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品牌試水播客營銷,“耳朵經濟”有怎樣的可能?

    播客并非新物種,但直到近兩年,才逐漸滲透進更多人的日常。

    根據播客分析公司Chartable數據顯示,中文播客的數量在2020年暴增了8.4倍,中國播客年度下載量較去年增長了3.3倍。據透露,2021年1月至10月,喜馬拉雅上有近700萬用戶第一次收聽播客,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在喜馬拉雅托管的播客數量已超過23300個。

    其他音頻平臺也都紛紛在播客領域發力,網易云音樂將“播客”增設為底欄五大入口之一,QQ音樂與播客App小宇宙開啟深度合作,荔枝上線垂直類播客應用。此外,快手推出播客App皮艇,b站發起播客登陸行動……

    圖為播客收聽平臺

    播客勢頭正勁,有人稱其為“被低估的耳朵經濟”,播客營銷也一度成為行業關注并熱議的話題。

    略顯不同的“耳朵經濟”

    事實上,已有不少品牌在播客平臺推出自有頻道或與其他播客合作,植入口播廣告、合作定制內容、冠名贊助等形式試水播客營銷,其中包含了各種平臺類品牌與消費品牌等。

    比如天貓就于去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播客“文一西路夜談”,不過與其他官方渠道的發聲不同,品牌播客為了吸引聽眾,更多選擇故事講述與閑聊形式。去年雙11天貓的“理想生活深夜地鐵”項目,就以自有的品牌播客聯合其他六家不同風格的播客,一起用聲音向消費者“種草”新生活方式。在這個項目當中,播客作為品牌整合營銷當中的一環,幫助品牌與用戶們建立起更加深入的連接。

    圖為天貓“理想生活深夜地鐵”項目

    而新世相曾為推廣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的課程,系統性投放了17家播客。據媒體報道,新世相方面稱這次投放的ROI在第一周就達到了100%,加上用戶翻找與重復收聽,這個數字還會持續提升。

    今年38節期間,內衣品牌內外聯合隨機波動與小宇宙平臺,邀請辯手詹青云、婦產科醫生張羽及內外品牌創始人劉小璐推出系列播客節目,將思考碰撞的女性對談與品牌想要傳遞的價值相結合,從而喚起用戶對品牌的價值認同與情感共鳴。

    圖為隨機波動×NEIWAI內外

    根據PodFest China發布的《2020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顯示,50.7%的播客用戶承認,播客節目曾影響過他們的消費行為,比如購買播客中提到的產品,或者去主播推薦的咖啡廳或者酒吧等;同時,超八成用戶對播客商業化持支持態度。播客公社《2021播客聽眾調研報告》也顯示,84.3%的聽眾可以接受主播口播廣告,26.8%的聽眾可以接受第三方提前錄制廣告,這也說明了播客營銷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圖源:《2021播客聽眾調研報告》

    就播客的特點而言,它呈現出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慢”。從圖文到短視頻,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越來越直接與快速,直播的出現更是實現了實時交互;相較之下,播客無疑是逆潮流的,其傳遞信息的效率遠不如視頻,甚至趕不上圖文。但播客的優勢在于情感濃度、粘性、陪伴感,《日談公園》創始人李志明曾提到:“圖文模式是最準確的,視頻是最豐富的,音頻是最有溫度的。”

    而用戶在使用播客時,往往是單向接收信息,有時還會把播客作為生活的背景音,這也決定了一期節目的時長可以長達一小時以上,內容也可以展開深入。天貓品牌播客《文一西路夜談》團隊曾在播客志的采訪中表示:“現在去哪找一個長達60分鐘的品牌溝通場景?”

    在品牌們紛紛搶奪用戶時間與注意力的當下,播客卻可以輕易地實現長時間的持續陪伴。

    根據《2021播客聽眾調研報告》顯示,通勤、睡前和家務是用戶聽播客最多的三個場景,聲音在這些場景下所產生的陪伴感,讓聽眾對播客節目擁有較高的信任度與忠誠度。碚曦投資創始人(前WPP中國CEO)李倩玲曾表示,播客蘊含著一種主播和聽友之間親密的信任關系,很適合用來說故事,但它遵循的可能不是流量的邏輯,這種獨特的“耳朵經濟”,正在等待更懂它的品牌主。

    更真實與深入的溝通

    率先入局播客領域的品牌,多是有著深厚文化內涵或鮮明價值觀的品牌。它們在播客領域的探索與嘗試,更多是出于積累品牌價值、與用戶產生深度聯系的目的。

    CHANEL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播客節目《3.55》,從講述品牌創始人的故事,到探討當下人們關心的文化藝術話題,以更真實親近的方式與聽眾產生共振。

    今年年初,美國戶外品牌Patagonia上線了品牌的中國官方播客《巴塔電臺》。這家素來非常重視品牌文化建設、尤其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希望通過播客讓更多聽眾了解品牌的文化與產品,也更多了解和參與戶外運動與環保。

    圖為品牌播客《3.55》和《巴塔電臺》

    三頓半、泡泡瑪特等新消費品牌也先后推出品牌播客,圍繞品牌相關的話題進行延展,在用戶心中構建起對品牌更深入的感知。

    針對播客的使用場景,品牌也在探索用聲音為用戶打造別樣的沉浸式體驗。

    比如宜家澳洲曾推出過一檔白噪音播客,通過經典的催眠/冥想類音樂,配上主播用催眠的聲音口播宜家家具的瑞典名字,幫助用戶改善睡眠。

    而近日新銳內容廠牌Yiyouth針對其與UCCA Lab共同推出的「浪潮與浪潮」跨媒介青年潮流藝術展覽,也與《藝術叨叨》《紅油妙手》《不可思議Bookish》《咸檸七》等播客合作,對展覽當中的藝術作品進行了更貼近日常對話的解讀與探討。

    圖為播客《紅油妙手》《藝術叨叨》《咸檸七》

    “紅油妙手”的主播在現場采訪到Yiyouth旗下有數青年觀察局主理人何非亞,“藝術叨叨”則與展覽作品《白鯨》的藝術家李亭葳聊了聊藝術創作,而“咸檸七”不僅錄下了與策展人、藝術家的對談,還拍攝了自己逛展的vlog。對聽眾來說,塞上耳機一邊聽播客中對展覽的討論,一邊逛展,或許能夠得到更加獨特的場景化體驗。

    播客營銷的可能

    迄今為止,與短視頻、直播等相比,播客顯然仍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領域。當眼睛被碎片化內容占滿,只屬于耳朵的時間是否有更多可能?

    許多品牌躍躍欲試,但播客營銷能為品牌帶來什么,以及其是否真正適合品牌,卻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不少深耕于播客界的從業人士認為,播客的商業價值并不體現在流量變現上,對于追求快速效益的品牌商家來說,播客的植入廣告效果有限。聲動活潑聯合創始人徐濤就曾提及,播客一定不是個品效合一的東西,而是個打品牌的東西。JustPod的首席運營官楊一也談到,企業進入播客很重要的目的是品牌形象的營銷,是為了給這個渠道受眾留下“行業標桿”的印象。

    不過也正因中文播客才開始涌進專業化團隊與公司,其未來還有許多探索的空間,正如環時互動創始人老金所說,播客的商業化需要更多想象力,因為聲音本身可以很多元,而其構建的世界更是充滿了想象,播客的邊界還可以被不斷拓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ID:CBNData),作者:CBNDat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