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 | 聚焦新航天,「賽思倍斯」完成超億元天使輪融資
據悉,新航天領域創業公司「賽思倍斯」(CSPACE)已完成超億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另外獲得超過三千萬元研發項目資助和折合數千萬元的扶持政策支持。
天使輪由專注軍工領域的天問時代領投,諸暨經開創融投資有限公司、趙建平共同投資。天使輪所獲資金及扶持政策將主要用于超低軌道衛星研發、后期星座構建的相關核心技術布局。
賽思倍斯成立于2021年1月份,專注于超低軌道空天智能飛行器及其應用模式的創新研發,公司主要產品體系涵蓋超低軌道系列衛星平臺、光學載荷、組網通信、地面測試等產品及其系統解決方案;后期將聚焦于超低軌星座方案設計與實施、星座建設與運營、產品搭載試驗驗證、數據智能處理等業務服務。
由于超低軌道衛星具有遙感分辨率高、通信時延小、重訪周期短等特性,在對地觀測方面具有較強的熱點聚焦地區信息獲取能力,各航天強國都在部署與規劃該類“天空之眼”。目前,已經完成在軌試驗的超低軌道衛星主要是歐洲航天局的GOCE衛星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SLATS衛星,近年來國外也有創業公司涉足,賽思倍斯是國內唯一以超低軌道衛星為主營業務的創業公司。
各國的超低軌項目的專注方向不同,美國側重于遙感應用,歐洲致力于自然科學研究的應用,而日本則更為關注對超低軌道最低限突破的驗證以及研究超低軌道對衛星的影響。
相比于國內外絕大多數衛星的運行軌道,超低軌近地空間中的殘余大氣密度更高,成分主要包括氮、氧、氦、氫等氣體的分子及原子,會造成高通量密度的原子氧腐蝕,并影響入軌衛星的軌道、姿態控制精度。衛星構型及姿軌控方法面臨較大的設計難度。
賽思倍斯創始人郭世亮告訴36氪,賽思倍斯研發團隊通過大量細致的空間環境數據分析以及構型優化設計,目前已從理論仿真層面克服了諸多不利因素及設計約束。最新的氣動構型使得[賽思倍斯]首發試驗星相比于同類衛星平臺,具有更大的承載能力、控制能力和更低的搭載費用。它所產生的遙感影像數據,重訪周期更短、空間維度更廣、譜段信息更豐富,具有明顯的空間維、時間維與信息維優勢。
在應用場景上,由于超低軌衛星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響應等優勢,能在遙感探測、自然災害勘察、空間環境研究方面帶動一系列的轉化應用。
在回答技術基礎和團隊優勢時,郭世亮表示,一方面,電推進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成本降低,讓超低軌道衛星及其應用有了商業化的可能;二是團隊對于對動力系統的理解和飛行器控制的技術水平,夯實了研制成功的基礎;三是對于衛星系統而言,除了要待得住、飛得穩,還要管用、好用,這是衛星的有效載荷決定的,而賽思倍斯團隊對不同應用場景下衛星有效載荷(通信設備、探測器等)有深刻的理解和工程能力的積累,為相關應用的開發和推廣增加了把握。
目前,賽思倍斯的超低軌道衛星方案已完成設計,計劃在一年內做出第一顆試驗衛星。
團隊與國內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智能制造基地建設也在陸續進行。
據悉,為進一步加強空天技術創新,[賽思倍斯]目前與天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院系和航天相關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發團隊,針對空天飛行器和智能光電系統等領域展開進一步的產品研發。
賽思倍斯創始人郭世亮是原航天科技集團研究發展部副部長,從事航天工程研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重大戰略規劃研究實施28年。公司核心團隊均多年扎根在航天領域,參與過多項國家級航天裝備研制任務,有過數十項國家工程和衛星系統研制經驗。
目前團隊共有40多名在職員工,研發人員占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