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虛擬IP破圈,或許只是看上去很美
如果要復盤今年的大眾傳播現象,虛擬IP定是繞不過去的一環。相信不少人在今年已經被虛擬IP形象多次刷屏過,下面列一些我印象中的典型事件:
·6月,花西子發布虛擬形象代言人,不同于過往品牌常用的卡通類虛擬形象,花西子的同名虛擬代言人采用的是中國風超寫實形象,引起了不少行業議論;
·6月底,虛擬偶像翎LING在小紅書帶貨GUCCI口紅,評論區一陣嘲諷,可以說是虛擬偶像帶貨的一次翻車事件;
·9月,虛擬數字人AYAYI入職阿里,成為天貓超品日的數字主理人,AYAYI一張最美入職照引起了不少用戶轉發,而此前AYAYI在小圈子中就已經擁有不小影響力;
·9月末,清華大學首位AI虛擬學生“華智冰”出鏡唱歌,視頻紅遍網絡,隨后引來網友質疑為B站UP主魚子醬醬換臉視頻,最后算是以一場鬧劇收場;
·依舊是9月末,上海迪士尼發布全新IP形象,玲娜貝兒受到游客喜愛,并且在隨后的幾個月內,熱度不斷攀升,如今我們??梢栽谌毫闹锌吹搅崮蓉悆旱谋砬榘?/p>
·11月,新晉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正式亮相社交媒體,截至11月23日,其首條視頻點贊量336.6萬,粉絲數高達536萬,顯然破圈成功;
……
可以發現今年下半年虛擬IP密集破圈,無論你是否在互聯網行業中,應該都能感受到討論氛圍的增加,而且其中多是運用AI技術制作的“超寫實仿真人”,相比之下,近期大熱的玲娜貝兒都只能算是一個古典虛擬IP。
虛擬IP從來都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我們從結果出發來分析,虛擬IP在今年集中爆發,已經說明市場上大眾對虛擬IP已經擁有了旺盛的需求,而且各方面支撐虛擬IP發展的要素也大多就位。
虛擬IP破圈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
1、行業上來看,數字經濟推動了元宇宙等概念的興起,數字貨幣也好、NFT交易也好,數字交易被大眾認知,帶動了虛擬偶像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品牌的集體跟風;
2、從技術上來看,傳統的仿真人形象有恐怖谷效應,會讓人產生僵硬/恐怖的消極情緒,而如今面部AI技術已經突破恐怖谷效應約束,甚至能夠以假亂真,此前AI換臉的風靡便是例證,因此仿真人形象能夠更好地被大眾接納;
3、明星翻車不斷,娛樂圈/飯圈如今已被嚴格監管,對品牌來說,與明星的合作風險逐漸不可控,虛擬IP是一個更安全的選擇;對大眾來說,在限娛的大環境下,沒有新興的真人偶像出現,可能會開始粉虛擬偶像,而對監管層來說,粉虛擬偶像這件事幾乎不會催生飯圈亂相;
4、虛擬IP確實對于年輕人來說接納度更高,尤其是前兩年B站、泡泡瑪特等品牌破圈之后,二次元的文化也進一步破圈,虛擬偶像本身也開始從初音未來、洛天依等傳統卡通二次元形象進一步升級,更具潮流感的形象逐漸出現,虛擬IP也因此可以成為品牌年輕化的一種手段;
5、從品牌帶貨來看,直播帶貨滲透至店鋪自播,而虛擬IP可以24小時無休直播并實現基礎的用戶互動,被一部分品牌商家認為是一個未來直播營銷的解決方案,被品牌納入考量范圍,當然基本上只有大公司在考慮這件事。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未來虛擬IP的熱度應該會維持下去,說2021年是虛擬偶像元年也并不為過。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依舊認為,即使在未來,成功的虛擬IP數量也并不會太多,今年不斷破圈的虛擬IP行業,也未必有看上去的那么美。
1)首先是定性的判斷,我們認為虛擬IP本身有小眾屬性。虛擬IP形象是人工創作,用戶在與虛擬IP形象的互動中,由于用戶已經認知到其虛擬性質,而難以體會到真實的社交感,過于虛擬的互動脫離了現實社會的參與感,我們認為顯然無法成為大眾主流,用戶與虛擬IP形象的情感鏈接,也難以達到其對真實偶像的地步,只能說是成為一種點綴。
即使是對于siri、小愛同學這類虛擬助手來說,我們也認為,最終會是千人千面的狀態,每個人的siri都會馴化為不同的性格和風格,難以形成統一的IP形象。當然,這些智能助手已經脫離了我們虛擬IP的討論范圍。
2)其次在于虛擬IP的運營之重,大部分企業難以覆蓋成本。虛擬IP與明星偶像網紅大V類似,都具有顯著的頭部效應,頭部IP的成長也有不可復制性,也就是說大部分虛擬IP將會沉沒、被過濾。
我們以泡泡瑪特為例,在其眾多的IP形象中,最受歡迎的依舊是Molly,就算在Molly的吸引力逐漸退卻之時,泡泡瑪特也尚未找到一個新的虛擬IP與Molly相提并論,而對于其他曾推出的虛擬IP,或許有一定忠誠用戶買單,但大多數毫無大眾影響力。
而如果對于AYAYI這類超寫實虛擬網紅來說,其整體需要技術、內容等這個團隊進行長期支撐,若無法在未來收益上打平,很少會有團隊貿然進入這一領域,而前面說到過,虛擬IP是否受到大眾認可,其中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因此超寫實虛擬網紅的孵化,目前來看是一件高風險低收益的事,依舊以試水、探路的性質居多。根據我們此前得到的信息,目前想要打造一個超寫實虛擬人IP或者虛擬IP主播,前期投入成本在百萬的量級,這個顯然直接能勸退不少品牌和團隊。
由于打造虛擬IP成本的重投入,我們認為虛擬IP并不太會出現中腰部及長尾生態,情況很可能是:要不就是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大眾化IP、圈層頭部IP,要不就是不被市場認可從而被拋棄的無價值IP,兩級分化會相當顯著。這與明星藝人的不同點依舊在于,中腰部及長尾明星藝人是真人,現實的個人生存成本極低,而虛擬IP團隊的日常運營等固定開支較高,中腰部的位置可能無法養活運營團隊。
實際上,任何IP都離不開持續的運營投入,需要不斷適配新時代的用戶審美和情感需求進行迭代,否則一方面容易被大眾所遺忘,IP與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淡化,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商業價值上大幅縮水。
我們不妨看看熊本熊、LINE FRIENDS、蘑菇頭這三個虛擬IP。
熊本熊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被設計為熊本縣吉祥物/形象大使/幸福部長,在多年前走紅網絡,并且確實為熊本縣帶來了不少旅游及IP收入。但或許是由于版權、目標人群等種種原因,在中國市場極少看到相應的運營動作,沒有了官方的運營搞事情,熱度顯然大不如前,如今只能算是過氣網紅。
LINE FRIENDS亦是如此,LINE系列虛擬IP根植于LINE的APP貼紙,當年360公司曾在中國市場主推LINE軟件,但由于后來中國內地市場未對LINE開放,LINE因此在短暫的造勢后,除了零星的活動和線下IP店外也鮮有其他運營動作,熱度逐漸退卻。
蘑菇頭如此,在行業外鮮有人知道蘑菇頭形象來自于廣州一家叫蚊子動漫的公司,蘑菇頭形象的誕生也頗具偶然性,但無論如何它成為了多年前互聯網刷屏常用的表情包素材。但坦率來說,蚊子動漫在IP運營能力上似乎不足,也沒有爆款傳播內容去接力,蘑菇頭也僅存于當年的表情包中,如今逐漸被人忘卻。
IP運營動作的短板,意味著用戶與IP情感紐帶的弱化,也無法形成長期的陪伴感,此時IP通常會陷入一種“有知名度,但商業價值低”的狀態,即很多人都認識這個IP,但IP不會產生明顯的消費刺激作用。上面提到的蘑菇頭形象就是一個典型,擁有廣泛知名度,但也幾乎僅止步于此。
若反觀迪士尼公司旗下IP,以漫威為例,不斷通過電影等大眾娛樂方式激活市場熱度,甚至通過漫威宇宙將IP形象串聯,形成長期的IP生態運營,不斷強化用戶與IP之間的情感紐帶,從而也強化了IP的商業價值。
再如如今迪士尼新推出的玲娜貝兒形象,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玲娜貝兒與熊本熊在很多層面上都有相似之處。比如形象上走的都是“呆萌”的路線,只是熊本熊是男性形象,“賤萌”感更足,而玲娜貝兒是女性形象,“元氣”感更足;此外,二者都以表情包的方式逐漸走紅,滲透至社交關系鏈中實現病毒式傳播;最后,二者最初幾乎都是純粹的形象設計產物,不像漫威系英雄IP有人物故事的加持。
如果要我們預測的話,我們相信玲娜貝兒對于中國用戶來說,生命周期會遠超過當年的熊本熊。主要原因就在于熊本熊的運營主陣地并不在中國市場,而玲娜貝兒就出現在上海迪士尼樂園,中國市場將成為其運營的核心陣地,而上海迪士尼樂園源源不斷的線下流量,就是日常玲娜貝兒IP運營的基本盤。IP實際上是商業運營驅動的,若沒有持續投入,其價值會快速跌落,不存在一勞永逸。
但這里也需要強調一下,很多品牌在IP和運營之間可能會本末倒置。“如何打造虛擬IP”對于我們而言,通常是個糟糕的問題,因為我們認為IP往往是一個運營過程后的副產品,而且無法單獨存在,不如先問問“為什么要打造虛擬IP”。
漫威的產品是文化內容,只是在做內容過程中形成了IP;玲娜貝兒是依托于迪士尼樂園,為樂園而服務;泡泡瑪特的IP是為了潮玩銷售而服務;各種虛擬網紅IP本質上還是新媒體運營的結果而非原因……總而言之,IP本身通常來說并非手段、亦非目的,而是實現目的過程中涌現的副產品。
最后我們講講“虛擬IP”到底需不需要“故事”。
這個話題曾因泡泡瑪特的上市而備受關注,原因在于泡泡瑪特王寧曾經多次表態旗下Molly等虛擬IP更多是一個形象設計,而沒有故事內涵。這不僅與傳統漫威迪士尼的IP塑造路徑截然相反,也與孫悟空、哪吒等傳統IP數百年上千年來的傳播模式不同。
當然我們并不認可沒有故事的IP能夠持續走紅,IP設計畢竟不是無需故事加持的藝術品美學邏輯,而是消費品的傳播學邏輯,故事能夠讓IP長期且低成本的傳播,借用《人類簡史》的說法,故事甚至是人類最具有傳播力的載體,這在以前我們分析泡泡瑪特的文章中曾提到過。
但同時我們也認為,IP故事的構建,未必需要由IP創作者、IP出品方親自完成,品牌或許只需要搭建一個平臺或者框架,讓用戶自發地進行IP故事的創作、解讀、傳播,便能夠實現IP的故事化,從這個角度上來看,“IP無需故事”的論調也不能說是謬誤,但在僅有IP設計的情況下,如何吸引用戶進行IP故事構建或許才是難點所在。
就像最近有網友戲言“羅琳就是個寫小說的,她懂個屁的哈利波特”,這似乎回歸了羅蘭巴特提出的經典的《作者之死》文學批評觀點。這里我們無需把分析變得過于學術化,簡單來說我們認為,虛擬IP的長期生命力要不在于有一個可供流傳的故事,要么在于提供了一個故事創作的框架,由用戶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自我創作、自我豐滿。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作者:鄭卓然,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