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36氪首發 | 「飛秒研究中心」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加速FLI組織病理影像學技術發展

    36氪獲悉,無標記生物影像技術企業——飛秒激光研究中心(廣州)有限公司Femtosecond Applications Research(以下簡稱:飛秒研究中心FAR)已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遠毅資本獨家投資。

    本輪資金將主要用于推進飛秒無標記影像系統的研發與注冊報批,更多適應癥的臨床研究拓展與AI算法開發。

    飛秒研究中心FAR成立于2017年,經過4年的發展,團隊進行了一系列核心技術攻關,完成飛秒激光無標記影像(FLI,Femtosecond Label-free Imaging)系統的軟硬件開發,并以此為基礎搭建出了組織病理影像學技術平臺。

    目前,公司的FLI技術的核心系統專利已在中、美、歐取得專利授權,與國內20余家腫瘤醫院開展應用研究合作,并完成了1000例以上樣本的臨床前驗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且生產制造自主可控的商業化樣機推出在即。

    FLI樣機迭代研發場景

    近年來,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該技術通過多種成像技術的檢測,獲取生物組織更多維度的信息,可增強對生物標志分子檢測的敏感性(防止假陰性)、特異性(防止假陽性),有效提高癌癥診斷的準確度,飛秒分子影像方法即是其中的一種。

    據悉,飛秒研究中心推出的飛秒激光無標記顯微影像系統(FLI)——采用了飛秒分子影像方法,可檢測5種以上不同模態信息:同時采集雙光子自發熒光、二次諧波、三光子自發熒光、三次諧波等多個通道的獨立信號,實現了對生物標志分子更多信息的影像分析,從而更準確地識別各種組織細胞結構,包括腫瘤的結構和細胞異形,以及膠原纖維骨架、彈性纖維、血管、淋巴管、細胞外囊泡等。

    這也為科學地檢測、診斷癌癥提供了更加強大的技術支持,有望成為全新的組織病理影像學方法的創新技術。

    據介紹,飛秒分子影像方法主要是基于飛秒激光技術。飛秒激光發明于1980年代,是迄今脈沖最短的人造光源(10的負15次方秒),瞬間的峰值功率相當于全世界發電功率之和,同時可聚焦于比頭發直徑還要小的空間區域。這些特點使得飛秒激光成為研究微觀過程超快現象的有效手段

    據公司創始人徐炳蔚博士介紹,基于技術特點,FLI目前具備效率更高、無需切片、無需染色(標記)、信息呈現更全面、與AI天然融合等多項優勢,這也使FLI成為提高病理醫生診斷效率、輔助臨床醫生快速決策的有力工具。

    他指出,目前FLI與世界領先的癌癥病理創新技術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將FLI與AI深度結合,能有效提高癌癥病理診斷的效率和精準度,緩解中國病理醫生嚴重短缺的問題,未來臨床需求量巨大。

    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腫瘤病例457萬例、死亡300萬例,分別占全世界的23.7%和30%。過去數十年,各類腫瘤篩查及治療技術百花齊放,快速發展,為臨床醫生帶來了愈發強大的工具組合,以幫助患者緩解病痛;然而,作為癌癥診斷的金標準,組織病理學技術范式在過去數十年間并沒有太多突破。

    隨著早篩技術的普及,癌癥治療向精準化、慢病化發展,病理診斷逐漸成為患者旅程中的“卡脖子”環節,其效率、質量和可及性等方面的痛點愈發突出,行業期待技術上的突破和飛躍。“FLI技術就是這個困局的突破口,團隊選擇癌癥病理診斷作為首個臨床應用切入點。”

    樣機概念圖

    徐炳蔚還表示,作為平臺型技術,FLI技術有機會在醫療領域拓展廣泛應用場景。團隊目前主要聚焦于癌癥輔助診斷和手術決策支持方向上,“希望通過術中輔助決策的場景,建立技術應用標桿,后續再把這項平臺技術的應用端口逐步開放,群策群力提出各個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聯合各方科研力量共建癌癥、疾病病理診斷生態”。

    據他介紹,FLI技術還可以在多個研究領域廣泛應用,譬如醫學基礎研究、轉化醫學、臨床診斷、臨床治療、生命科學研究等。

    目前,海內外將飛秒激光無標記影像技術應用于診療領域的團隊還有一些,譬如德國JenLab將該技術應用于病理診斷、美國Invenio將其用于術中病理、中國籌圖科技應用于肝纖維化定量分析等。據團隊介紹,這些公司都是用其中一個或少數幾個模態進行癌癥診斷,FLI則是實現了5種以上的模態綜合運用判斷,在多模態整合方面領先。

    投資邏輯方面,遠毅資本投資總監唐軼男認為,

    現有病理診斷的效率和標準化瓶頸在于上游樣本處理環節。由于人眼判讀所需,從組織樣本中獲取病理數據需要經過制片和染色等非標準化步驟,嚴重制約下游判讀環節的時效性和準確性。FLI技術快速、無損成像的方式,可實現活體組織樣本在數字世界的三維映射,有望從全新的切入點突破病理診斷效率與質量的痛點。基于FLI系統所采集的高質量、標準化的組織形態學與功能學數據,有機會訓練出一系列全新定量指標,推動病理診斷從經驗科學到定量科學的轉換,開辟全新應用場景與藍海市場。

    團隊信息

    飛秒研究中心創始人徐炳蔚博士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后拜于Ahmed H.Zewail(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弟子、參與第一代飛秒化學激光系統設計建造的Marcos Dantus門下,主攻飛秒脈沖控制方向,獲博士學位;后作為聯合創始人與Dantus教授聯合創立BSI公司將飛秒激光測量和壓縮的項目產業化并推向市場,該企業已于2016年被上市公司并購。

    公司CTO朱欣為徐炳蔚北大及MSU的同門師弟,曾在醫療器械巨頭安捷倫工作,長期從事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分析、蛋白組學、代謝組學、脂類組學的應用開發工作;CMO屠軍從北大化學系畢業后,就職于諾和諾德、奧林巴斯和尼康,擁有二十多年面向科研儀器和光學醫療器械的市場管理與銷售經驗;COO劉翔是一名連續創業者,長期服務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負責粵港澳大灣區,運營和投融資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