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眼科火了,VC/PE殺到

    先從一筆巨額收購案說起。

    投資界獲悉,眼部護理全球巨頭愛爾康近日已同意以4.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億元)的初始價格收購微創青光眼手術服務供應商Ivantis。Ivantis擁有一種微創青光眼手術(MIGS)設備,旨在降低白內障手術中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壓。

    作為一家成立于1945年的全球眼科老大哥,愛爾康由兩位藥劑師Robert D.Alexander與William C.Conner共同創立,名字就來源于他們姓的縮寫。76年的時間,他們從一家位于美國的小藥店一步步成長為全球眼科巨頭,期間經歷擴張、收購、被收購、獨立運作等,向百年老牌眼科企業邁進。

    愛爾康的成功,也佐證了眼科市場的龐大。數據顯示,青光眼是僅次于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原因,全球有超過7500萬人受到影響。此外,干眼癥、眼部感染、結膜炎、黃斑變性等相關疾病也在增加。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數,我國的眼疾病患者也最多。今年以來,這一條隱秘賽道涌入了大批VC/PE。

    一筆筆眼科融資誕生,紅杉中國、啟明、正心谷都來了

    眼科賽道真的熱起來了。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超20家公司先后獲得融資或被收購,分別是Mingsight、悅清再生、博視醫療、艾康特、智德檢驗、維眸生物、極目生物、紐福斯等等,背后有知名風投機構紅杉中國、淡馬錫、禮來亞洲基金、啟明創投、夏爾巴投資、三正健康投資、松禾資本、弘暉資本、元生創投、丹麓資本等,也有上市公司愛爾醫療。

    眼科融資的火熱,我們從幾個典型案例聊起。今年9月末,艾康特完成超億美元B輪融資。這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8月、年輕的眼科醫療器械公司。目前,它的在研管線包括硬性接觸鏡(OK鏡、鞏膜鏡、RGP)、眼科護理產品、相關眼科檢查診斷設備等,有很強的消費屬性。值得關注的是,艾康特創始人李笑微挖來了前愛爾康手術產品事業部負責人陸晶任醫療事業部負責人。

    陸晶是一位眼科領域的“老炮兒”,他在愛爾康(中國)服務了25年,戰功赫赫。他曾帶領超乳發展部團隊創建并完善了白內障超聲乳化醫生培訓發展體系,并培訓了近千名眼科手術醫生,為眾多白內障患者帶來光明了,說愛爾康是眼科界的“黃埔軍?!辈⒉粸檫^。

    正如清池資本創始人李彬曾說的:“眼視光是兼具醫療與消費屬性的跨界領域,近年來消費升級需求旺盛。較高的技術門檻導致供給相對不足,限制了諸如角膜塑形鏡等強需求產品的市場滲透率。技術扎實、市場直覺敏銳的國產新銳品牌,有潛力成為滿足市場需求、乃至拉動市場需求的生力軍。

    再看一個干眼癥案例。今年4月,維眸生物完成3億元D輪融資。維眸生物由沈旺博士和維亞生物孵化器共同設立,成立于2016年。創始人沈旺在創新藥領域身經百戰,他曾在雅培、安進等著名制藥公司從事創新藥研發20多年,期間領導團隊成功開發了兩款上市藥物,包括近十年來唯一一款被FDA批準的干眼癥靶向治療藥物Lifitegrast,及具有標桿意義的抗癌重磅藥物Venetoclax。

    此外,今年3月份,眼科藥物研發制造商極目生物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有正心谷資本、騰訊、Octagon Capital、鄭志剛、南豐生科、鼎豐生科資本、晨興創投等。資料顯示,創始人胡海迪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擁有生物化學學士和博士學位。

    據悉,胡海迪的職業生涯始于諾華,在總部時,他曾擔任AMAC(亞太、中東和非洲國家)、中國和日本的區域醫學負責人和衛生經濟學與成果研究(HEOR)負責人。

    眼科賽道的火爆,也和人們消費水平提高,對眼睛保養的意識提高提高相關,除了眼科醫藥、器械及醫療服務等臨床領域需求大外,眼科保健品也迎來發展的機會,一些眼睛保健品、護眼儀、眼貼等消費屬性較強的To C產品也迎來發展的黃金階段。

    “根據我們的研究,國內眼科藥物需求缺口巨大,比如干眼癥患者在國內就有將近2.35億人,其中18%為中重度患者,急需創新藥物的治療?!睂τ谘劭剖袌?,高特佳投資總經理孫佳林也表示道。

    超10億患者撐起3000億市場

    今年,眼科公司迎來上市潮

    超10億眼病患者,撐起了一個個眼科IPO。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22億盲癥和視覺障礙患者,其中至少10億人是由于未及時治療所致。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眼科市場規模超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92億元),未來仍將持續增長。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我國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國家,僅近視就有約7億人、干眼癥約3億人、白內障約1.6億人,這三大眼病患者人數就超10億。

    這個巨大的市場,出現了一眾玩家。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眼科相關企業注冊量從2011年的1066家,到2019年增加至10366家。十年的時間增長了驚人的10倍。其中,A股也涌現了多家眼科相關的上市公司,包括博士眼鏡、莎普愛思、興齊眼藥、愛爾眼科、光正集團、冠昊生物、昊海生科、歐普康視等。

    梳理十多年來眼科醫院的發展情況,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在已上市的企業中,他們有著很強的地域屬性,各自雄踞一方,這也直觀的說明我國眼科臨床資源發展并不均衡。

    今年以來,兆科眼科、朝聚眼科以及“醫療AI第一股”鷹瞳科技先后上市,此外,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依舊在為上市努力,恒瑞醫藥、華熙生物等企業也紛紛發力布局眼科賽道,眼科IPO大潮來了嗎?

    市場對眼科賽道的認可,離不開行業國內眼科老大愛爾眼科的作用。一如時代天使上市的意義之于口腔賽道的火爆現象。2014年開始,愛爾眼科已經連續6年保持了30%以上的凈利潤增速,2020年的凈利潤增速也在25%以上。

    愛爾眼科由一位66歲的湖南退伍軍人陳邦創立,當年,他揣著3萬塊錢只身前往上海發展,從租賃醫療器械開始做起,后來自立門戶。在陳邦的帶領下,愛爾眼科一步步成長為擁有十幾家連鎖分院的醫療集團。截止發稿,愛爾眼科的最新市值超2500億元,有著“眼茅”的稱號。

    愛爾眼科的成功,給了眼科市場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很多信心,但究竟誰能成為下一個“愛爾眼科”,進一步成為巨無霸“愛爾康”尚未有定論。一個個眼科企業都紛紛加足馬力跑馬圈地,大有春秋戰國時期爭搶疆界的意味,比如愛爾眼科主攻華中、江浙滬一帶,朝聚眼科擴張重心在內蒙、華北地區和江浙地區,華廈眼科則聚焦在福建地區等。

    除了傳統的眼科醫院外,“視網膜AI”應用于眼科診斷治療也走進人們的視野?!耙暰W膜AI”就是通過分析視網膜照片,來診斷相關疾病。即患者不需要開刀或插管,只需要眨眨眼,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相關疾病。

    鷹瞳科技就其中的典型代表。有意思的是,投身醫療圈前,創始人張大磊是一名程序員。本來志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專業的他,卻選擇去第二軍醫大學學醫。畢業后他并未從醫,竟成為程序員。2014年,張大磊的一位家人因為誤診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讓他痛心。這也讓張大磊下定決心開始醫療AI創業生涯。2015年9月,他創立鷹瞳科技。

    方源資本合伙人兼醫療健康組主管李甄在朝聚眼科上市時表示,眼科醫療服務是方源在醫療健康領域重點布局的一個細分賽道,一是眼科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二是公眾對于眼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眼科醫療需求劇增。

    眼睛是人體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我們平時所獲取的信息中至少有80%是經過眼睛獲得的。近日,《柳葉刀全球健康》發表的一份《全球眼健康報告》最新評估表明,解決可預防的視力喪失問題每年可帶來41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248億元)的全球經濟效益,報告也呼吁對全球眼健康進行額外投資。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契機,也注定是造福全人類的事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劉福娟,36氪經授權發布。