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永不滅:百年現代考古看歷史
10月17日,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賀信。
習近平指出,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發現并命名了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拉開仰韶文化研究的百年歷程。
在此前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仰韶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百年中國考古學的發榮滋長。半坡、姜寨、廟底溝、西王村、大地灣、楊官寨、西坡、黃山、西山、大河村、雙槐樹等重要遺址的發現發掘,不僅豐富了仰韶文化的研究內容,更是在田野實踐中形成了中國史前考古理論、方法和技術。一大批杰出的考古學者匯聚仰韶文化研究,扎根田野、著文立說,讓中國考古薪火相傳、英才輩出。
仰韶文化為什么重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魏興濤這樣形容:仰韶文化是我國史前時期影響極為深遠的主干性文化,是多元一體“重瓣花朵”式史前文化發展格局的“花心”。
他指出,近些年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各地各時期的仰韶文化,曾生發出許多熠熠閃爍的文明因素光芒,有的正在壯大轉化,而有的甚至已經升華成為初步文明,一起構成耀眼的仰韶文化的豐富內涵。“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早期重要代表,對其文明化進程進行深入研究是今后仰韶文化發掘研究的重要內容,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探尋華夏民族起源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則表示,仰韶文化對中國歷史進程與中華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它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我們要通過更詳實的考古資料去論證,讓社會更全面地了解仰韶文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也認為,考古人需用更加細致、更加扎實的田野工作和積累,去推動關于仰韶文化更深層次的研究。
在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仰韶文化的核心分布區之一,山西仰韶考古的探索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他備受鼓舞。
山西是黃河文明的脊梁,華夏民族的搖籃,考古工作從1926年李濟先生發掘夏縣西陰遺址起步,至今已95年,取得了豐碩成果。王曉毅表示,自己和同仁將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賀信要求,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穩扎穩打的工作作風,扎根田野,潛心鉆研,圍繞重大歷史問題,持續加大重點田野考證力度,通過實施“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等重大考古項目,實證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的山西貢獻。
在紀念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說,回望百年歷程,中國考古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是幾代考古人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揮灑汗水干出來的。他強調,新征程上,廣大考古工作者要繼承和發展中國考古事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中國考古學發展道路,聚焦重大歷史問題,集中力量、聯合攻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奮力開創中國考古學和考古工作新氣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