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爐子砌成業界標桿!
高高的爐子是鋼廠、焦化廠的標志,也是它們的核心設備。而筑造這些設備的,則是常年在高溫下工作的筑爐工,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冶金建設分公司(以下簡稱一冶)高級技師吳春橋正是其中一員。
不少人覺得筑爐是個小工種,但吳春橋從不敢輕視自己的工作。
“建造一個焦爐,要用到幾百種型號不一樣的爐磚,不同的磚要對應不同的灰漿,砌筑手法也不一樣。我們建的是耐上千攝氏度高溫的設備,得有實打實的技術,來不得半點馬虎。”吳春橋說。
近日,從業30年的吳春橋榮獲第十五屆中華技能大獎。
“獎牌很沉,肩上的責任更沉。”吳春橋說,接下來他要不斷總結技術方法,同時傳承好筑爐技藝,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筑爐隊伍中來。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才能干出名堂!”吳春橋常說,筑爐工作十分辛苦,但付出一定有收獲。
10年木工轉做筑爐工
與筑爐結緣,并非偶然。
1989年,吳春橋技校畢業進入一冶,在后勤木工崗位為筑爐做些輔助工作,這一干就是10年。
“木工比較輕松,但沒有話語權也不受重視。”吳春橋坦言,當時面臨公司轉型發展,他深感木工可能不符合未來需求。
轉工種成為首選。
于是,吳春橋主動申請轉當又累又臟的筑爐工。“很多人說我傻,因為當時很多人想方設法從筑爐工轉為木工。”吳春橋說,自找苦吃的舉動,不僅同事們不理解,筑爐師傅也不待見他。
“師傅們覺得,我年齡大了,過了最佳學藝期。”吳春橋直言,自己不被認可,反而激發出了潛能。
他忘掉了十年工作經驗,決定從零做起。吳春橋以學徒身份參與第一個爐子建造時,他為師傅們打飯送水、提漿遞磚,苦活、累活搶著干,慢慢開始順手送磚鏟、配合砌墻,逐漸入門。
“態度好,有干勁。”不久,吳春橋以實際付出得到師傅們的認可。
“我只能‘偷師學藝’,因為當時沒有指定師傅專門教我。”吳春橋回憶道,到了現場就到處看,每個師傅手法都不一樣,不同磚型砌法也不同,閑下來再自己試,摸索適合自己的手法。
半年后,第二個爐子建造工程來了,工長點名要吳春橋砌爐頭。
“那時,我不敢接這活兒,因為沒底氣。”吳春橋說,爐頭是整個爐子的關鍵部位,直接影響整個工程進度,但班長鼓勵他“只管搞,搞壞了我來補”。
于是,吳春橋拿起鐵鏟、揮起灰漿,從此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筑爐工。
第一次獨立操作,吳春橋萬事小心。“師傅們砌一塊磚用一秒鐘,我要用幾分鐘,反復修正。”他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建第三個爐子時,吳春橋技藝已十分熟練,對不同磚型的砌法都得心應手。
創造千萬元經濟效益
兩年后,吳春橋逐步進入職業高光時刻,他先后參加了20多個筑爐項目,他砌的爐子被譽為業界標桿。
創新源自實踐。在建造熱回收焦爐時,因爐頂為拱頂結構,若采用傳統施工方法,則需提前讓專業木工制作拱胎,這樣做成本較高,安裝也更費人工,還要借用吊車上爐。于是,吳春橋開始琢磨研發新裝置。
經多次試驗,吳春橋決定將木制拱胎拆解為成熟零部件,研發出裝配式拱胎裝置,上爐時只需一兩個人即可完成拼裝,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2020年,我研發了一個多功能小運輸車,深受工友歡迎。”吳春橋介紹,砌磚時要不停彎腰、起身,腰肌勞損是許多筑爐工的職業病。這款小車,可智能化跟隨筑爐工移動,同時還能根據磚墻高度變化,讓師傅們以舒適身姿拿到灰漿和爐磚,不用頻繁彎腰。
常年扎根一線,吳春橋練就了一身真功夫。
他可根據不同天氣、季節、地域、原材料,調整泥漿的黏稠度,制定不同的砌筑方案,以最適合的砌筑手法,使砌體泥漿飽滿度達99%以上。
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團隊累計申請國家專利108項、完成省部級科技成果3項。這些成果創造了1000多萬元經濟效益,為冶金建設國家隊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立工作室悉心帶徒
2015年“吳春橋技能大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成立,吳春橋正式開始“開班帶徒”。
“砌筑和做人一樣,要做到表里如一。”吳春橋常對學徒們說,砌磚時如果偷懶,只在爐磚四邊打漿,雖從外表無法看不出什么,但對工程來說是致命危害。
“學技不怕晚,只要肯下功夫。”吳春橋以自身經歷告訴學徒,筑爐工是精細活,肯吃苦才能有所成效。
夏天,對筑爐工來說,更是難熬。砌筑高爐時,在鐵制爐殼內砌磚,溫度可達40攝氏度,一進去就是一身汗,爐高100米,相當于30多層樓,全靠樓梯爬上爬下。同時,單塊20斤重的爐磚,砌筑磚縫不能超過1.5毫米。
身為工作室牽頭人,每到此時吳春橋都親身示范,給學徒作表率。同時,他結合施工實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培訓、技能競賽,使近百名青年骨干脫穎而出,成為本工種崗位技術能手,3名學徒獲得全國性技能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