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想要改變世界的企業家,燒沒錢了
2021年10月,劉自鴻在微博上轉發了媒體對他的個人專訪。
媒體給他列了一串頭銜: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從零到一打破行業規則的企業家、勇闖柔性技術無人區的拓荒者。高考狀元、清華高材生、斯坦福博士、柔性電子領軍企業創始人。
從目前的線索來看,這篇報道出爐之時,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已經陷入困境。
有員工爆料,9月公司薪酬僅下發正常額度的40%,10月就沒領取到工資,公司尚未發放去年年終獎,報銷款也處在拖欠中。劉自鴻安撫員工,會在11月份解決工資問題,但迄今也沒解決。
因為看不懂“可折疊可彎曲”的柔性顯示屏技術,徐小平錯過投資柔宇科技的機會。他自稱“心如刀絞”,投資人的驕傲“被碾壓得粉碎”,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劉自鴻拿著10輪融資,把估值做到近600億元。
錢來得太快、太容易,劉自鴻也在幾年前頻繁出席產業峰會,不吝談論技術前瞻性與夢想,“創業的初心是什么?是為了快速賺一筆錢去創業,還是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對我們來說,這是很清晰的選擇?!?/strong>
劉自鴻的長期主義需要燒錢。而投資人愿意為他的履歷買單。
劉自鴻自小數理化成績出列拔萃,以江西撫州市理科狀元身份考入清華電子工程系。大學期間,他的“人體生物傳感芯片”被一家企業以300萬元買走。畢業后他去了斯坦福大學,因為師兄說:“想創業就去斯坦福,想做研究,就去劍橋?!?/p>
他做柔屏顯示的念頭也是在斯坦福萌芽。他得到了貴人相助。西美緒,劉自鴻的博士生導師,前德州儀器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用自己的關系幫他的學生拿到了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并給劉自鴻引薦了柔性電子技術方面的權威人物鮑哲楠教授。2009年,劉自鴻成為斯坦福校史上罕有的、入學不到三年即完成博士學位的畢業生。在IBM公司工作三年后,劉自鴻下海,創辦了柔宇科技。
劉自鴻豪言“志在把世界掰彎”,宣稱自研的非主流技術路線,能使柔性屏具備低成本、高良率(產品合格率)特性,以此可打破傳統面板大廠的資金門檻。
在三星、LG、京東方等面板大廠林立的產業格局里,柔宇科技確實很難。柔性屏分為固定曲面屏和全柔性屏,目前固定曲面屏已大規模應用于手機。三星、LG、京東方等也都在原有固定曲面屏基礎上,布局柔性/全柔性OLED生產線,但一條產線就要耗資三四百億元。
去年底,柔宇科技提交招股書,準備募資144億。兩月后,它的招股書被申請撤回?!敦斝隆穲蟮乐?,一位985高校從事顯示研究的教授直截了當地說,“如果這樣的企業上市,那對行業的破壞性示范就太大了?!?/p>
這首先是個“燒錢”的生意。自2020年5月融資3億美元后,柔宇科技已經有一年半沒有新錢入賬。劉自鴻聯合幾位高管自掏腰包給公司救急。招股書顯示,柔宇2017-2020年上半年營收合計5.16億元,虧損31.94億元。
劉自鴻創辦柔宇八年來,外界對其質疑此起彼伏:燒錢不出貨,良率不公開,獨有的核心技術是否靠譜?
產線規模、良率是考核面板廠商關鍵。接受采訪時,劉自鴻一律以“商業機密”為由回避對良率的詢問,或做模糊回應“達到了業界相當好的水平”,“業界遙遙領先”等。
據招股書,如用實際產量(合格品)除以總產量估算,2019年柔宇柔性屏良率為36%,2020年上半年為65%,但柔宇方面認為這種測算方式忽略了設備稼動率、產能利用率等因素,并以柔宇換屏只需2499元,其他相似尺寸的兩款競對手機換屏成本分別為599美元和7080元人民幣,“從側面可佐證柔宇技術在良率方面有較大優勢”。
相比而言,京東方的良率則能達到85%。
柔宇的產品也一直沒有進入主流手機廠商的采購清單。它的主要客戶是一批名不經傳的深圳公司。和京東方等面板廠不同的是,劉自鴻掌舵下的柔宇不僅生產屏幕,也造手機,其并未對外公布柔屏手機的銷量。
數據來看,2019年全柔性顯示屏實際產量31.4萬片,銷量僅5.2萬片,刨去旗下柔派手機自用屏幕部分,柔宇所產屏幕的市場化銷量不過2萬多片。而一期產線的產能可以達到280萬片。
柔宇也確實出現了產能閑置問題,2018、2019和2020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僅為15.1%、31.2%和5.3%,存貨價值則分別有1.65億元、5.95億元和4.8億元。
但令人疑惑的是,劉自鴻依然在大手筆擴建產線。公司原本IPO計劃募資的144億元中,有最大兩筆開支,一個是49.39億元用于升級二期產線,指望“在加大投入后,產能上有利于獲得更多客戶打開銷量,形成‘銷量提升—生產擴大-價格降低’的良性循環”。
問題在于,原有產能都沒被充足利用,再擴產能,豈不浪費?另外一筆開支是7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對于動輒數百億的柔屏項目來說,72億元又能燒多久?
2012年至今,柔宇科技斬獲超10輪融資。
劉自鴻個人聲譽水漲船高的同時,野心伴隨著資本滾滾而來。他經常講,柔宇的技術路線可以用更少的資金實現更高的良率。因其自研路線基于非硅材料,不需要像主流材料一樣使用高溫。若將柔性屏制作比作建樓房,“溫度降下來一兩百度,整個地基就穩了很多,良率自然也就提升了.......由于工藝不同,在成本方面柔宇也就有了優勢?!?/p>
但該說辭在業界并未得到認可。
《財新》報道中,在其他業內人士看來,劉自鴻所彪炳的“獨特技術路線”,只不過是其首次將多年存在的一套技術應用在了柔屏顯示領域,并進行了“柔性集成電路方面的系統化創新”,因此稱其“原創的底層核心技術路線”。
可該技術在能耗、穩定等方面的歷史表現算不上好。如今,劉自鴻依然需要用產品與市場數據來證實“獨特技術”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他還沒能說服一級市場持續、足量輸血,公司內部也沒有形成“投資-研發-規模量產-市場銷售-資金回籠”的良性循壞。
最近,有媒體文章給劉自鴻建議,“在困難時刻,最佳選擇或許并非‘永不言棄’,不妨后退一步,請來職業經理人和具備工業生產經驗的專業人士,幫忙重新梳理業務;劉手握逾70%投票權,大可不必擔心外人鳩占鵲巢?!?/p>
但最重要的是,劉自鴻還是要盡快讓外界看到他所說的核心技術是真的“核心技術”。寒冬來臨,饑腸轆轆的投資人們,恐怕也很難相信長期主義的披薩餅。
*題圖來自于柔宇科技官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商業人物”(ID:biz-leaders),作者:于樵,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