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理由告訴你,“自我實現”并不難(上)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此文節選自對《超越》的解析。《超越》一書由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博士所著,書中詳細闡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思想,以及考夫曼博士對這一思想的更新與擴展。作者解析了《超越》這本書,發現人類群體飽含著善良和希望,我們有十八個理由要對人生保持樂觀。想了解怎樣才能實現自我,怎樣才能保持樂觀嗎?這篇文章會讓你信心百倍地奔赴更加精彩的人生。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你有幫助。因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分三部分刊出,此為第一部分:
圖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模型
1.“需求層次理論”簡介以及考夫曼博士所做的更新與擴展
盡管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70年去世了,但他的理論思想永遠流傳了下來。這得益于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博士所做的開創性工作。他擴展和更新了馬斯洛的思想,讓馬斯洛的思想已經變成了一股浪潮,風靡世界。
馬斯洛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人們都熟知他創建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就是我們在學校學過的金字塔模式需求理論。它包括最基本的出于安全需要的安全需求,進一步的社交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貫穿于成長過程中的對探索、愛和奮斗目標的需求。
和大家一樣,我也被這種大眾熟知的金字塔模式的需求層次理論蒙蔽了,因為事實證明,馬斯洛本人根本從沒把自己關于需求層次的想法概念化為金字塔!
現實證明,金字塔的想法實際上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位品牌戰略家提出來的,但是關于這個故事起源的一些細節還不太清楚。
晚年時的馬斯洛,依然在研究一些全新的東西,這也是考夫曼博士在《超越》(Transcend)這本精彩的書中,要呈現給我們的內容。《超越》這本書,是我在2020年讀過的真正引人入勝的書籍之一,我在讀完之后深受震撼,因此我現在一直在推薦它,希望大家都能來閱讀這本書。
圖2. 《超越》
考夫曼博士在《超越》一書中,展示了馬斯洛直到暮年,是如何擴展他舉世聞名的關于自我實現和自我表達的思想,并把它推進到“超越”的領域的,或者說,是如何將地球上每個人的命運關聯到一起的。
這是一個宏觀的愿景,但是,我們從馬斯洛的另一本書《人性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ies for Human Nature)未出版草稿的這段摘錄中可以看出,他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評價可能都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高:
“如果要我把整本書的內容概括為一句話,我認為,可以把它的要義近似地表達為:它闡明了一個‘發現’:人類有更美好的本性,且人類的本性是由其一部分本質所導致的。或者更簡單地說,人類可以在摒棄自己的人性和生物本性之后活得更加精彩。我們不需要超自然的神靈來解讀那些圣人、圣賢、英雄和政治家,因為我們相信不依靠超自然力量的幫助,人類也可以很聰明、取得很多成就。”
如果有人具有和馬斯洛一樣的智力水平,看到了人類整體中潛藏的那么多善良和希望,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
事實上,在《超越》整本書中,考夫曼博士一直在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幅畫面:一個人如此癡迷于人類發展和繁榮的可能性的研究,以至于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他的思想所折服。他的思想促使我們想要變得比現在的自己更好。
這本書包括以下內容:考夫曼博士如何以帆船作為比喻分析人類的需求和目標,人類幸福的13個來源,自我實現的10個特征以及更多的關鍵觀點。這些關鍵觀點表明,這位杰出的博士的思想已達到驚人的深度,他堅定地相信人類的潛力和善良。
《超越》一書包含了關于人文主義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并引用馬斯洛未發表的期刊和手稿中的大量內容。考夫曼博士綜合這些內容,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馬斯洛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我們會看到馬斯洛的思想錯在哪里:自我實現和超越的特征并不像他認為的那樣罕見。
圖3. 考夫曼博士所做的需求層次理論新喻體——帆船
2.18個保持樂觀的理由——來自《超越》一書
理由之一:“生活不是攀登高峰的艱苦跋涉。它更像是一片無際的海洋,充滿了新的意義和發現的機會,但在同時,也充滿了危險和不確定性。在這波濤洶涌的海浪中,‘金字塔’式的需求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更靈活、更實用的東西:一艘帆船。”
在《超越》一書中,考夫曼博士把馬斯洛的金字塔模式理論所描述的人類需求和目標換成了另一種比方:帆船。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把品牌戰略家“冠名”的金字塔改成了帆船,不管怎么說,改的都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總之,馬斯洛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永遠處于一種“成為”的狀態,永遠不能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那個終點:成為了一個完全實現的人。
基于這一點考慮,如果到達了金字塔的“頂端”就會給人一種已經“完成了自我實現”的感覺,而這與超越不相符,需要換個更恰當的新比方才行。這個新喻體應體現出的內涵是:超越的關鍵不在于我們達到了哪個“水平”,而在于一個人的個性和潛力的和諧的整合,也就是融合、轉化和驅動自己所有的一切,讓自己變成一個自我實現的人。用帆船做這個新喻體,再合適不過了!
海洋孕育了生命,所有生命都面臨著歡樂、痛苦和機遇,我們的帆船能保護自己在洶涌的波濤中前行。而這只船就是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能活得足夠久,生活中難免會有大量糟糕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如果我們已經能夠滿足自己的“安全”需求,也就意味著走到了要滿足交往和自尊的這一步,甚至還會走到在此之上發掘自己人生的意義的那一步。但是,如果我們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證,就相當于自己的船底有洞,哪兒也去不了!所以當我們在水上航行時,別冒險去乘風破浪,避免船只受損才是當務之急。我們在安全需求得到充分保證時,我們的船才算結實(我們就越能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也就能抵御來勢兇猛的海浪。
圖4. 考夫曼博士拓展的需求層次理論
我們獲得了一艘大船之后,還要記住,船從來就不應該停靠在碼頭上,船必須要去航行,要出去探索。因為我們要經營生活。就像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大使》(The Ambassadors)一書中所說的那樣:“要盡全力地生活,保留余力是錯誤的。”那么,繼我們讓自己“活得安全”了之后,下一步該做什么呢?
關于這個問題,考夫曼博士給出的解釋如下:
“探索是一切成長的動力,探索的欲望就是尋找并理解新奇、具有挑戰性和不確定性的事件。滿足安全需求的關鍵是防御和保護,探索的核心是好奇心、發現、開放性、擴展、理解以及創造新的成長和發展的機會。組成帆的其他需求——愛和目標,是建立在基本需求之上的,是達到自身內在更高層次的融合,并為世界貢獻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所以,我們一旦造好了船,就必須揚帆起航。我們要認識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探索,我們必須展開自己的風帆,敞開心扉,接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命運和變化。我們的帆張得越開,我們航行得就會越遠。
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真的“掌握了風向”,甚至會發現自己已沉浸在一種真正的優雅和神奇的狀態中,也就是沉浸在超凡的、或巔峰的體驗中。當我們向生活敞開心扉時,也會掀起對他人有益的浪潮,我們的榜樣作用會讓所有人都振作起來。
理由之二:“當我們在生活中冒險航行時,很少會一帆風順:海洋并非我們希望的那樣平靜,有時船本身也無法保護我們免受傷害。船上的每塊木板都在保護船,使船在海浪的沖擊下平穩前行。如果沒有木板,我們只能靠自己的手腳在海里游泳。這時,即使是只有一塊木板也比什么都沒有強。也就是說,組成船的木板越多,船越大,我們能抗擊的風浪就越大。
同樣地,在生活中,雖然保證自己的安全是我們最基礎的需求,但增加與他人的緊密聯系、獲得尊重和價值感會進一步增強我們對風暴的耐受性。在實際航行中,僅僅靠一艘安全的船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一個帆。沒有船帆,船也寸步難行,每一級帆都能讓我們捕捉到更多的風,幫助我們探索和適應置身的環境。注意,我們不能像爬山或爬金字塔那樣去“攀爬”帆船,這不是奔向一個“頂點”的過程。相反,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帆,大膽地去探索遙遠的未知領域,此時的狀態就是:我們已有足夠的安全感,放松了自己的防御,一心奔赴向前。
揚帆遠航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我們可能在前一分鐘還敞開心扉、順其自然,但在下一分鐘,我們就可能會感到威脅,把自己封閉起來,為抵御暴風雨做好準備。然而,我們越是不斷地向世界敞開心扉,接受挑戰,我們的船就會走得越遠,自己從身邊人身上受到的益處也就越多,得到的機會也越多。
如果我們幸運,甚至能夠實現自己的終極目標,就在這成功的時刻,我們才真正抓住了風。在這些狂喜時刻,我們不僅暫時忘記了自己的不安全感,而且我們也成長了許多,能夠以自己航行之旅中的親身經歷,作為推動其他人的船前進的浪潮。”
相關閱讀:
我們要保持樂觀的十八個理由(中)
我們要保持樂觀的十八個理由(下)
譯者:甜湯
標簽: 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