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項飆的新困惑

    2022 年 1 月11 日,騰訊研究院、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聯合主辦的“ 騰訊科技向善創新周召開。 社會人類學家項飆在大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

    項飆在演講中提出,我們似乎正在進入到一個“社會型市場”之中,而人的“關聯性”,也正成為一種基本語法。與去年一樣,他也向科技界、研究界的朋友,提出了三個問題。

    以下為項飆先生的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項飆,非常高興再一次參加騰訊科技向善年度會議。去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會議,我提出了三個問題,得到了一些讀者的不同意見,對我非常有啟發。

    在今年,我想再提出三個不一樣的問題。這是我最近在思考,同時也很可能會影響到我未來一段時間基本研究主題和研究框架的三個問題。非常希望聽到大家的反饋,特別是科技界的反饋:第一,究竟這些問題是不是靠譜,符合不符合現實?第二,這三個問題有沒有生命力,是否能夠引導我們進一步地有效思考?

    第一個問題:我們在進入一個“社會型市場”嗎?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所謂“社會市場”的歷史階段?

    如果說20世紀我們主要考慮的是怎樣去避免一個“市場社會”,我想,21世紀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一個“社會市場”的出現。

    “市場社會”或者說“市場型社會”,意味著我們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包括家庭、親友、愛情都被組織到一個市場的原則下面來,所以出現大規模的商品化趨向;而“社會市場”或者說“社會型市場”在一定意義上是相反的,它是把整個市場變成了社會本身。

    比方說,你在交友軟件上,你要找的是真心的朋友、真心的愛人,也是純真的愛情。但是,你怎么去找?在找的過程當中,依靠的是這些社交媒體,是商業性渠道,然后在尋找的過程當中——不管你是有意的,還是你意識不到、但是算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指標、加權數等等為你做的,我對這些細節不懂——這個行動過程它又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手段,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的友情本身是被商品化了的。

    所以,“社會型市場”的意思,不是把一些人、社會關系變成商品,而是相反——它是要營造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它是要鼓勵社會關系的出現,然后把它作為一個盈利的來源。這是第一個問題,關于“社會型市場”的概念。

    第二個問題:人的關聯性,在變成經濟和社會的基本語法嗎?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確實有這么一個趨勢的話,那究竟它背后的一個關鍵是什么?或者說,社會型市場的一個微觀構造、微觀基礎是什么?

    我在想,人的“關聯性”是不是今天社會型市場里面的一個微觀構造基礎,或者說一個新的“黃金”或者新的“石油”?很多人都說“數據是新的石油”,我對這個說法一直不太明白,因為數據它當然是大型平臺公司、網絡公司的基礎,但究竟這個數據本身是不是直接產生效益呢?是不是人的關聯性其實比數據更重要?

    這樣說有兩點原因:

    第一,數據是怎么來的?大的數據并不是一個抽象的、經過推算形成的。大的數據,它正是要從每一個個體上面進行抽取。所以,它如果不形成人的關聯性——這里的關聯性是指人和平臺、人和計算機服務中心,就是獲取數據的這個計算機運算中心之間的聯系——如果沒有這么一條條無數的、細微的管道,那么不可能有大數據的形成。

    第二,大數據形成之后有什么用?大數據形成之后,它一定要有反饋,一定要盯準你、然后有針對性地對你進行投放信息,跟蹤你的行為,甚至改變你的選擇、你的意識等等。那么在這個時候,它所需要的也是這個關聯性,也是數據中心和你個體之間的聯系。

    所謂的“關聯性”,跟社會關系不太一樣。我把“關聯性”定義為一個被抽象了的、被信息化的、同時又可以被第三方管理的社會關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以前研究勞務輸出中介,這跟平臺公司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有分析意義上的借鑒意義。我們知道,資方和勞動者的雙邊雇傭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但我們現在看到,隨著勞務派遣業的興起,特別是在跨國勞務流動過程當中,原本雙邊的勞務關系、雇傭關系就被轉化為一系列更加復雜的關聯性——勞動者和雇主不直接簽訂勞務合同,而是各自和勞務派遣公司這個第三方簽訂一個短期的、甚至有時是即刻的、一個單子簽一次這樣的所謂“商業服務合同”。

    現在就有一個新的問題,即這個勞務派出中介怎么樣去控制這個勞動者?因為雇主希望派出機構這個中介能夠控制勞動者。所以,勞務派出中介又通過營造或者利用其他一系列關系來控制勞動者。比方說,它會讓一小組勞動者形成一個所謂“連坐”的小組,如果一個勞動者不守紀律的話,那其他的勞動者都可能會被懲罰,所以他們要互相監督。在跨國勞務輸出的過程當中,有的中介甚至會要求勞動者的家庭寫保證書,來擔保他們的孩子 (當然是成年的孩子) 在國外會遵守勞動紀律。

    這就意味著,原來雙邊的雇傭關系,被替換成了一個由第三方來管理的一種關聯性;同時,第三方又把這一組關系放到另外一系列的關系里面來,比方說它利用群體壓力、家庭關系來控制,所以,原來相對簡單的雙邊關系被轉化成一系列的關聯性。

    很多金融產品之所以能不斷延伸,其實就是把這種關聯性不斷地復雜化。比如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把按揭關系、債務關系打包,把很多債務關系組合在一起,然后將其賣給第三方或者是第四方。這就是關聯性,那么今天我們的平臺經濟、電子經濟是不是主要是在靠這種關聯性在盈利?

    第三個問題:這對于人以及人的社會關系意味著什么?

    這就引到第三個問題,這些關聯性究竟是怎么營造出來的?究竟是怎么在人、技術和組織——包括公司和各種中介組織——互動過程當中形成了這種關聯性?這個關聯性對我們原來理解的那個社會關系又意味著什么?

    區塊鏈是一個例子。區塊鏈可以理解為就是一種關聯性,它將原來人和人的關聯性通過技術手段組織在一起。那區塊鏈有什么好處呢?據說好處之一就是互相之間不需要信任了。我們原來那種人和人基于一種社會價值基礎上的信任不被需要了,因為技術已經對你的關聯性進行這樣的一個設計,以至于你在技術上不可能違規。

    那似乎就不需要有社會關系,一切都可以通過技術形成的關聯性進行運作,整個社會就變成了一個由技術構成的關聯性的集合體。這對于我們“人”來講,究竟意味著什么?

    所以我今天主要是提出這三個問題:第一,我們是在進入一個“社會型市場”嗎?第二,人的關聯性正變成一個我們今天經濟和社會形成的基本語法嗎?第三,這對我們人作為主體以及我們人的社會關系又意味著什么?

    我非常希望聽到各位,特別是科技界、研究界朋友們的反饋,謝謝。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騰訊研究院”(ID:cyberlawrc),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