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3)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法國作家、學者、精神分析學家,也被認為是結構主義者。他提出的欲望理論非常高深,他的著作也是出了名的難懂。最近網上大火的《魷魚游戲》在很多地方都體現了拉康的欲望理論。在本系列文章中,作者將抽絲剝繭般地向讀者展示拉康欲望是如何主導劇中人物行為的。在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將向讀者介紹拉康欲望理論中的一些難懂的“知識點”,比如“客體小a”、“凝視”、“欲望是他者的欲望”等等概念和結構,以幫助大家認識拉康的思想。在第二部分,作者將結合《魷魚游戲》劇情,基于拉康欲望理論,為大家剖析劇中人物的行為。本系列文章篇幅較長,本篇是第一部分第三篇。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魷魚游戲》近期火爆全網,一群大人玩小孩子的游戲,勝利者拿走巨額獎金,失敗者則要留下性命。在劇中的第2集有一個特寫,警察黃俊昊前往失蹤哥哥黃仁昊的住處尋找線索時,書桌上很顯眼地放了兩本書,一本是超現實主義法國畫家馬格列特的畫冊,另一本是韓文版的拉康(Jacques Lacan)《欲望理論》,而后排左起第三本是拉康最重要的研討會講稿《研討會Ⅺ: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這似乎在暗示我們,這部劇可能是拉康欲望理論的映射。
這篇文章將向讀者介紹拉康的欲望理論,并解釋為什么《魷魚游戲》要特意地引用他的作品。我想說的是,即使是對拉康的欲望概念的初步熟悉,也需要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涉及到諸多概念,但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本文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介紹拉康的欲望理論,第二個部分將從拉康視角解釋這部劇。如果你已經具備了拉康欲望理論的知識,那么你可以跳過第一部分冗長的介紹,直接進入劇本的拉康式分析。我假設讀者已經看了全部九集,所以文中也會有一些劇透。
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1)中,我們介紹了“符號性閹割”和“客體小a”,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2)中,我們介紹了拉康所謂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3)中,我們將介紹他者的欲望和“客體小a”的矛盾同一性、欲望和升華、欲望和愛情等概念。
第一部分:拉康的欲望理論
4. 他者的欲望和“客體小a”的矛盾同一性
但如果幻想從根本上構成了主體與他者的欲望和客體之間的關系,那么這兩個因素本身又有什么聯系呢?如果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如果客體小a是欲望的原因,那么這難道不意味著他們是統一的嗎?如果主體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那么我們難道不能說他者的欲望是欲望的原因嗎?他者的欲望不是客體小a嗎?沒錯,不是的。這很棘手。如果我們要理解這種奇怪的關系,我們需要使用G. W. F.黑格爾的同一性概念。對黑格爾來說,理性具有辯證的能力,能夠看到矛盾對象的同一性。事實上,黑格爾將同一性概念化為同一性和差異性的同一性。黑格爾寫道,"因此同一性是與自身相同的差異的同一性。但差別只是與它自己同一,因為差別不是同一性,而是絕對的非同一性”(《邏輯學》第357頁)。簡單地說,對黑格爾來說,同一性是一個矛盾。麥高文解釋說:
矛盾不是思想所憎惡的,而是使思想和存在都有生氣的東西。黑格爾哲學的主要貢獻是顛倒了歷史對矛盾的判斷。這是他哲學的原動力。矛盾在黑格爾哲學中的作用對傳統邏輯的兩個支柱——同一性法則和不矛盾原則提出了質疑。(《Emancipation After Hegel: Achieving a Contradictory Revolution》,第6頁)
這種黑格爾式的洞見與我們當前的分析有關,因為我們必須理解他者的欲望和客體小a的矛盾同一性,或者它們是如何彼此相同和不同的。他者的欲望是客體小a,因為這個失去的客體是主體從他者的缺乏或欲望中產生的剩余的享受。主體的欲望是因為他者的欲望。客體小a是主體存在中丟失的碎片,只有通過滿足他者的欲望才能“重獲”——彌補他者的缺口,這個缺口破壞了母物和孩子在“完美”享受中共享的“完美”聯盟。主體客體的具體決定是主體對他者欲望的解釋的一種形式。換句話說,主體在它的力比多“記憶庫”中無意識地記下了那些與他者的欲望相關聯的特征,然后將它們與自己的客體小a(自身缺失的部分)聯系起來。拉康將這些特征稱為“愉快的聯想”(pleasurable associations):
我們的經驗世界,弗洛伊德的世界,假設這是客體,作為主體的絕對他者,人們應該再次找到它。人們找不到它,只能找到它令人愉快的聯想。(《研討會七:精神分析的倫理學》,第52頁)
主體對與他者物,更重要的是,對其欲望的愉悅聯想的特殊解讀,是賦予主體的客體小a特定內容的東西。通過對他者欲望的解讀,客體小a既是主體的碎片,又是他者的碎片。每當一個人對一個特定的對象產生強烈的欲望時,這是因為這個欲望的客體具有某些特征,人們會無意識地將其與客體小a聯系起來,但這些特征最終會追溯到主體對他者欲望的解釋。幻想告訴我,為了滿足他者的特定欲望,從而滿足我自己的欲望,我必須具備哪些具體的內容或品質。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大他者的欲望與客體小a是相同的。
然而,它們在另一個意義上是相反的。他者的欲望與主體對它的解釋并不完全一致。這就是主體的客體小a作為對他者欲望的解釋的產物和他者本身的欲望。現在我們可以說,對于他者的欲望和客體小a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我們有了一個正確的黑格爾概念。
5. 欲望和升華
欲望和升華之間也有聯系。對拉康來說,升華不是將不恰當的欲望重新導向到社會可接受的出口,而是將一個普通的對象置于崇高的物的空虛位置。升華使一個對象變得崇高。能抓住人的欲望的崇高的事物是光輝的、令人敬畏的、誘人的、神圣的、宏偉的、理想的、光榮的等等。但對象本身并不是崇高的,只有特定主題的特定幻想框架才能使特定對象變得特別崇高。換句話說,客體的崇高存在于主體的幻想中,而不是客體本身。但是,記住,是他者的欲望最終塑造了一個人的基本幻想,因此,也是他者的欲望塑造了什么是崇高的。
然而,他者的欲望并不局限于另一個人的欲望,也可以是自己文化的欲望。我們的文化產生了自己對崇高事物的幻想,這些幻想影響著我們自己的幻想空間。拉康說:
在升華的層面上,客體與想象,尤其是文化的闡述是分不開的。這就是集體的、社會認可的升華是如何運作的。一般來說,道德家、藝術家、工匠、服裝和帽子的設計者以及想象形式的創造者都會給社會提供一些海市蜃樓,社會從中得到一些安慰。但我們必須尋求升華的力量,并不僅僅在于社會欣然同意。這是一種想象的功能,特別是我們將使用幻想的象征符號($?a),這是主體欲望所依賴的形式。(研討會七:精神分析的倫理學,第99頁)
文化或社會集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闡述”和“想象方案”,教會我們崇高的客體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獲得它。例如,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都努力工作,有正確的態度,那么我們就會成為成功者,我們就能買到所有需要有完美享受的商品。教師、新聞廣播員、政治家、藝術家、音樂家、廣告商、社交媒體影響者等等,都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行事,是實現崇高目標的幻想的工匠。主體的欲望($?a)更多地投入于重新獲得其失去的、難以捉摸的剩余享受的前景,而不是社會認可。
6. 欲望和愛情
然而,整個過程可能很快就會變得更糟。當它涉及到欲望、性和客體小a的運作時,實際上有一些非常暴力和非人化的東西。拉康對此說道,“我愛你,但是,我莫名地愛你身上的一些東西(客體小a)甚至超過你,所以我可能傷害你。”(研討會十一: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第268頁)。他的觀點是,你只是在利用別人作為一種手段,來真正獲得你的客體小a(我們將看到,這永遠不會發生)。換句話說,你從來沒有對這個人本身感興趣,而只是感興趣將他們作為一個位于幻想的崇高地位。但如果客體能經歷升華,它也會失去這種狀態。
現在,拉康這里所說的“愛”是指性欲或情色吸引,但他在欲望和愛之間做出了著名的區分。拉康后期認為,欲望和愛是對立的。然而,愛確實包含欲望。欲望與身體的部分(客體小a)有關,也就是說,欲望關注于某些它認為具有性吸引力的身體特征(欲望尋找的特征因人而異,或者不同的幻想結構不同)。另一方面,愛是面向他者存在的整體,即被愛者。欲望的目標是局部,而愛情的目標是整體。正如阿蘭·巴迪烏所說:“拉康也認為……愛延伸到本體論。而欲望總是以一種有點戀物癖的方式集中在另一個人身上,比如胸部、臀部等等。而愛專注于另一個人的存在”(《In Praise of Love》,第21頁)。再強調一次,這意味著愛就是愛整個人,愛他們的“存在”,愛他們純粹的奇點和真實的他者的完滿。而欲望則專注于許多人共有的特定特征(客體小a)。這就是為什么?i?ek經常說“沒有愛的性只是與伴侶手淫”的原因:
在“純粹的”性中,伴侶被簡化為一個幻想的對象,也就是說,純粹的性是與一個真正的伴侶手淫,他是我們沉溺于幻想的支柱,而只有通過愛,我們才能達到他者的真實。(《The Puppet and the Dwarf: The Perverse Core of Christianity》,第116頁)
拉康有句名言:“沒有所謂的性關系”(《Seminar XX: Encore》,第12頁)。他的意思是,性行為從不涉及兩個人建立一個兼容、贊美和相互滿意的一體。性(欲望)可以是很多東西,但一陰一陽卻不是。性從來不是完美的和諧,性伴侶從來不會像拼圖一樣黏在一起。沒有宇宙的力量能讓兩個人注定成為“靈魂伴侶”。事實上,拉康繼續論證,愛正是試圖彌補性關系的缺失。“確切地說,彌補性關系的是愛”(《Seminar XX: Encore》,第45頁)。Alenka Zupan?i?完美地闡述了這一點:
一場愛(相遇)不僅僅是意味著一切都回到了正確的位置。愛情的相遇不僅僅是兩種不同的缺失之間的偶然匹配,而是兩個足夠幸運的人在對方身上邂逅了“適合他們的東西”。是愛讓它發揮作用。愛會對我們有所影響。它使我們愿意屈尊,以使我們與愛的人一致。這種感覺就是驚喜,真愛對被愛(渴望)的對象與存在的對象的巧合感到驚奇。而這種疑惑正是愛情的影響。(《What Is Sex?》,第135、137頁)
然而,欲望、性欲、身體愉悅等等,都是愛情的關鍵要素,但是,就它們本身而言,又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巴迪烏用以下方式描述了這一切:
雅克·拉康提醒我們,在性方面,每個個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獨立的。自然地,對方的身體必須被調和,但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快樂將永遠是你的快樂。性行為一種虛構的表現,真正的快樂會帶你走很遠,很遠。所以沒有性關系這回事,拉康總結道,他的提議震驚了人們,因為當時每個人都在談論“性關系”。如果在性中沒有性關系,愛就是填補性關系缺失的東西。
拉康并沒有說愛是性關系的偽裝,他說性關系是不存在的。他說,在愛情中,對方試圖接近“對方的存在”。在愛情中,個人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自戀。在性愛中,你是通過他人與自己建立關系的,幫助你發現快樂的現實。反之,在愛情中,對方的中介性本身就足夠了。這就是戀愛的本質:你去扮演另一個人,讓他或她和你在一起,就像他或她一樣。這是一個更深刻的愛的概念。(《In Praise of Love》,第18-9頁)
7. 去升華
升華的另一方面是去升華,這就是實際客體偏離崇高位置時發生的情況。正如升華把一個普通的客體提升到一個發光的狀態,去升華把實際的客體降低到一些惡心的污穢狀態。
客體小a是如何從一個崇高的客體變得受人唾棄的呢?為什么愛恨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一個客體(人)能突然從崇高變成垃圾的原因,是因為它永遠無法真正填補原始主體或物的缺失。每一個替補球員,無論看起來多么出色,都只是替補。
有很多方法來談論主觀定位或構成崇高客體的力比多框架。使一個對象升華的因素,是主體本身的因素,而不是客體的因素。想象一下,在一大群人中,每一個從你身邊經過的人在你的感知中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他們的臉毫無特色,他們的聲音低沉。但是,突然之間,其中一個,出于某種你不知道的原因,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你的經驗領域中,這最初的模糊很快地顯示出它自己是一個崇高的對象,具有你所見過的最令人驚訝的決定性品質。重點是,這只會因為你的幻想欲望的無意識動力而發生。
如果我們直接地、實事求是地、公正地、客觀地看待一件事物,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無形的斑點。只有當我們“從一個角度”看它時,物體才會呈現出清晰而鮮明的特征,也就是說,用一種“感興趣的”視角,由欲望支撐、滲透和“扭曲”。一個客體,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欲望本身設定的。欲望的悖論是,它回溯地假定了它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說,客體小a是一個只能通過被欲望“扭曲”的凝視才能感知的對象,一個不存在于“客觀”凝視的對象。
譯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