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個區,跑出200多家IPO,今再添一員
疫情反彈之下,醫藥板塊又開始蠢蠢欲動。自3月10日起,醫藥ETF漲幅超過4%,同一時期,上證指數下跌1.01%,深證成指跌0.36%,創業板指微漲0.15%,似乎跌跌不休的醫藥板塊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在此背景下,創新藥企業首藥控股登陸科創板。與國內大多數醫藥企業不同的是,創始人李文軍并非醫藥科班出身,也并無任何頭銜加持,從零開始做創新藥,卻用了6年時間就帶領團隊在腫瘤和糖尿病一類創新藥領域站穩了腳跟。
而這位的狼性創業者,如今也是“海淀IPO大軍“中的一員。首藥控股登陸科創板,股票發行價為39.90元/股,截止發稿前,市值達到52億元。
01 非科班出身,做出兩家醫藥公司
創立首藥控股之前,李文軍多年從事于經濟貿易工作,在體制內摸爬滾打、實現財務自由后,李文軍萌生出從事一些更有意義工作的想法。
2011年5月,李文軍去拜訪了多年的好友——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并聊起了如何用小分子激酶抑制劑和單克隆抗體靶向藥物治療癌癥的原理。
當時的李文軍對醫藥行業知之甚少,“但裴院長告訴我,人體每天靠自身新陳代謝形成100萬億個新細胞,總會產生兩三個壞細胞,如果不把它殺死,在內外因配合下就有可能發展成癌細胞。殺死這些壞細胞,除了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白細胞聯合作戰外,如果醫藥研究者針對那些基因突變、免疫逃逸的壞細胞,再能開發出細胞免疫力法靶向藥物,用白細胞抗體來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治愈腫瘤等疾病只是時間問題。”李文軍回憶時說道。
在聽完治愈癌癥等疾病僅是時間問題時,李文軍對創新藥更感興趣,在心里開始萌生出做創新藥的念頭,隨即便跟表達了創業的想法。見他真感興趣,裴端卿便半開玩笑地對李文軍說可以利用中國制度優勢,先做小分子靶向藥物,“過不了幾年,你就會實現創新藥的夢想。”裴端卿的這句話給了李文軍莫大的鼓舞和勇氣。
2016年4月,李文軍就在北京創辦了首藥控股。
成立的6年內,首藥控股引入不少知名投資方,其估值也一路水漲船高。2019年,首藥控股迎來了第一次增資,引入了雙鷺藥業作為其戰略投資者,屆時公司估值達到10億元。
短短2年的時間,首藥控股于第三次股權轉讓時,估值已上升至40億元。此后,創始人李文軍不斷稀釋股份,引入崇德英盛、華蓋信誠、春霖投資等多家外部投資方入股。其中,華蓋信誠的背后不乏金域醫學、復星醫藥及眾多保險公司的身影;春霖投資的背后亦有中信建投作為支撐。
2020年9月,最后一輪增資對應的增資價格為45.41元/出資額,較第一次增資價格9.5元/出資額,提升了近5倍。
IPO前夕,李文軍直接持有公司65.41%股權,并通過萬根線和誠則信間接持有4.46%股權,合計持有69.87%股權,為首藥控股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其配偶張靜持股占比4.48%。亦莊國投、雙鷺藥業、萬根線、誠則信、李明持股占比超過4%。
據招股書顯示,首藥控股的研發管線大多是繼承賽林泰,賽林泰和首藥控股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都是李文軍,所以賽林泰雖說是首藥控股的子公司,也是首藥控股的前身。
02 研發“高產”,尚未盈利
目前,首藥控股尚無商業化產品上市,是一家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小分子創新藥企業,共有22個在研項目,均為1類新藥,其中11個為完全自主研發,11個為合作研發。而從研發管線來看,涵蓋了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癥以及II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
眾所周知,一款創新藥的研發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金和時間,大多數創新藥企最多只能同時開展三五款產品的臨床試驗,強如百濟神州也只有11款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而首藥控股在研管線高達22個,其中17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然而,其產品線看似豐富,但卻都還處于在研階段,尚未實現銷售收入。自然而言,隨著研發投入日益增多,首藥控股凈虧損也是連年增加。
目前,公司暫無產品上市銷售,其主要收入來自于與正大天晴、石藥中奇等合作企業,按照藥品研發進度取得合作開發收入。2018-2020年,首藥控股實現營收逐年下降,由1997.6萬元下降至701.91萬元;同期歸母凈利潤的虧損幅度不斷擴大,由1234.85萬元擴大至3.30億元,三年累計虧損3.82億元。
此外,2018-2020年,研發費用分別為3183.65萬元、4391.03萬元、8503.27萬元,總成本比重分別為81.06%、81.09%、24.92%。2020 年度,主要系當期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所致,公司股份支付費用大幅增加,研發占比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官網顯示,首藥控股在全球范圍內獲得127項發明專利。但實際上完全屬于其單獨取得的僅有12項,其他均為和正大天晴、石藥中奇等因合作研發而共同取得。
從短期來看,首藥控股在研產品離商業化上市還有較長時間,其持續虧損狀態或將持續。從首藥控股6款處于臨床階段的自主研發核心產品來看,包括SY-707、SY-1530、SY-3505、SY-4798、SY-5007、SY-4835。目前距離商業化最近的產品SY-707預計于2023年獲批上市。
從首藥控股開發的多個核心產品來看,瞄準的都是熱門的靶點,要么就是早有同類產品上市,要么藥企扎堆研發,“內卷化”嚴重。首藥控股能夠吸引眾多大佬介入,無疑是看重其創新藥背景。不過,創新藥更多比拼的是首創藥物,在當前國內創新藥“內卷”嚴重的背景下,“me-too”、“me-better”似乎成為了主流,而這帶來的結果是,公司產品缺乏先發優勢,市場份額難以估摸,扎堆產品涌入或將導致價格下跌、盈利預期模糊。
03 海淀IPO大軍再添一員,數量穩居全國首位
當前來看,首藥控股市值52億元,在科創板藥企中并不大;研發屬于“高產”,但業績上還算不上亮眼。
但從公司所在地來看,屬于創新基因濃厚的“海淀板塊”,IPO成績驚人:截止2021年7月,海淀區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已達245家,穩居全國地級市(區)首位。其中,境內上市公司157家,占全市(381家)的41%,占全國(4069家)的4%;境外上市公司78家。另有存量擬上市企業共63家。
翻看海淀區過往上市企業名冊,明星企業、龍頭企業扎堆可見,資本市場上,創下了不少亮眼記錄。知乎被稱為“知識付費第一股”;曾經的教育三巨頭好未來、新東方和跟誰學,均來自海淀區,三者曾聯合貢獻市值925億美元,約合6105億人民幣;國內兩大頭部短視頻APP之一快手,上市當日市值破萬億港元,約為A股全部傳媒行業上市公司市值之和;科美診斷為國內化學發光技術龍頭企業;奧精醫療上市首日漲幅高達478.27%……上市企業涉及醫藥生物、通信安全、人工智能等各領域,融資金額總計超733億人民幣,接近同期兩倍水平。
而從上市公司板塊分布來看,呈現出“科技創新類企業密集、大市值大體量企業聚集、優質中小型企業緊隨其后穩步發展”的特點。
在海淀區157家境內上市公司中,在創業板或科創板上市的74家(創業板59家,科創板15家),占比接近50%,是海淀企業主要選擇的上市板塊;在主板上市的54家,占比34%;在中小板上市的29家,占比18%。與全國和全市相比較,海淀區區境內上市公司總數占全市的41%,占全國的4%,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市的53%,占全國的7%。
而海淀能成為全國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級市(區),離不開相關部門給予的多方位支持。為助力企業上市,海淀金融辦等部門積極開展培訓輔導,打造了擬上市企業培訓平臺,借助中關村科學城、相關街道、中介機構等第三方的力量,開展對上市種子企業的培育。此外,海淀還借鑒服務科創板企業上市工作經驗,按照板塊和行業分別建立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科創板、主板和集成電路行業擬申請企業名單,定期調度企業申報進展情況,協調解決企業申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順暢企業上市之路。
海淀區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劉建民表示,自創業板設立以來,海淀區已經助推15家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第一批創業板注冊制審核通過企業譜尼測試成功上市。此外還有600多家三板、四板掛牌企業,形成了層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另外,據海淀區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不斷加強企業上市篩選、挖掘、培育和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大中型、穩定發展型企業登陸主板,創新型、創業型企業登陸創業板,“硬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申報精選層并適時轉板上市,專精特新企業登陸北交所,不斷提升上市公司“海淀板塊”含金量。
可以預見,在全面實施注冊制的將來,上市公司“海淀板塊”將進一步向“硬科技”企業、新經濟企業傾斜,更加凸顯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北交所的設立,對實體經濟中創新型中小企業屬于直接利好,也將徹底改變我國經濟發展中“南方沿海強、北方內陸弱”的失衡局面,以北京為中心、京津冀為核心的北方新經濟圈層將有望會成為另一個新的經濟中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若風,編輯:吾人,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北京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