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D芯片廠商阜時科技,預計2022年上半年完成Pre-IPO
阜時科技成立于2017年11月,總部位于深圳,專注于激光雷達SPAD芯片設計,是集成電路設計企業(y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廣東省人機交互傳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產品主要有SPAD芯片、光學傳感芯片和3D視覺芯片,應用于智能汽車、機器人、智能玩具、手機、智能門鎖、刷臉支付等領域。目前,公司已完成A輪和B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4億元,投資機構包括力合、中國銀宏、新恒利達等。
阜時科技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已積累了SPAD、光學傳感和人臉識別三大產品線。阜時科技CEO莫良華告訴36氪,公司預計2022年上半年完成Pre-IPO輪融資。
隨著汽車、商用機器人、AR/VR等產品對自動駕駛技術需求的增強,激光雷達等視覺技術也迎來發(fā)展。阜時科技從2019年開始,組建新技術研究院,攻關激光雷達傳感芯片。
APD(雪崩二級管)是用于激光雷達的關鍵部件,但存在系統(tǒng)復雜、功耗高、成本高的問題;將原本用于軍工航天領域的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技術用于民用激光領域,成為一個解決方法。
莫良華告訴36氪,APD(雪崩二級管)需要幾百個光子才能有效檢測,而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能有效檢測一個光子。SPAD在科研領域研究較多,大規(guī)模民用難度大,產品化門檻高。過往軍工航天領域的SPAD器件主要是用砷化鎵材料制作的,阜時科技研發(fā)了硅基的SPAD,這將成本降低到原來APD的十分之一,可用于民用激光雷達。
在技術研發(fā)難度上,莫良華告訴36氪,SPAD器件有三個難點:一是SPAD器件是集材料、工藝、設計于一體的綜合性課題,需要多方技術基礎才能研發(fā);二是芯片設計的難度,光子飛行速度很快,波長較短,要同時接收多個光子,在高速電路上將芯片做到低功耗;三是抗干擾能力,SPAD具備高靈敏的優(yōu)點,但環(huán)境光和其他激光雷達發(fā)射信號都會對SPAD器件造成干擾,影響功效甚至失效。
莫良華表示,阜時科技已經打通了SPAD器件,提高了光子的探測效率。此外,單光子雪崩二極管抗干擾能力較弱,阜時科技開發(fā)了一套系統(tǒng)方案,解決抗干擾問題。
阜時科技專門用于研發(fā)激光雷達的研究院共有近40人,博士11人,有部分是從海外招聘的高層次專業(yè)人才。研究院聯(lián)合公司資深芯片設計團隊用了兩年多時間,攻破工藝、器件和電路集成難點,研發(fā)出SPAD激光雷達產品,現(xiàn)已開始量產供貨。
目前,該芯片主要用于短距離測距,可用于掃地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割草機器人和小鵬機器馬一類的智能玩具。阜時已與乘用車激光雷達公司達成戰(zhàn)略合作,聯(lián)合開發(fā)車載激光雷達SPAD芯片和產品。
在視覺識別技術上,阜時科技積累較多。2018年10月,阜時科技在深圳推出了支付級識別的3D攝像頭方案,在傳統(tǒng)2D人臉感測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人臉感測的安全性和交互使用體驗;2019年4月,阜時科技發(fā)布LCD屏下指紋方案,推動千元級手機的發(fā)展;12月,其3D結構光人臉識別智能鎖量產;到2020年,阜時科技又開始研究雙目3D識別技術 。
莫良華表示,阜時科技的結構光視覺識別方案是世界第一個在門鎖上量產的,2021年,公司雙目機器視覺人臉識別的出貨量達到5~10萬套每月,實現(xiàn)細分領域出貨量第一。同時,全球第一款屏下色溫芯片獨家量產于一線手機品牌旗艦機。
目前,阜時科技的產品和技術已經服務了10多個行業(yè),為手機、IoT、自主移動設備、汽車等終端提供芯片及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 ,旗下共有超過50款不同型號的六大類芯片產品。
據(jù)悉,目前阜時科技正與小米、OPPO以及知名乘用車激光雷達公司等國內知名品牌進行產品合作,部分已正式量產上市。
莫良華表示,阜時科技2021年營收預計較上年同期增長十幾倍,公司2022年營收預計再有十倍增長。
阜時科技創(chuàng)始人莫良華是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yè)本科、香港科技大學集成電路設計專業(yè)碩士和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博士生,曾參與908國家微電子產業(yè)重點工程和參與起草國家標準《生物特征識別防偽技術要求》,深耕人機交互領域十多年,帶領技術團隊在電容式觸控和TDDI領域做到世界第一,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作為發(fā)明人獲授權100多件國內外專利(其中美國專利20件),是模擬電路設計、混合信號芯片設計、芯片架構設計及系統(tǒng)設計等方面的資深專家。
在團隊成員上,阜時科技共有200多人,研發(fā)占比超過70%,團隊成員平均擁有10年以上芯片行業(yè)從業(yè)經驗 ,主導設計的芯片歷史累計出貨近40億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