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時代,普通人的生活還有價值嗎?
內容來源: 2021年12月19日,由葦草智酷主辦的第五屆互聯網思想者大會——新人機世界:重新定義生產。
分享嘉賓:姜奇平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室主任,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主編。
高級筆記達人 |武德
輪值主編| 智勇
責編|少將
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筆記君說:
2020年3月,國家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也就是“新基建”。在網絡上,很多人稱中國是“基建狂魔”,指的是中國在道路交通、城市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迅速發展,“新基建”中“新”字的區別也體現在這里。
那么,為什么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這些在傳統觀念里偏向于“虛擬”的事物,在今天會成為“基建”?在這其中,是科技發展在塑造著新的觀念,還是舊觀念在自我補充進化?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數據時代,到底什么是生產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要重新定義“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
按照經驗,人們“默認”工業生產、制造是生產性的,金融、數字化等虛擬經濟都是非生產性活動。因此做投資時,就應該重點投資鐵路、公路、機場方面。
但是,我們現在要向“新基建”投資,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據就是我們需要將過去被認為非生產性的活動理解為生產性的活動。
接下來,我將分三個部分,通過三個問題的正、反、合來展開。
第一個問題:“生產”的本意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與生活對立的生產,到底是什么?
第三個問題:如果從生活的角度來理解生產,會是怎么一回事?
一、生產的本意是什么?
1.“生產”的本意
按照經驗,我們有一種印象,即制造活動都是生產性的。但是,我要“否認”這樣的觀點,因為在人類歷史上,這種觀點出現的時間其實很短。
那么,最初“生產”是什么?
現代經濟活動被分成三個部分: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信息生產。首先,我們看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有五千年,屬于是“生”和“活”的組合。
按照這個定義,“大羊生小羊”是生產,因為“生”出了“活的”東西。果樹結果,也是一樣。
相反,制造活動反而是非生產性活動。
比如,魁奈就認為制造活動是非生產性。他認為只有農業生產才能生產新財富,商業貿易和各種勞動都是有用的,但是不創造財富,沒有增加財富,就不能稱之為生產。
所以他特意起了一個名字“不生產階級”,農民、地主都是“生產階級”,但是手工業、商業、工業的資本家是“不生產階級”。
即生產的本意是“產生”——產生財富。
2.生產性的判斷標準
如果按照“產生”來說,農業自然屬于生產性活動,工業則是非生產性活動;而到工業時代,工商業是生產性活動,服務業是非生產性活動。最后,到服務業時代,工業、農業、服務業都是生產性活動。
那么,生產性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大家都認可的,是產生價值。
換句話說,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生產性活動、非生產性活動的區分在于價值的產生或財富的創造。
因此,具體到生產方式上,有人就會認為新的生產方式不是創造了新價值,而只是轉移了過去的價值。
緊接著上面的思路,如果我們用一種先進生產方式來看,就可能會出現制造活動不是生產性活動的看法。
熊彼特就是典型代表。他認為工業制造不創造價值,而是物質的循環流轉,也就是從舊價值中產生舊價值,只不過舊價值的量會發生變化。
比如,去年生產100瓶水,今年提高到106瓶,并沒有創造新價值。
3.“創新”的生產性
那么,什么是生產性的?
創新。必須要創造出新的價值——從過去沒有的東西里產生了新東西(注意,這里區別在于對什么是新價值的判斷角度不一樣)。
那么,創新的作用是什么?從供給角度來說,是實現差異化。
但是,熊彼特認為這不是工業的特征,而是服務業的特征,因為工業要的是標準化、無差異化。
這就開始叫板今天的常識,即我們認為的生產性活動,未必是真的。
但是,如果逐步過渡到生活本身,我們會發現,很多價值是生產所不能包含的,比如情感價值,快樂價值。
二、與生活對立的生產,到底是什么?
今天所謂的生產性活動,我們可能身在其中于是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你必須明白,在學理上,“生產”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
因為,不對“數字經濟活動是否是生產性的經濟活動”去做辨析,那么今天做的很多事就沒有價值。
1.價值的意義
首先,《知識價值革命》告訴我們:知識創造了價值與使用價值,但沒有指出與制造活動相比,它會有一個更高的附加值。而高附加值是朝陽產業的重要特點。
交換價值是哪兒來的?是亞當·斯密與魁奈辯論的結果。
亞當·斯密總結出了“交換價值”,也就是“抽象價值”。即使用價值是具體價值,交換價值是抽象價值。
而魁奈的“錯誤”在于他沒有識別出在具體價值之外,還有一種新價值叫做抽象價值。所以他們在衡量具體價值的時候,是用物理量單位來衡量。
工業革命初期,重農學與勞工學派在爭論什么是生產性活動時,舉了一個例子:木材變成桌子之后,價值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重農學派認為把木材加工成桌子,價值減少了。因為重量減輕了,體積變小了。他們考慮的都是具體價值。
但是,另一派認為重農學派忽略了抽象價值。認為加工制造創造了的價值,“看不見、摸不著”。
所以,什么是生產性活動,取決于你對價值的判斷。而對價值的判斷,取決于你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
交換價值“看不到、摸不著”,于是古典經濟學創造出了“貨幣衡量法”去衡量。把從體積、重量上看不到的東西顯現出來。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當我們將制造活動當作生產活動時,是對交換價值的一種認同。
2.“非同質化”的價值
但是,有人又要說:服務活動沒有制造的本質特征,經常是一對一的非標準的具體的經濟活動,而非一種簡單抽象勞動,它具有差異化、多樣性和異質性特點。
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服務?對此,斯密留下了一個線索,即效率。
斯密認為分工創造財富,“多樣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是分工發展的兩個方面”。
斯密認為,分工一方面擴大市場規模,一方面擴大市場范圍。財富來源中,專業化分工帶動的大規模生產,多樣化分工帶動的是多樣化生產。慢慢演進為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隨著經濟發展,就會慢慢產生財富。
而按照謝伏瞻先生的觀點,進入互聯網時代后,范圍經濟正在取代規模經濟,成為產業組織的主導邏輯。
這時,對價值的看法也會產生變化,產生類似熊彼特式的看法,即同質化是一種價值,而與同質化相反的也具有價值。因此也算“生產”或“產生”新價值。
這種價值和交換價值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理性之外可能存在高潮現象,比如說聽歌劇可能會有一個高潮,看足球可能也有一個高潮,對應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
而這部分的價值是什么,就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這部分價值來自于分工的多樣化——當滿足生存發展的需求之后,就會出現高峰體驗等情感類非理性需求。一般稱為體驗需求。
那么,幸福、快樂到底是否具有價值?產生幸福快樂的活動,到底是生產性活動,還是非生產性活動?
而且,還要考慮生產生活一體化。今天,生活本身成為生產,而生產本身又和生活結合。
3.創造新價值
回到互聯網,數據產生的價值是什么價值?
按照“生產要產生新價值,新價值不同于交換價值”的觀點,價值指出了我們為什么而生產——生活作為生產目的,具有內在價值。因為生活與消費結合在一起,就是消費本身是生活。
比如我要給自己澆花,是不是生產性?因為我得到了幸福活動,沒有在市場進行交換。但從這種活動中“產生”了幸福快樂。
① 附加值
首先,我們要重新定義“創造新價值”,對此要把“附加值”與“增加值”兩個概念分開。
我們現在把新價值分成兩類:一類是同質化價值,主要是由制造活動推進,用增加值表示;一類是差異化價值,主要由服務活動推進,用附加值表示。二者定義都是增加新價值,但新價值的定義不同。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信息知識創造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它只表明信息和知識創造了工業生產方式之下的價值,而沒有把附加值的特殊性突出出來。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附加值或者說熊彼特意義的附加值到底是什么?
比如,創新供給的差異化和體驗需求的差異化結合在一起,我們叫做高質量發展。其中,“質”起決定性作用,而非“量”。
它會導致零經濟利潤之上的價值。所謂零經濟利潤,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獲得的價值,也就是完全競爭(無差異競爭)。
如果加上差異化之后,新的價值就是壟斷競爭定價,也就是邊際成本定價變成平均成本定價,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之差,就是我們說的新創造的價值。
② 高質量發展
熊彼特對“創造新價值”的定義是,只有創新才創造新價值。只有創新是生產性,無創新則不是生產性。
而楊小凱當年的原話則是:多樣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是分工發展的兩個方面,存在兩種生產,生產“量”與生產“質”。
生產質也是一種生產活動,因為它產生了新的價值,即差異化價值,可以由交換價值換算,但是必須在交換價值上再加上“AC-MC”(平均成本-邊際成本)的附加值。
美國經濟學會會長鮑莫爾則提出“音樂四重奏的效率”用來暗示服務業到底有什么效率。
按照原來的觀點,服務業不是生產性活動,它的效率低于制造業,但是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這不是反生產力現象嗎?
實際上不是,鮑莫爾已經認識到在原有的價值和專業化效率之上,還有另外一種本質上不同的效率與價值。
比如,如果按照同質化的觀點來看,小提琴拉得越快效率越高,但是就會跑調。
因為音樂會不是跑馬拉松,不追求更快更高更強,而是通過音質和音色上質的變化來響應人心,因為人心是最細致的東西,這是一種生活的價值,是一種質的價值,是幸福與快樂的終極價值。
過去,經濟學只是研究價格與數量之間的關秒,同質性是基本假設,不討論多樣化的問題。
最后,傳統制造達到極限之后,突然發現實在不合算,因為沒有高附加值。這也是現在我們為什么要發展數字經濟,為什么要提高質量發展。
4.數字化的本質
數字化本質是什么?
說到底,我們是要借助數字手段來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向著附加值更高的點去發展。
這時,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根本性的反思:即非生產性活動里包含了兩種誤會,一種是認為信息服務是非生產性的,一種是認為服務活動是非生產性的。
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將差異化活動加以貶低。
但是,如果我們反向推導,假如我們是亞當·斯密,我們的對手認識到了具體價值與抽象價值,但是沒有遇到差異化價值和體驗價值時,我們怎么說服他們?
最早醒悟過來的是美國人,美國人在2004年指出:信息技術革命是一個關于服務業的故事。
也就是說,美國人意識到農業和工業后的第三個階段,既是信息業,也是服務業,兩者只有供求的區別,信息業是供給,而服務業是需求,一個是對差異化的供給,一個是對差異化的需求。
吳敬璉先生在2008年接受這個說法,他說:ICT革命是一個服務業的故事。
但是,現在有了一個新的詞匯“第四產業”,特指是指服務化,而不是服務業。因為服務業是第三產業,服務化是用差異化的方法,同時從事一產、二產、三產。
當用差異化方式從事一產時,叫做農業服務化;用于二產時,是制造業服務化;用于三產時,是服務業服務化——從過去的服務標準化轉向服務個性化,用個性化的方式來做服務,以區別于服務業產業化,即用制造業的標準化方式從事服務。
5.信息的意義
那么,信息起什么作用?
在第四產業里面,通過信息達到精準。因為同質化制造活動不需要精準,需要精準的是差異化。
周宏仁也認為,industry翻譯成工業,純粹是中國人翻譯錯了,而應該是產業化,也就是用標準化或者無差異化方式從事生產。
同理,數字經濟是由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或者第四產業共同構成。
我們在研究里面,曾經定義為廣義的信息服務業,這不是信息產業內部和軟件業、通信業并列的窄義服務業,而是指服務于一產服務化、二產服務化、三產服務化,共同特點是增收。
比如,農業過去從類似制造性的活動,變成以增值為特點的活動,最后讓農民得到福利。
實際上,信息業與第四產業是供求關系,也就是信息業是供給精準武器(賦能),而第四產生應用精準工具滿足需求。二者在經濟本體上可以概括成同一種價值,創新或體驗的價值。
三、從數據中“產生”什么新價值:復歸生活的生產
1.生活的生產性
一個標準化生產的世界,往往對人是非常陌生的,它往往忽略每個人的具體性,所以顯示出對人的冷漠。但是每個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面對不一樣的東西,我們為它服務,創造出的價值會如何表現呢?如何從“看不見、摸不著”變成可顯現的呢?
一種觀點是對非貨幣結算的“生活”活動計算價值。
舉個例子,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提出“整體經濟”,即將“GDP改為社會收入總值”,將家庭部門與市場部門的貢獻計算在一起。比GDP增加了35%以上。
生產計價的特點是通過貨幣交換計算,那么,不通過貨幣交換,有沒有價值?比如,自己在家做飯、種花、打掃衛生等等。但在傳統計算方式里,這些都不屬于生產性活動,都不計入GDP。
這就是我們現有生產性觀念的局限性,但卻忽略了生活本身就是具有生產性,因為與生產一樣具有實現幸福快樂的價值。
又如,增進使用,本身也具有價值。也就是說傳統的觀點要求“為生產而生產”,但要將無目的生產剔除掉。
比如共享經濟提出“價值不使用就是浪費”。一輛車本身可以使用20小時,你只使用了2小時,就被浪費了,可能認為是非生產性。
什么是生產性?如果把車借給鄰居,有可能創造了價值,比如增進鄰里友誼且物盡其用。即使沒有通過貨幣結算,這種活動也有價值。
第二種觀點是馬克思的觀點。
價值分為“價值”與“使用價值”,以及“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馬克思還有一種更高級的價值,就是自主勞動。
他認為人們擺脫工業化階段,進入到未來社會,就會出現自主勞動,表現為在家辦公,自得其樂。
2.理解信息活動的意義
今天,當我們要將數字經濟里在過去認為非生產性的活動(信息活動和服務活動)理解為生產性活動,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創造的是什么新價值以及產生了什么?
產生了差異化、異質化的價值。
而經濟上說的差異化、多樣性,是人本價值,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它既具有抽象價值的抽象性,更具有個人感性的具體性。
所以,我覺得未來數據對價值的計算將是對精準的對焦,既不是望遠鏡,也不是顯微鏡,它是聚焦鏡,它讓人們在生產的時候實時聚焦到最終的目的,使得生產不至于盲目。而這樣的價值,對應的是所有有助于增進國民幸福總值的活動。
總之,理解信息活動也是生產性的活動,有助于我們實現更多幸福與快樂。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筆記俠”(ID:Notesman),作者:姜奇平,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