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自主可控種源研發!長江中下游小麥種植面積占50%以上
加快自主可控種源研發,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6月7日,從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組織的揚麥30、34、39測產現場傳出消息,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下游冬麥區高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培育”項目,經過連續多年協同攻關,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育成抗病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已在長江中下游糧食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到50%以上。
“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種植面積約3900萬畝,占全國11.4%;總產1400萬噸,約占全國11%。”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主任高德榮研究員說,該麥區是我國唯一的弱筋小麥優勢產業帶,適合發展優質弱筋小麥。但多年來,生產上赤霉病危害嚴重,不僅造成糧食嚴重減產,更是嚴重影響小麥綠色生產。其中,小麥赤霉病大流行年可使小麥減產30%—60%,嚴重的甚至造成絕收。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研究員程順和看來,抗性、產量、品質大多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數量性狀,生產上很多品種呈現出“高產不抗病”“優質不高產”等現象。因此,加快選育抗病優質高產新品種,對于確保小麥優質高產,以及推動我國新型食品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所從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綜合性狀協調”的觀點,并集中力量開展攻關,先后育成了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綜合性狀好的揚麥系列品種。其中,揚麥5、158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該所在實現抗赤霉病性與豐產性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解析品質、產量、抗性等目標性狀分子調控網絡,構建優質綠色高產多性狀協同提升的精準分子育種技術體系,提出了實現赤霉病抗性和產量協同提高技術方案,并制定了不同育種世代品質檢測指標和選擇標準,明確了育種親本選配原則,創新高效弱筋小麥育種技術體系等,加快了從源頭解決赤霉病危害和弱筋小麥品質改良的進程。
同時,該所還通過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下游冬麥區高產優質抗病小麥新品種培育”項目的實施,與長江中下游育種科研單位共同針對長江中下游麥區的主要問題開展協作攻關,加強育種材料和方法的交流和共享,利用各自的優勢和自然條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合作開展新品系的示范種植,不斷攻克種質材料的赤霉病、白粉病抗性和品質等關鍵問題。
據了解,揚麥系列新品種正大面積推廣種植。其中,揚麥25在江蘇累計推廣面積達532.5萬畝,已躍居江蘇省紅皮小麥第二大品種,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驗收專家組組長、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文善介紹,此次專家組在江蘇省東臺市三個示范攻關點,經考察成熟期長勢,聽取生產情況和技術方案匯報后,對指定田塊參照《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辦法》,進行實產驗收顯示:中強筋小麥揚麥39畝產788.9公斤,弱筋小麥揚麥30畝產739.4公斤,中筋小麥揚麥34畝產750.9公斤。
相關專家認為,這些新品都實現了高產高效,將成為長江中下游主產區主打良種,引導小麥生產走向高端化、綠色化、精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