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飛行器流場超高幀頻成像測試系統研制成功
“30年來,我用最主要的精力只干了這一件事。”在國防科技大學空氣動力學實驗室見到該校教授易仕和時,他正端坐在電腦前,眼睛直視屏幕,快速地瀏覽一組組實驗數據。
易仕和口中的“這一件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是高速導彈領域的關鍵研究課題。正是他以甘坐三十年“冷板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擦亮了高速導彈的“眼睛”,為導彈高速精確打擊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在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易仕和團隊再次傳來好消息。他們成功研制出高速飛行器流場超高幀頻成像測試系統,其可以清晰顯示出飛行器高速復雜流動現象,讓“看不見”的高速導彈復雜流場變得清晰可見、精確可測。
讓高速飛行器流場可見可測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派出”戰斧巡航導彈,其展示出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震驚世界。
那時,易仕和是一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他在想:“我們國家何時能自主研制出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我們的武器裝備能不能實現更高速的精確打擊?我能為此做些什么……”
畢業后,易仕和將研究方向聚焦在與高速導彈相關的基礎研究領域上。他堅信,總有一天,我國會擁有更加強大的導彈系統。
上世紀末,在高速飛行器研究領域,有一道世界性難題:流場(運動流體所占有的空間區域)變化速度超快、溫度超高,而且看不見、摸不著,該如何對其進行測量?
易仕和敏銳地意識到,這項研究或許能破解制約我國武器面臨的高速精確打擊難題,他開始有意識地了解相關研究進展,卻收獲甚微。當時,這一研究在世界上尚屬空白。
“我只能靠自己去琢磨、研究,每一步都異常艱難。”易仕和回憶道。
一次,易仕和像往常一樣在做實驗,電腦屏幕上出現納米粒子的散射圖像,這本是尋常的實驗結果,他卻多留了一份心。
“納米粒子的動力學特性很好、它的散射信號與湍流參數有特定關系……這意味著什么呢?”易仕和聯想到醫院為病人做CT時要借助造影劑,一個大膽的想法越來越清晰——既然傳統技術無能為力,不如把納米粒子當作“造影劑”,對高速流場進行精細測量。
說干就干,易仕和帶著團隊成員將精力全部投入到此項研究中,殊不知,一座“大山”橫在前方擋住去路:納米粒子在空氣中出現團聚現象,作為成像載體,團聚的納米粒子無法實現造影功能。
研究陷入停滯,可易仕和沒有氣餒,而是默默尋找他法。一次,博士生全鵬程陪他一起出差。候機的間隙,易仕和盯著手機入迷地看了起來。
“當時我還在想,導師終于也會玩手機了,可湊近一看,他竟然在查閱國外文獻資料。”全鵬程說,易仕和把碎片時間都用來學習。
在易仕和的帶領下,團隊耗時3年,歷經千百次實驗,終于解決了納米粒子團聚問題。
隨后,團隊乘勝追擊、加緊攻關,終于破解了那道世界性難題——讓高速飛行器流場變得清晰可見、精確可測,為高速導彈實現精確打擊奠定了流動理論基礎。
為高速導彈精確制導掃除障礙
紅外成像制導導彈在低速飛行時,抗干擾能力強、打擊精度高。不過,導彈在高速飛行時,高溫湍流使得彈頭表面溫度極高,其猶如一個“火球”,這導致高速導彈上的“眼睛”——紅外探測器“看不見”目標,無法實現更高速度下的紅外精確打擊。
從2005年起,易仕和開始了高速導彈成像探測及相關技術研究,立志要突破這一關鍵技術,擦亮高速導彈的“眼睛”。
“能否采用經過特殊設計的低溫氣體膜覆蓋在導彈窗口表面來解決這一難題?” 易仕和提出了這一大膽的設想。
對于單純研究空氣動力學或者光學的人來說,這個想法無異于天方夜譚。然而,經過多年的艱辛求索,易仕和已成為空氣動力學和光學交叉學科領域的專家,他通過理論推導認為設想是可行的。
然而,真正實現起來并不容易。試驗做了一輪又一輪,得到的結果卻是不斷否定先前的設想,研究進入了死胡同。
可易仕和堅信,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一定能實現目標。帶著這份信念,團隊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誓要來一場絕地反擊。最終,在不懈的努力下,團隊成員用細致的數值仿真和實驗測試結果驗證了易仕和的想法,高溫湍流難題被解決了。
此后,易仕和又帶領團隊歷經了六七年的艱苦攻關,成功研制出原理樣機,并進行了大量試驗測試。測試結果證明,易仕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可讓高速導彈的表面溫度大幅下降。伴隨“火球”降溫,高速導彈的“眼睛”也亮了起來,使得高速導彈紅外精確打擊成為可能。
自主研制世界水平超高速相機
2015年,易仕和獲得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的支持,研究高速流場動態演化測量技術。然而,由于缺乏關鍵的實驗器材——超高速相機,研究遲遲沒有進展。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團隊購置了一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超高速相機。可現場試驗測試顯示,這臺昂貴的設備無法滿足實驗需求,大家一籌莫展。
“既然買來的不能用,那我們就自己做。”易仕和的話擲地有聲。
于是,在他的帶領下,一群研究空氣動力學的年輕學者開始了“跨界之旅”。僅用半年,他們就設計出一款新型超高速相機,以每秒百萬張圖片的拍照速度,清晰地記錄下高速飛行器流場的動態時空演化過程,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永遠要記住,最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也是買不到的,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實驗成功的那天,易仕和在日記本上寫下這句話。
在學生們眼中,易仕和對于科技強軍的追求十分執著,甚至有些“苛刻”。
“做研究前要好好想一想,能從哪里實現突破、怎樣才能提升戰斗力”“我身上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不多,但我對于科學的求索從未停止、對部隊的情懷從未改變,希望這能影響你們……”
多年來,學生們攢下了不少易仕和的“金句”,這些精神也鼓舞著他們瞄準本領域科技前沿,填空白、補短板,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投身強軍事業。
在奔跑追夢的路上,易仕和帶領學生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捧回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截至目前,易仕和團隊的創新成果已在多家航天工業部門和部隊單位成功獲得應用,為多型武器裝備研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戰斗’才剛剛開始。”采訪結束時,易仕和意味深長地說,“國家和部隊還有很多關鍵技術等著我們去突破,自主創新的步伐一刻不敢停歇,創新為戰的使命始終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