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

    圖片作者:Michelle D’urbano

    在我們的一生中,如果要選出一個需要持續去思考和解答的問題,你會選擇什么?

    我想,無論如何,「認識自己」,肯定會有一席之地。

    這句話,寫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也寫在《道德經》里。東西方的先哲不約而同把它放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也許也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認識自己,在心理學中叫做「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指的是對自我的清晰認知、透徹了解和合理評價,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自知」

    有趣的是,絕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具備很高的自知能力,但他們的覺知往往都是錯的。

    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的研究發現:約 95%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但在所有受訪者里面,實際上只有約 15% 的人,對自己的評價跟實際的表現是比較匹配的。

    許多朋友可能知道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講的也是這一點:在各種測試中得分越低的人,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和認知越偏離實際。換言之,表現越差的人,往往會更不自知。

    社會心理學上,也有一個現象,叫做「優于平均效應」。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大多數人往往會認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特質都「超出平均水平」 —— 盡管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理論上來說,只有不到50%的人能「高于平均水平」。但我們總會覺得,自己就是特殊的那一個。只有自己是對的,其他人是錯的。

    那么,不自知會有什么問題呢?如果一個人不夠自知,但同時他生活得很幸福、很快樂,是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呢?

    經常有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更透徹地認識世界和自己呢?我難道不可以不去考慮這些問題,只是安安穩穩過著自己的生活嗎?

    其實,不夠自知的話,往往是很難真的過得幸福的。

    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會有一個功能,會把我們生活中經歷的事件,接收到的信息,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反應,以及我們所作出的應對,等等這些東西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自洽的整體,從而構成我們的「自我」。

    這個由大腦所建構出來的自我,就叫做「敘事自我」(Narrative Self)。

    如果不夠自知的話,會有什么問題呢?你所構建出來的「敘事自我」,很可能是彼此矛盾的、難以相容的。

    這就會導致,我們常常會遭遇到自己無法逾越、無法克服的「認知障壁」。我們被這些障壁阻斷,無法越過去,也無法繞過去,因為在我們的「敘事自我」里面,這些障壁本是不應該出現的,但實際上,它們就是出現了,而我們的經驗無法理解它們的存在、也無法解決。

    這其實就是許多人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和困擾的來源,也是造成我們內耗的一個重要因素。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 為什么我這么優秀,但大家就是不喜歡我?

    你真的有你所想的這么優秀嗎?你的「優秀」對別人來說真的有價值嗎?別人是否喜歡你,跟你是否優秀之間一定有必然關系嗎?

    —— 明明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們好,為什么你們就是不領情?

    這種「為你們好」是真的好嗎,還是你一廂情愿而已?別人真的需要你這樣做嗎?你的方式和手段真的沒有任何問題嗎?

    —— 我勞心勞力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結果這么糟糕?

    你的付出對事情的發展起到了實際的幫助和作用嗎?這些付出有實際意義嗎?結果真的是可控的嗎?

    諸如此類。

    「自知」可能未必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幸福,但它可以幫助你更清晰地了解你的能力邊界和認知邊界,從而規避風險,避免陷入自己所無法處理的事態里面,也避免鉆牛角尖、停留在內耗、后悔和沮喪之中。

    反過來,「不自知」也許能給你虛假的滿足感,但長期來看,這種虛假的滿足感一定會在某個時刻被戳破、引爆,從而讓自己陷入「認知障壁」的圍困里,無路可走。

    那么,如何培養自己的自知能力呢?

    特別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協調好自己對感性和理性的調用。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用感性、直覺的方式,對外界作出反應。舉個例子:如果現在問你:你這段時間開心嗎?你是會按照當下的感受去回答,還是認真思考一下,回顧一下近期的情緒和心情狀況,再謹慎地去回答呢?

    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是后者,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基本都是前者。

    原因很簡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去考慮很多問題、作出許多判斷和決策,如果每一個都要認真思考的話,那么會非常累,大腦也會超負荷。因此,我們產生了一種能力,依靠記憶里最直觀、最容易被提取出來的信息,快速對環境作出反映。

    這種模式,按照丹尼爾·卡尼曼的說法,就叫做「啟發式」

    啟發式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降低我們的認知成本,但是,它同時也很容易造成我們的誤判,誘導我們作出錯誤的、有所偏倚的判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問你:你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比較擅長的事情是什么?你會如何思考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從這兩個方面去思考:要么,是從近期發生過的事情里面,選一件記憶猶新的、覺得做得還可以的事情;要么,是選出一件對自己影響深遠的、印象深刻的,受到出乎意料的贊譽和認可的事情。

    前者就叫做「易得性啟發式」,也就是「更容易被想起來的事情」;后者叫做「代表性啟發式」,也就是「更難以忘記的事情」。

    但這樣得出來的結果,真的能夠代表真實的你嗎?其實是很困難的。它無法排除掉運氣、環境、資源、支撐等因素的影響,更加無法代表你真實的水準和能力。

    但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方式所造成的觀念,就會不斷堆積在你的認知里面,從而慢慢地造成你對自己認知的偏差,遮掩住你的視野,讓你無法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

    這是過于依賴感性的結果,但過度依賴理性呢?其實也不好。

    過度依賴理性的人,很容易陷入一個陷阱,就是「過度反思」。他們會過于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關注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關注自己離心目中那個「完美標準」有什么差距、差距有多大,一遍又一遍地在內心反芻,告訴自己「我不應該再犯這些錯誤」……

    而很容易忽視:其實你所關注的錯誤,很可能只是無傷大雅的一個碎片;你過度的反思和自省,其實對行動幫助不大,反而會因為一遍又一遍地讓自己沉浸在恐懼之中,從而失去了行動的動力和勇氣。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很容易放大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從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產生消極的偏差。

    那么,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一直提倡的觀念,是在生活中靈活地應用感性和理性。也就是:用感性提供材料,用理性進行分析。

    舉個簡單的例子:像前面的問題「你擅長什么」,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在當下去回想和思考,而是在平時就需要有意識地去積累。

    也就是說:當你在工作中接觸各種不同的場景、操辦不同的事情時,就可以多沉浸進去,去感受:

    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感覺是愉悅,還是無聊?

    我對它是否有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還是只是公事公辦、毫無興趣?

    我在做這項任務的時候,是感到很流暢、很舒服,還是非常艱澀,需要經常停下來思考?

    我能很自然地進入心流狀態里,還是特別容易分心和走神?

    別人對我的成果是什么樣的評價?是很滿意,還是不夠滿意、勉強能用?

    回答這些問題,依賴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要束縛住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是忠實地記錄下來自己內心和狀態的波動,問問自己:

    我現在感受到的情緒是什么?是哪個細節、哪個環節,讓我產生這樣的情緒?

    這個過程中,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只需要專注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可以,忠實地把它們記錄下來就好。要相信,你的內心不會欺騙自己。

    當然,由于人總是會有狀態的波動,所以一兩次的記錄不能說明什么。最好是把這種做法變成一個習慣,每天完成日常工作,或是定期對項目進行檢視時,都可以做一遍,問一問自己內心的實際感受。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經常會講到多做日志和復盤,其實指的就是類似這樣的記錄。

    接下來,你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對感性所收集的這些材料進行加工,去思考:

    這些收集起來的材料有沒有什么共性?

    是什么樣的事情和任務,會引發我的好奇/愉悅/成就感/無聊/困難/煩躁……?

    我能不能總結出一些簡單的規律,來講清楚我的傾向?

    換言之:感性收集關于事情和情緒的原材料,理性則是對這些原材料進行總結、提煉,抽象出一個個規律出來。

    在調用理性進行總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過多地沉浸在「我是不是又做錯了」的思維定式里面,而是要跳出來,拔高自己的視野,盡量把自己從「那一刻的自己」里「抽離」出來,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冷靜地俯瞰自己。

    你可能還會記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強調過:我們要做的,是對外沉浸,對內抽離 —— 用在這里其實也是適用的。

    唯有把感性和理性良好地結合起來,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我們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什么呢?是自我跟外部世界的碰撞。

    山本耀司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很多人的一個認知盲區是什么呢?就是過于關注自己,從而忽略了「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但實際上,我們對自我的認識,跟別人對你的認識,往往是不重合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自我-他人不對稱模型」(Self-other knowledge asymmetry,SOCA 模型),指的就是:

    對于情緒的判斷,我們往往比他人更準確;但對于跟智力相關的判斷,他人往往比我們自己更準確。

    為什么會造成這個現象呢?主要就是因為前面講過的「啟發式」。過度依賴于啟發式,會使得我們的記憶和思維進行過濾,把那些平平無奇的信息過濾掉,只留下印象深刻的、記憶猶新的、給予過較強反饋的信息,從而為我們的「敘事自我」,填充進大量虛假的、片面的信息。

    這就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會由于真實的情況,從而形成「積極偏差」

    所以,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是什么?就是不斷去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去接觸更多的人,跟更多的人建立聯系。可以是合作,可以是友誼,可以是溝通和交談……

    在這種聯系之中,去打破自己的「積極偏差」,讓自己意識到:原來世界上有這么多「厲害」的人,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很出色的領域,原來我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不準確的、真正優秀的人是這樣的,原來還可以有這樣的行業、可能性和生活方式……

    進一步,這種拓展認知邊界,又能夠不斷碰撞出火花和靈感,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機會觸點,讓自己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實際上,你可能會發現,許多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許多固執、死板、優越感十足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視野都局限在自己身邊的小世界里。他們很容易坐井觀天,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全然不知道世界有多么廣袤。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你跟別人進行交互、合作的過程中,你也可以經由別人對你的評價和反饋,來更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水準。

    所以,我常常說,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長處呢?一個行而有效的做法就是:跟別人閑談的時候,問一問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了解別人對你的看法 —— 這往往會比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更重要、更有用。

    比如:

    如果用3個詞形容我,你會用哪3個詞?為什么?

    這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你在別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往往也就是你跟別人交往過程中,最直覺、最下意識表現出來的特質。

    如果你想花錢購買我的時間,你希望我能幫你做什么?

    這可以直觀地反映別人對你的評價,幫你了解別人對你能力、長處、優勢的認知和判斷。

    我有沒有哪些地方讓你覺得做得不夠好?有沒有哪些細節,你希望我能換一種做法?

    這可以幫你了解你對別人的影響,幫你打破自己的認知盲區,了解到你自己覺察不到、發現不了的盲點。

    當然,可以不用如此直接,而是應該按照場合、氣氛,「適當地」去詢問,這就需要考驗你的溝通能力了。

    簡而言之:只有把自己跟外界的交互和聯系結合起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才能變得更加完整。

    最后,簡單提幾個問題,可以進一步幫助你去思考: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Tasha Eurich 提出了7個自我覺知的角度,分別是:價值觀,熱情,志向,環境,行為模式,反應,影響力。我把它重新提煉成了三大維度,分別是:

    1)我是誰?

    這是對于「現在的我」的判斷。主要包括:

    能力:

    我擅長做什么的事情?不擅長做什么樣的事情?

    環境:

    在什么樣的環境和氛圍里面做事,我會感到如虎添翼,非常舒服?

    反應:

    當我遭遇到外界的刺激時,比如機遇、風險、威脅、突發事件,我的情緒和下意識的反應一般是什么樣的?我通常會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2)我從哪里來?

    這是對于「根基的我」的判斷,主要包括:

    信念:

    我有哪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對于這個外在世界的規律和法則,我相信些什么?不相信什么?

    價值觀:

    哪些事情是我的原則,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我如何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

    3)我要去哪里?

    這是對于「理想的我」的判斷,主要包括:

    目標:

    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過上一種具體什么樣的生活?

    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我會感到非常快樂、滿足,特別容易進入心流?我希望能夠做出什么成果,來證明我自己?

    我希望別人如何評價我、稱呼我?我想用一種什么身份去認識別人、跟別人交流?

    這些問題,你現在未必有答案,未必有肯定的、明確的、正確的答案,但不要緊,慢慢來,畢竟如同前文所說:

    認識自己,本來就是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功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經授權發布。

    標簽: 如何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