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委屈的城市,留不住畢業(yè)生
“我是留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小城市生活?”每到畢業(yè)季,無數應屆生們都會為這個關乎人生走向的問題,糾結不已。
而同樣十分關心這個問題的,還有各大城市。
從 2017 年武漢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起,高校畢業(yè)生就是城市間“搶人大戰(zhàn)”的重中之重。應屆生的去留,直接影響著人才爭奪的結果。
例如深圳,雖然高校資源算不上豐富,但每年能招攬來十幾萬的外地應屆生,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大學生收割機”。
不過,有進就會有出,流入深圳的應屆生是從哪來的?又是哪座城市最難留住自己培養(yǎng)的大學生?
哪座城市的應屆生流失最多
每一次放寒暑假,數以千萬計的大學生們離校回家,是規(guī)模非同小可的“人口遷徙”。同樣,在畢業(yè)季的時候,也會有數以百萬計的應屆生們離開校園,前往人生的下一站。
而這些遷徙情況,都體現在手機信令上,也就是使用手機時,運營商通信基站所定位到的位置 [1]。
中國聯(lián)通智慧足跡團隊就通過年齡、手機信令等數據,獲得了全國 2456 家高校的畢業(yè)生樣本,并用外推專利算法擴至全量人群,分析出了近幾年應屆生們的流動情況。
雖然這份流動數據只是基于聯(lián)通的 4 億手機用戶中的應屆生推算而得,不代表所有應屆生,但它依然能回答:中國究竟哪里的應屆生流失最多?
先來看省份之間的流動情況。
提到人口流失,很多人都會想到東北。但在大學生流失量這件事上,東三省真比不過湖北、湖南和江西這三個中部省份。
在 2021 年,這三個相互接壤的省份,流出的應屆生占了各地流失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如果再比照 2019 年和 2020 年的數據就會發(fā)現,湖北、湖南這對難兄難弟,近三年的大學生流出數量越來越多。
兩湖地區(qū)的大學生都去哪兒了?答案很有可能是廣東。
以湖南兩所 985 高校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為例,在其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報告中可以看到,本科畢業(yè)生在本省的就業(yè)率不到 30%,很多都涌向了珠三角地區(qū) [2][3]。
而湖北高校資源最多的武漢,更是被調侃:廣東,才是他們大學生的就業(yè)基地 [4]。
聯(lián)通測算的數據也顯示,廣東的確是吸引到了國內最多的應屆生。而且從 2019 年到 2021 年,這個南部經濟大省搶到的人越來越多。
再來看城市之間的流動情況。
毫不意外,幾個中部省份的省會都榜上有名。而凈流出最多的,就是武漢。
武漢的高校教育水平全國聞名,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眾頂尖高校,但對大學生而言,在武漢讀書和在武漢工作,完全是兩碼事。
武漢目前主要依賴鋼鐵、汽車等重工業(yè),新興產業(yè)發(fā)展還不夠。同樣是一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è)的工作,廣東一些城市的月薪比武漢就要高很多 [4]。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武漢的應屆生也提到這個問題:武漢的工作其實不難找,就是同樣的崗位待遇太低了。
一位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就提到周圍人本科畢業(yè)后的起薪:去長三角或珠三角同學拿到了月薪 12k 的 offer,而留在武漢的一般只有 6k。
收入的差距,剛開始工作就拉開來了。
同樣人才流失較多的昆明、南昌等城市,也有相似的窘境。
留住自己的,搶來別人的
雖然武漢大學生的流失量全國第一,但并不代表這座城市對人才的吸納能力倒數第一。畢竟江城的大學生數量真的太多了,大部分城市都很難消化掉這么多人才。
而且從居留率看,武漢留人的能力至少算中游。在 2021 年,有 56.6% 的畢業(yè)生選擇在武漢工作或繼續(xù)深造。
相比之下,蘭州和廈門這兩座城市超過一半的應屆生都選擇了離開。
蘭州地處西部,吸引力的確很難拼過東南沿海城市,留不住人可以理解。但廈門這座沿海發(fā)達城市,怎么會留不住大學生?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廈門的居住成本太高了 [5]。
根據安居客的統(tǒng)計,如今廈門的二手房平均單價超過了 5 萬元每平米,和北上深一個水平 [6],但另一方面,廈門在 2020 年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只有不到 5000 元 [7]。
廈門留不住人,但同屬于新一線城市的重慶,反而很能留住自己的大學生。根據聯(lián)通的數據,在 2021 年,有超過 75% 的應屆生留在了重慶。
很多在重慶生活過的年輕人說,重慶的物價是真的便宜。樓價也是,跟蘭州、拉薩差不多 [6]。而且,重慶還是個極具煙火氣息的城市。
在知乎上,有人問“讓你決定留在重慶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一條高贊的回答是:“這里的山水、這里的美食、這里的人民,時間久了就會沁入你的靈魂。”
當然,要想人才多,除了留住自己培養(yǎng)的,還得吸引外地的。在這方面,最強的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而西部城市真的沒多少競爭力。
2021 年,拉薩、西寧等西部省會城市仍然搶不到太多外地大學生,而這背后最大的影響因素,可能還是就業(yè)這件事。
什么在影響畢業(yè)生的去留
根據人口學的“推拉理論”,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來自遷出地不良的發(fā)展狀況造成的“推力”,二是來自遷入地誘人的就業(yè)條件產生的“拉力” [8]。
根據 58 同城在 2021 年所做的調研也能看出,不管是想去一線城市還是新一線城市,應屆生們首要考慮的都是就業(yè)機會。
一直以來,一線城市就憑借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yè)生。
只是除了就業(yè)機會,大家選擇就業(yè)地區(qū)時,還受到諸如離家遠近、物價高低等“中間障礙因素”的影響 [8]。
尤其是首選新一線城市的同學,會更加看重“離家較近”這個因素。
雖然在一線城市,畢業(yè)生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幾率更高,但巨大的生活壓力,特別是占支出大頭的房租,容易把人壓垮。
假如你選擇在北京打拼,又想一個人享受 40 平米的空間,那么你超過一半的收入拿去交房租都不一定夠。
而且開支高還不是全部問題。
一位在上海上班的程序員提到自己上下班,單程通勤要 110 分鐘,不過剛畢業(yè)的時候滿懷沖勁,覺得有份工作就很開心了,可時間一久,就感到苦不堪言。
所以難怪有人會說:“在一線城市是生存,在新一線城市才是生活。”
當然,也有像廈門這樣高房價的城市,租房壓力直追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卻比較依賴旅游業(yè)發(fā)展,無法為大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就業(yè)機會,容易產生“勸退”效果。
不過,近幾年,隨著那些原本一線城市獨有的產業(yè)、企業(yè)開始下沉到新一線城市 [9],且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又相對沒有北上深那么高,所以越來也多的年輕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新一線城市。
根據麥可思的統(tǒng)計,從 2017 年開始,應屆本科生在新一線城市就業(yè)比例就超過了一線城市,且逐年上升。
而這種變化的背后,和放開落戶限制這類搶人政策的關聯(lián)可能并不大。
王一凡等學者研究發(fā)現,人才政策在當前畢業(yè)生流動配置中起到的作用其實很有限,經濟因素與城市舒適性才是影響畢業(yè)生移動的關鍵因素 [10]。
畢竟,搶人政策再好,也不能幫年輕人解決買房和找工作這兩件大事。
參考文獻
[1] 國地資訊. (2020). 手機信令數據在交通規(guī)劃方面的應用.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E31gFbTL6FcZXRpa4dwOow.
[2] 湖南大學. (2021). 湖南大學2020年就業(yè)質量報告.
[3] 中南大學. (2020). 中南大學2020年就業(yè)質量報告.
[4] 藏天澤. (2019). 武漢辛苦培養(yǎng)的大學生,送給了廣東. 浪潮工作室.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42F8eblsZ1W_fHqzHWsUrw.
[5] 陳亞輝. (2021). 房價常年高企 支柱產業(yè)核心技術缺失 廈門真能“小而美”嗎?. 搜狐城市.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http://www.sohu.com/a/493925426_120179484.
[6] 安居客. (2021). 2021年全國房價.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www.anjuke.com/fangjia/quanguo2021/.
[7] 張詩. (2021). 廈門居民去年收入漲啦!人均可支配收入58140元.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news.xmnn.cn/xmnn/2021/01/27/100841883.shtml.
[8] 李曉, 耿建擴, & 王斯敏. (2021). 高校畢業(yè)生留京率連續(xù)下降 為什么不愛“北漂”了. 光明日報.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1/01-18/9389727.shtml.
[9] 劉佳, & 曉潔. (2021). 告別北上廣、奔赴“新一線”!這些年輕人后悔了嗎?. 第一財經.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21, from https://www.yicai.com/news/100947055.html.
[10] 王一凡, 崔璨, 王強, 寧越敏, & 楊振山. (2021). “人才爭奪戰(zhàn)”背景下人才流動的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以中國“一流大學”畢業(yè)生為例. 地理研究(03), 743-76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作者:bawa,36氪經授權發(fā)布。原標題:《中國最委屈的城市,留不住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