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回扣門”中的愛爾眼科,高管掏3千萬增持能拯救股價嗎?

    在陷入“回扣門”風波之后,愛爾眼科(300015.SZ)高管出手增持自家股票。

    1月11日,愛爾眼科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吳士君增持了公司股份共計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002%;同時擬6個月內再增持不低于50萬股,增持價格不高于人民幣50元/股。當天收盤愛爾眼科報36.81元/股,漲幅1.46%。

    公告稱,此次增持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當前公司內在價值的合理判斷。

    5天之前,愛爾眼科高管已進行過一次增持,愛爾眼科財務總監、董秘于1月6日累計增持15.28萬股。不過當天公司股價收盤大跌6.6%。

    兩次增持計劃耗資超3000萬元。2021年7月至今,愛爾眼科股價由最高時的72.27元/股腰斬至目前價位,市值蒸發約1800億元。高管增持是對公司有信心的表現,但是市場買不買賬,還要時間來觀察。

    而最近曝出的“回扣風波”更讓愛爾眼科承壓。

    回扣風波未平

    近日,“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微博曬出多張疑似愛爾眼科醫院手術回扣明細的圖片,涉及江蘇范圍內多個縣市區的醫生、公職人員、社會人員,涉及金額約78萬元,涉及患者人數560余人。

    艾芬稱文件是愛爾眼科內部人士提供給她的,實為2017年、2018年、2019年宿遷愛爾眼科醫院的手術回扣明細。多家媒體采訪核實稱表格應該是愛爾眼科付給“轉介人”的回扣明細。

    1月9日晚間,涉事醫院宿遷愛爾眼科醫院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實,目前網傳的信息,該院于2019年已按照董事會相關要求進行了整改,嚴肅處理了違規員工,并撤換了管理團隊。

    針對該聲明,1月10日艾芬在微博繼續提出質疑,涉及愛爾眼科被罰人員名單、行為是否違法、全國各地愛爾眼科醫院都涉嫌類似行為等問題。截至發稿,愛爾眼科并未進一步回應。

    來源:艾芬微博

    愛爾眼科與艾芬醫生的糾紛發生在一年多前。

    2020年12月,艾芬在其微博自述稱:“2020年5月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植入了人工晶體,花費2.9萬元。到10月份,右眼視網膜脫落,而今幾乎失明?!?/p>

    2021年1月,愛爾眼科發布核查報告稱:“經核實,艾芬女士有眼視網膜脫落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但該報告艾芬并不認可,過去一年多時間,她在微博持續曝光愛爾眼科相關問題。

    艾芬稱,自己不排除通過司法途徑維權,但目前更想呼吁監管介入徹查愛爾眼科問題。

    涉事醫院去年12月剛被罰

    與股價不佳表現相對應的,是愛爾眼科近年來的迅速擴張和業績增長。

    2012年至2020年,愛爾眼科營業收入由16.4億元增長至119.1億元,歸母凈利則由1.825億元增至17.24億元,實現了持續增長。2021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實現營業收入115.96億元,同比增長35.38%;歸母凈利潤20.03億元,同比增長29.59%;扣非歸母凈利潤為21.75億元,同比增長37.58%。全年業績保持增長幾無懸念。

    2021年12月,愛爾眼科拋出了交易金額超5.01億元的股權收購計劃,對14家醫院實現控股。去年愛爾眼科發布公告擬收購股權的醫院合計近30家。據官網介紹,目前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開設眼科醫院及中心達720家,其中中國內地611家。2020年中國內地年門診量超1000萬人次,手術量超100萬臺,醫療服務網絡覆蓋全球近30億人口。

    安信證券稱,愛爾眼科從2014年開始通過并購基金的形式在體外設立或收購眼科醫院,授權使用愛爾眼科品牌,并通過管理體系進行賦能,經過多年的孵化培育,大部分眼科醫院陸續進入成熟期,逐步有序納入上市公司體系將成為常態。

    不過涉事的宿遷愛爾眼科醫院并非上市公司旗下資產,據愛企查數據,其股東有四名,實際控制人周銘在多家愛爾醫院擔任法人代表。

    來源:愛企查

    去年12月,該醫院因為醫療廢水處理問題被宿遷衛健委行政處罰,罰款2000元。

    擴張同時存隱患

    登陸A股的頭幾年,愛爾眼科主要通過自有資金或在股票市場公開募資來完成新建或收購醫院,平均每年新增約7家眼科醫院,發展還算平穩。

    2014年之后,愛爾眼科的發展策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從這一年開始,愛爾眼科在自身擴張的同時,通過與專業投資機構共同設立多支并購基金,利用并購基金從體系外新建或收購眼科醫院,盈利后再置入上市公司,并最終并入上市公司報表。

    以湖南中裕并購基金為例,2014年底,湖南中裕通過從中裕創投(GP)、愛爾醫院(LP)融資10億元人民幣成立。整個合伙期間,該基金共孵化了 63 家醫院,其中 26 家醫院已被上市公司收購。

    通過這種“上市公司+并購基金”的雙輪驅動,愛爾眼科不僅保證了上市公司的業績穩定,還在加快擴張步伐的同時,減輕融資壓力,形成了一套成長閉環。

    2020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愛爾眼科創始人陳邦以1047.6億元財富蟬聯湖南首富。

    但是,快速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2021年初,艾芬醫生與愛爾眼科的醫療糾紛掀起滿城風雨,一時間,愛爾眼科陷入信任危機中,至今仍未完全平息。

    此外,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統計,2014年至2020年,愛爾眼科作為當事人的醫療損害相關案件共計75起,對患者的賠償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艾芬就診的武漢愛爾眼科涉及醫療損害的案件共有7件,其中4件以原告撤訴或調解方式結案,其余案件均以武漢愛爾賠償告終。

    亮眼業績并未消除投資者對其經營風險的擔憂。在公開互動平臺,不少投資者對愛爾眼科發問:“如何處理醫療事故?”、“績效考核是否只看手術量?”……

    來源:同花順

    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愛爾眼科靠并購高速發展的模式受考驗。

    “愛爾眼科的出發點沒有問題”,醫藥行業戰略專家史立臣表示,“但是,資本投入是需要回報的。這就引發了民營醫藥想盡辦法去賺錢,醫生的本位和患者的安全就刨除在外了,整個就是向錢看了?!?/p>

    他進一步指出,“愛爾眼科數量發展很快,但醫生的能力、資質、資源以及內部的管理、監管等層面,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這個事情,如果他們(武漢愛爾眼科)一開始承擔責任,不就沒事了嗎?當事的院長想撇清責任,反而讓事情鬧大了?!?/p>

    高速發展,年營收破百億的愛爾眼科,該慢下來考慮長遠之道了。如果快速發展是以違規為代價、以口碑為代價、以品牌為代價,無異于殺雞取卵。

    你接觸過愛爾眼科嗎?看好愛爾眼科的發展模式嗎?歡迎評論區告訴我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野馬財經”(ID:YMCJ8686),作者:高遠山,編輯:高巖,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