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4)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yè)、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法國作家、學者、精神分析學家,也被認為是結(jié)構(gòu)主義者。他提出的欲望理論非常高深,他的著作也是出了名的難懂。最近網(wǎng)上大火的《魷魚游戲》在很多地方都體現(xiàn)了拉康的欲望理論。在本系列文章中,作者將抽絲剝繭般地向讀者展示拉康欲望是如何主導劇中人物行為的。在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將向讀者介紹拉康欲望理論中的一些難懂的“知識點”,比如“客體小a”、“凝視”、“欲望是他者的欲望”等等概念和結(jié)構(gòu),以幫助大家認識拉康的思想。在第二部分,作者將結(jié)合《魷魚游戲》劇情,基于拉康欲望理論,為大家剖析劇中人物的行為。本系列文章篇幅較長,本篇是第一部分第四篇。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fā)。

    《魷魚游戲》近期火爆全網(wǎng),一群大人玩小孩子的游戲,勝利者拿走巨額獎金,失敗者則要留下性命。在劇中的第2集有一個特寫,警察黃俊昊前往失蹤哥哥黃仁昊的住處尋找線索時,書桌上很顯眼地放了兩本書,一本是超現(xiàn)實主義法國畫家馬格列特的畫冊,另一本是韓文版的拉康(Jacques Lacan)《欲望理論》,而后排左起第三本是拉康最重要的研討會講稿《研討會Ⅺ: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這似乎在暗示我們,這部劇可能是拉康欲望理論的映射。

    這篇文章將向讀者介紹拉康的欲望理論,并解釋為什么《魷魚游戲》要特意地引用他的作品。我想說的是,即使是對拉康的欲望概念的初步熟悉,也需要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涉及到諸多概念,但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本文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介紹拉康的欲望理論,第二個部分將從拉康視角解釋這部劇。如果你已經(jīng)具備了拉康欲望理論的知識,那么你可以跳過第一部分冗長的介紹,直接進入劇本的拉康式分析。我假設讀者已經(jīng)看了全部九集,所以文中也會有一些劇透。

    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1)中,我們介紹了“符號性閹割”和“客體小a”,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2)中,我們介紹了拉康所謂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3)中,我們介紹了他者的欲望和“客體小a”的矛盾同一性、欲望和升華、欲望和愛情等概念。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4)中,我們將介紹“凝視”和“欲望的莫比烏斯帶”。

    第一部分:拉康的欲望理論

    8. 凝視

    我們可以說,客體小a是凝視(gaze)。首先,凝視不是注視、第一人稱視角或?qū)儆谥黧w的視覺知覺,而是視野中其他物體中的一個客體。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因為我們立即將“凝視”與意識、經(jīng)驗和感知聯(lián)系在一起。凝視怎么會是一個客體呢?這可能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我們要把凝視與客體小a和欲望聯(lián)系起來呢?麥高恩在凝視這個話題上的觀點很有幫助:

    拉康開始構(gòu)想凝視作為主體(或旁觀者)在客體中遇到的某物…它變成了一種客觀而非主觀的凝視。拉康對這個詞的使用顛覆了我們通常對凝視的思考方式,因為我們通常將凝視與一個主動的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作為一個客體,凝視行動在視覺上觸發(fā)我們的欲望,這樣它就是拉康所說的客體小a或欲望的客體原因。正如他在研討會十一中所說,“在可見的領域中,客體小a是凝視。”這個特殊的術語客體小a表示這個客體不是一個積極的實體,而是視野中的一個空洞。它不是主體對客體的注視,而是主體看似無所不在的注視中的空隙。我們外表上的這個缺口標志著我們的欲望在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上顯現(xiàn)出來。我們視野中不可簡化的是我們的欲望扭曲了視野的方式,這種扭曲使我們通過注視來感受它。如果一個特定的視野吸引了一個主體的欲望,凝視必須作為一個沒有感覺的點出現(xiàn)在那里。凝視迫使我們?nèi)タ矗驗樗坪跆峁┝艘粋€通向看不見的通道。它向主體承諾大他者的秘密,但這個秘密只存在于它隱藏的范圍內(nèi)。主體無法揭開凝視的秘密,但它標志著視野將主體的欲望納入考慮范圍的點。主體能得到的唯一滿足,在于沿著它環(huán)繞前行。

    (《The Real Gaze: Film Theory After Lacan》,第5-6頁)

    我想用我自己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進一步解釋麥高恩所描述的內(nèi)容。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晚上在我家附近散步。我住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一個古老的郊區(qū),叫做雷敦。上世紀80年代,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雷敦是典型的郊區(qū)。說得好聽點,現(xiàn)在不是那樣了,但事實上,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非常破舊,幾乎不像以前那樣了。我是一個對20世紀80年代極度懷舊的人,我經(jīng)常幻想自己回到我最喜歡的十年。不過,這跟凝視有什么關系?聽我繼續(xù)說。

    每當夜晚,尤其是秋天,當我在黃昏時分出去散步時,我剛好走在正確的街道的正確的一段,雷敦突然出現(xiàn)在我眼前,就像以前一樣,只出現(xiàn)了一小會兒。就好像我的整個現(xiàn)象學領域(夜空、房屋、草坪、樹木、路燈等)都考慮到了我的愿望,并按照我的愿望來再現(xiàn)了。有那么一瞬間,我感覺自己回到了80年代,走在我鐘愛的郊區(qū),這個世界為我精心安排了這種體驗(我的欲望)。這些時刻我總覺得是走進了一個我最喜歡的80年代的電影。這些“電影”體驗的奇異和超現(xiàn)實之處在于,每一次體驗都伴隨著我的感覺,不是被其他人看到,而是被一種自由漂浮的凝視。這種凝視總是從樹中的陰影處,或從黑暗的雨水溝,甚至從沒有燈光的車庫,對著我微笑。我感覺有什么東西在盯著我看,因為我感覺我的欲望被我的整個視覺環(huán)境注視著。這就好像是一系列的物體或客觀情況本身在回應我的欲望。拉康凝視是當物體本身“注視”你,從而引起你的欲望時發(fā)生的事情。當然,訣竅在于,是我自己的幻想框架導致了這種扭曲的發(fā)生。

    9. 欲望的莫比烏斯帶

    好了,我們現(xiàn)在必須把我們的注意力轉(zhuǎn)向拉康欲望最重要的方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過這一點,但現(xiàn)在要更明確一下。欲望最終是對一個不可能的客體的欲望——失去的客體是一個不可能的客體。換句話說,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得到我們所渴望的東西。盡管我們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實際享受(歡爽),我們?nèi)匀粫^續(xù)渴望,因為渴望的滿足在結(jié)構(gòu)上是不可能的。客體小a總是一個虛擬對象,而不是一個實際對象。你永遠不能用手握住虛擬物體本身。客體小a具有結(jié)構(gòu)虛擬性。

    但如果我從根本上渴望一個不可能的東西,那么我真正渴望的就是欲望本身,也就是說,永遠保持欲望。如果欲望的真正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那么欲望就是無窮無盡的。記住,客體小a只是主體自身缺失或虛無的客體。欲望渴望虛無。欲望是一無所有的東西渴望一無所有的東西。欲望總是大他者的欲望,從來不是直接的“我的欲望”,所以對我來說真正的“欲望”的唯一方法是拒絕一切積極追求的目標和欲望虛無本身。人的欲望總是渴望欲望。

    根據(jù)這種認識,我們甚至可以說,佛教徒從來沒有完全放棄欲望,而是意外地為自己構(gòu)成了一種更純粹的欲望。在試圖不去欲望的過程中,佛教徒實際上是在追求虛無本身。不奢求的欲望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對無的欲望(一個崇高的客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欲望主體可以“找回”失去了本身的剩余部分,然后主體的愿望會熄滅。佛教徒從來沒有真正地停止欲望,相反,只是成功地切斷了中介,欲望的客體。佛教在不知不覺中把客體小a變成了欲望的直接對象。

    然而,對于我們這些普通的欲望者來說,我們可能把各種東西當成欲望的對象。這些欲望的對象都是虛無的客體小a的化身,同時我們欲望的對象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欲望滿足之后,馬上客體小a又體現(xiàn)在了另一種東西上。拉康把這種關系稱之為莫比烏斯帶。

    莫比烏斯帶由德國數(shù)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于1858年發(fā)現(xiàn)。就是把一根紙條扭轉(zhuǎn)180°后,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zhì)。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即雙側(cè)曲面),一個正面,一個反面,兩個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顏色;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即單側(cè)曲面),一只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帶”(也就是說,它的曲面從兩個減少到只有一個)。

    拉康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脑虮举|(zhì)上是莫比烏斯帶,或者至少,和莫比烏斯帶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就像欲望的主觀性一樣,莫比烏斯帶本身也有一個內(nèi)在的分裂點。如果作為一個整體,一個三維的單一實體,那么莫比烏斯帶只有一面。然而,如果莫比烏斯帶被從一處切開,那么它實際上有兩個面。主體和客體是相關的,但主體和客體永遠不能“相遇”,它們在同一個地方,但在莫比烏斯帶的兩邊。

    在我們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之后,我們并不會滿足,因為當我們得到了這個東西之后,客體小a就會滑出來,“嵌入”到另一個物體中(莫比烏斯帶中的另一面),這使得我們又開始渴望另一個我們沒有擁有的東西。拉康給那句古老的格言“那邊的草總是更綠”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人的欲望永遠得不到充分的滿足,這是人類存在的核心悲喜處境。

    隨著主體個人的發(fā)展,一個人會渴望非常不同的對象。渴望的對象就跳著過河的石頭,當它們接觸到水面(渴望的對象)時,又立即離開了它。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種制度比資本主義更能體現(xiàn)這一點。麥高文寫道:

    資本主義的作用是使人們保持持續(xù)的欲望狀態(tài)。作為資本主義的主體,我們總是處于欲望實現(xiàn)的邊緣,但從未達到實現(xiàn)的點。這產(chǎn)生了一種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滿足感。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主體將滿足本身視為不滿足,使他們在享受的同時,全身心地相信一種更完全的滿足就在眼前,體現(xiàn)在最新的商品上。

    (《資本主義與欲望:自由市場的精神代價》,第11頁)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說:“欲望是人的本質(zhì)”。拉康完全同意斯賓諾莎的觀點。欲望定義了我們作為人類的特點。事實上,欲望使我們遠離自然。換句話說,在某種意義上,欲望是一種“智人”的非歸化。欲望可以說是對我們生理的一種否定。這就是為什么每一次把人類歸結(jié)為生物因素的嘗試都會失敗。理解人類的欲望就是理解欲望的非自然性。它所引起的客體和轉(zhuǎn)喻欲望,永遠無法用自然哲學的生物學術語來解釋。 (écrits, ‘The Instance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onscious’,第431頁)。

    相關閱讀:

    第一部分: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1)中,我們介紹了“符號性閹割”和“客體小a”,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2)中,我們介紹了拉康所謂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3)中,我們介紹了他者的欲望和“客體小a”的矛盾同一性、欲望和升華、欲望和愛情等概念。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4)中,我們介紹了“凝視”和“欲望的莫比烏斯帶”。在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欲望理論(5)中,我們介紹了“欲望和精神分析的關系。

    第二部分: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成奇勛、姜曉、曹尚佑、黃仁浩的欲望、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貴賓”們、吳一男、張德秀、韓美女的欲望、拉康的欲望理論與《魷魚游戲》:智英的道德行為和資本的欲望。

    譯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