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人開始了3微米以下超薄電容膜的研發。
從5微米到3微米,僅僅兩微米的厚度,卻讓宋文蘭團隊持續探索了整整7年。“超薄型電容膜,從技術到工藝都是顛覆性的。僅在解決電容膜受熱不均問題上,我們就進行了上千次實驗,用掉了數噸原材料。”宋文蘭說。
回顧7年的研發歷程,團隊成員曹朝志感慨道,宋文蘭的那份執著感染了每一個人。為了解決張力和電暈相互影響的問題,宋文蘭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天天泡在車間里做測算,最終破解了這一當時令很多專家束手無策的難題。
2021年,該公司第5條電容膜生產線正式啟動建設。
“我們還不能算行業的領跑者,只能算后來者居上吧。”宋文蘭說。
目前,宋文蘭團隊正在進行“特工級超薄型電容膜、新能源超級動力電池和超級電容器材料”的研發。這些研發有望解決長期以來動力電池充電時間長、續航能力差的難題,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